分享

你吵的90%的架,都是同一个原因| 树妈说【48】

 悅來閲好吧 2017-02-27

原创,转载请后台留言 .


我和老公结婚以来,吵得最“惨烈”的一次架,是前年11月。

事实上,后来我发现,它也是世界上90%的人吵架原因的一个缩影。



 

那天晚饭后,老公在家里忙,我一个人带孩子出来遛弯.

在一片嘈杂小店门口,小树坐上黄鸭鸭的摇摇车,过一会,另外一个孩子也要坐,小树不肯让。

那个孩子还没说什么,闻声而来的孩子妈对着坐在里面的小树大喊“出来,你给我出来!”

1岁的小树吓傻了,连哭都不会,愣愣的看着她。那个女人疯狂的拍打着摇摇车头,发出砰砰的响声。

这时候四五个大人围过来,看起来是一家子,对着我和小树,一起喊着:

“滚!带着你的孩子滚!”




我头皮发麻,颤抖着抱起小树逃离,走了很远还听到他们对着我们背影发出的咒骂声。

一路小跑回到家,委屈,又害怕,又生气,又恨自己太弱小,不能保护孩子。哭着跟老公讲起刚才的事,刚讲到他们一群人围上来,拍小树坐的车,老公一声断喝:

“大晚上的,你就不应该带孩子去那么乱的地方!”

 

“我和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回来你不但不支持我,还要教训我么?”我的怒火喷薄而出。

“我这是告诉你以后应该怎么办!我说的是对的你为什么不听啊?”老公也火了,估计我一脸鼻涕眼泪披着头发的样子也着实不能让人平心静气。

“我不需要你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我需要你像一个男人一样支持我!”我的语气和动作,配得上“以头戗地”这个词。

“我正是支持你,才告诉你怎么能避免这种情况啊,你怎么不讲道理啊?”

看得出来,他觉得我非常不可理喻。

 



正是他“觉得我的委屈非常不可理喻”这个态度,深深的激怒了我,我扑到他的身上捶他。他一把抓住我的手,把我推到一边。

 

那天晚上吵到半夜,可怜小树在黄鸭鸭上刚受了惊吓,回家又被爸爸妈妈的战争继续侵扰。

 

我需要发泄的是我的委屈,不安,恐惧,我希望得到足够的安抚和接纳,这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说一句:“那么多人围着对你和孩子嚷,你一定吓坏了吧!真是难为你了!”我会双膝一软,扑倒在他怀里,像鱼儿回到温暖的海水一样安全舒适,也会对给我接纳的人,报以深深的感激。

 

老公给我的是他的建议:“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帮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给你建议避免下次再发生,这就是我给你对好的保护了。说漂亮话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他的逻辑。



 

我的情绪纾解的需求,得到的却是理性的分析和建议,同一个家里的人,却在两个不同的频率沟通,一个是FM情绪,一个是AM逻辑。

这就是我们吵架的原因。

 

而同样的原因,各家各户都不断变换着演绎方式,各自呈现精彩大戏:

 

“老公,今天老板又骂我了,明明是同事犯的错误,总是让我承担后果,上这个班真的太受罪了,我一天都不想干了!”

“当初不是你非要去这家公司上班的么?”

“你什么意思啊?我活该是不是啊?你怎么那么缺德啊?”

“怎么说话呢,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啊?”

“事实就是,我明天就去辞职!”

……

听到这样的对话,躲远点,别溅一身血。

妻子表达的是对老板不公的愤怒和自己的委屈。

丈夫说明的是事情得以呈现出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

因为:你要去这家公司上班。

又因为:这家公司不好。

所以:你自找。

 

逻辑回复情绪,死得其所。

如果老公能说一句:“同事犯错让你背黑锅,你太委屈了。实在不想干就算了……

我敢保证,10分钟之后,妻子一定会温柔的说出类似:“其实我们老板对谁都那样,也不是针对我,既然收入还不错,就先忍忍吧。”这样的话。

当情绪被看到了,委屈被看到了,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解决。



 

“老公,我今天上班又迟到了,老板当着全公司批评我,真丢人。”

“你是不是又打车上班了?每周一早高峰那么堵,让你坐地铁你为什么不做啊?”

“还不是因为昨天给你洗衣服所以12点才睡,今天起晚了,你还教育我呢?”

“洗衣服是洗衣服,跟坐地铁有什么关系啊?”

“少废话,家里的活儿你从来不干,我天天跟保姆似的伺候你,白天还得上班,迟到了就挨批,这日子没法过了”

……

听到这样的对话,就可以在手机键盘上按下“110”三个数字,随时准备听到惨叫点击“呼叫”按钮还来得及。

妻子要表达的是因为迟到被批评的尴尬和委屈。

丈夫说明的是避免迟到的具体方法。


逻辑回复情绪,自寻死路。


如果老公的回答是:“当着全公司被批评,一定很没面子吧?来抱抱。”,妻子肯定会欢天喜地的继续帮老公洗衣服,而且下周一未必不记得去坐地铁。

当情绪被看到了,尴尬被体谅了,其实每个人自己当然能找到上班不迟到——或者说,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照这个趋势写下去的话,画风会是:

男女大不同,男人不解风情逻辑坚不可摧,女性痛不欲生谁知女人心,吐槽一番,号召大家多多互相理解。

然而,并没有

 

同样的吵架原因,可能出现在女人和女人之间



 

还记得去年我给爸妈报了个便宜的泰国旅行团。7天之后,爸妈回来吐槽,自费项目太多,看各种表演都要额外收费,两个老人额外出的钱比团费还要贵,妈妈很心疼,也有点生气旅行社唯利是图。

我觉得有点没面子:我给妈妈挑的团,结果质量很差的话,那不是我办事不利么?

所以不顾妈妈的情绪,开始气急败坏的跟她讲逻辑:

旅行社自费项目都是自愿的,只要他没强迫你,你就坚守主了,不就行了,干嘛要屈服啊!还是你太爱面子吧?

妈妈解释:“他们说如果不参加集体活动,就只能在酒店呆着,我们又不认识……

“他们骗你的!你们多几个人坚持不报名,肯定要安排项目的!”

我把本该对着旅行社发的一腔怒火都发在妈妈身上,妈妈心里的不舒服又加了我的责怪,一定很难受。


假以时日,我才懂得这个道理。


妈妈心疼多花了钱,还有对旅行社的抱怨,需要我看到和理解。

如果我能呼应她:“妈,多花了那么多钱,真是挺心疼的哈。这个破旅行社,把咱们给骗了,以后我报名前一定不图便宜了。”

那妈妈心里该多舒服啊,也许反过来安慰我说:“好歹还是看了很多项目,人妖啊什么的,也没白花钱。”

以“如何坚守不额外支出”的逻辑,回应妈妈“额外花费的心疼和气愤”的情绪,这是我常常让妈妈受的委屈。

 



同样的吵架原因,可能出现在家长和孩子之间:

小树在搭积木,还差一块搭不成大楼。到处找不到,从着急到开始抽泣。老公看到他在哭,走过去:

“积木又找不到了?爸爸跟你说了很多次,玩具每天要自己收好,你总是乱扔,现在找不到了吧?”

爸爸不是白当的,他终于有效的把小树的抽泣上升为嚎啕大哭。

“好了好了,不就是一块积木么?至于么?男孩子别老哭哭啼啼的!不许哭了!”


“不许哭了”这几个字,说出口的时候,是想灭火的水,落到地上却变成了火上浇的油。

小树哭的更厉害了。


如果家长能蹲下来,搂着孩子说:“只差一块就搭好大楼了,可是到处都找不到,真是急死了哈!”

情绪被看到之后的孩子,一定会慢慢收敛哭声,靠自己的努力去找到那块积木。因为阻碍他的寻找的,不是能力,而是情绪。

以“收好玩具就不会丢,小事情不值得哭”的逻辑,回应孩子“找不到积木好着急”的情绪,这是我们常常让孩子受的委屈。

 

可见,虽然男性更擅长逻辑思维,女性更擅长情感表达,但是决定我们给回应情绪还是逻辑的,不是性别,是位置:

我们是拥有问题的人,还是倾听的人。

 

当问题属于我们自己,找人倾诉,表达情绪,需要安抚,人之常情。

作为一个人,我们的需求就是发泄情绪。但是自己有时候并不清楚。所以得到诸如“这还不是你自己当初要到这家公司上班的么?”的回答的时候,觉得那里不对劲,但是也并不知道不对劲的是哪里,只能用“我明天就辞职”来说气话。其实不过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情绪,希望得到对方更多的关注而已。

 

当拥有问题的是对方,我们在乎的爱人,亲人和孩子,我们想帮他解决,归根结底是不希望看到他处在情绪之中,这让我们不安。

一种情况是像我因为拒绝承担妈妈旅行额外自费导致的内疚,所以尽量提供解决方案,以证明是妈妈的原因,而非我办事不利导致的。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有情绪是不好的。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说:

有什么可哭的!别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再哭不理你了。

坏孩子才哭。

哭不是好孩子。

哭没有用。

男孩子不哭。

 

当从小听着这些长大的我们,终于成为一个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情绪化”的成人。

这个世界赞美“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小时候听到的那些“哭不是好孩子”的话,会代替父母自动播放。

然而,我们能控制的只是情绪的表现方式,但是情绪本身是无法控制的。

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忍住哭,但是无法忍住难过,委屈,尴尬,害怕……因为我们是人啊!


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批评自己。

当看到别人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难免手足无措,想想设法让他停止。

因为如果对方的情绪继续表达的话,我们心里那些从小积累而不被表达的情绪,也许会禁不住诱惑如坚冰融化慢慢想要流淌,这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不能接受的。

是的,别人的情绪会勾起自己的,但是谁都不想面对。

 

我们苦口婆心或者气急败坏的给对方分析逻辑,讲道理,最终的目的是——让对方尽快走出情绪,看到他平静了,我们自己会更舒服一点。

当然,除了逻辑和建议,我们还有各种花式手段:转移注意力,搞笑,安慰,提建议或者指责。看起来各不相同,其实原因都是我们自己的不能接纳自己和对方的情绪。

 


 

事实上,学会和情绪共处,学会表达情绪,走出情绪,才是成长。

对夫妻来说,这是比要不要辞职更重要的事。

对孩子来说,这是比能不能学会自己受玩具更有意义的事。

对全人类来说,这是让人们能够和谐相处,避免互相伤害更好的办法。

 

科学研究表明,90%的疾病来自于不能化解的情绪,80%的癌症出自情绪不能释放。

生理疾病如此,抑郁症更是如此。

 

由此,P.E.T.父母效能训练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戈登博士指出:

当对方有情绪时,我们要先关注对方的情绪,然后再谈及解决问题。

甚至,对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关注情绪就可。当情绪得以流淌,对方自己会找到解决方法。当情绪过去,很多事情也不需要解决方法了。

 

而对孩子来说。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正是成长的过程。家长需要做的是倾听和陪伴。

 

面对对方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回应他说的事实,和他的感受

 

所以,下次见到对方有情绪,放下你的逻辑,调动你的情绪,体会他,成为他,感受她,同理他。

你就会是世界上最懂他的那个人,是让他想一生相许不离不弃的人。

真能这样的话,整个世界都会更美好。

 

我想,这就是戈登博士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原因。


树妈马瑞

P.E.T.父母效能训练认证讲师

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

出版育儿书《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孕期心理读本《一肚子幸福》

摄影育儿攻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句我爱你》

情感疗愈作品《分手笑忘书》

《最好的告别是将你遗忘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