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沛菊练拳语录

 LKJHGFDDAZXCVB 2017-02-28

一、陈氏太极拳秘传心法 :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宁低不高行平线。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
  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二陈沛菊练拳语录:

1: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

  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是打太极拳不可须臾离开的要点。

  “行拳十指连”是因为打拳时最容易忽略“十指如一手”,每一动作应该注意通背劲的运用。“转关背丝扣”,是强调太极拳的转关“要在对拉拔长中进行”,要注意阴阳对称,阴阳转换,着着混圆劲。说说容易,操作时,尤其是一面对拉拔长,一面转关则有一定难度。需要常常练习。

2:论腰胯

  练拳就如修水渠,水渠修通以后,一开闸水就通了。腰胯就如闸,腰胯没练通,浑身永远不会一气贯通。

3:论内气

  前后上下十字管,莫忘逢中一条线,内敛入骨缠丝劲,虚实开合哼哈间。

4: 要练明白拳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而高深,一生学之不尽,太极拳的技术以人体为载体、通过合理而协调的运动来表现,可谓具体而严密,越练越纯,浑然一体。所以,一个真正明白和学习太极拳的人应该是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人体结构、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懂得生命的内修与外练。
  “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接受的是现代汉语教育,传统文化经典不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理论方面困惑而茫然。
  “懂得人体结构”,这是医学专科和体育学院运动解剖的课程,学太极拳的人不一定学过,学过的人不一定在学练太极拳。而在从前“武医结合”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武术家是医家,是正骨推拿的高手,许多中医学家又是武术家,懂得内修与外练,武功高深。
  “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有了上面的基础,自然能知道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当今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们多以模仿老师的动作,不明运动的道理,其不知运动有身体的机械性运动,其中包含着运动力学的道理,也有“易理”的变、通、活运动。
  “懂得生命的内修与外练”中国的内修与外练是一门长期形成的生命科学维护体系,其体系训练很严密,但流派又很庞杂,必须有真正有传承,否则难走入正道。
  陈鑫前辈将以上这些都解于书中,能有几人明了全部,同时又练到了高层次,那可以说是名家高手了。否则不能称为名家高手。

5:太极拳的腰劲:

  无论什么拳架都是以人体为载体的,所以运动时应该符合人体。劲力的传递应该是沿身体而行的。我们都知道腰在运动中的主宰作用、腰劲是很重要的。
  在实际的演练中我们看到许多朋友是把“腰”的转动练成上体的转体,这样就形成上体胸部引领运动,一错都错。
  在陈氏太极拳小架《太极拳练习概要》中说的很清楚,下在上先。从人的生理结构来说:两腿支撑人体重量,通过两胯向上连接腰椎。所以在说到腰的运动时一定是腰与下面胯的连动,即:后腰劲或腰裆劲。

 陈沛菊语录6:

  在太极拳推手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一种是比赛,那是针对规则而训练技术,为了得分,一种是传统的方法,本应是训练知已知彼能力的一咱手段,但传统的方法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技术,更多的是较力、用招,尤其是陈氏推手多用勾、挂、磕膝、使绊等,以力为巧,实则偏离了推手练习的原来目的。
  功力,是每个流派都很注重的,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讲的是“功”的练习。许多拳种都讲意识、动作、呼吸的配合,而正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陈沛菊语录7:

  不管什么时候讲课我都要强调三点:1.是什么?2.为什么?(依据)3.怎么办?(方法)。不管处在哪个阶段的人,都要明确这三个步骤。我练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练,我该怎么办。前面两点是自己要思考的问题,然后怎么办就是要问老师,这时老师要因人施教。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身体状况,用不同办法去引导学生,这个办法应是很明确的,最终我们是要落在方法上。所以不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一个好方法是取得最好效果的最重要的环节。

  同时我们知道,所有的精品都来自于细节。太极拳在训练过程中,教、学、练三个是样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老师负责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最后练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如果你跟老师说,教教我功夫吧。那就错了,老师教你只能给你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功夫是自己练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东西,你要明白你的位置是什么,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学生,你要明白你要干什么。我们要很理性的学习太极拳,而不要去盲从。而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很盲从的,例如:只要有老师教我们就跟着学。要不就是在公园里,大部分是锻炼的,健身的,娱乐的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去思考这些理论依据,多问“为什么”这个习惯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建立太极拳研修中心,是要利用这个平台来告诉这里的老师和朋友们很理性的去练太极拳。我希望通过我和我中心共同的努力能帮助来到这里的人。不论你学什么的,都能做一个很谨慎的思考,做一个很准确的定位,练好太极拳。因为你们来这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不管你是在外边练了很多年,越练越觉的没法练了,想找一个提高的地方(这是对我们充满希望)。还是想练练不同的套路体会体会。大家来这都是想进步,虽然大家情况不一样,但对于进步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们进入基本技术阶段:大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刚起步的,有练多年的;有练陈式的,有练杨式的;有练小架的,有练24式的等等。包括广场健身这种性质的训练,对于基本技术的练习都是很重要的。我会很有针对性的去讲这些。那么,今天我们还是以互动式的,请不同的朋友来这里练,我们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要讲一个道理,都要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个技术。只有掌握到心明眼亮,才能知道前面的路是什么,自己处的位置是什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解决的方法在哪儿。这样每个人都会很明白,学拳学的非常清楚,心里就很踏实。我们就是引导大家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进行这个环节之前我先讲一下什么叫合理运动?第一,我们的身体结构,第二,有序的运动。这两者是必须知道的。

陈沛菊语录8: 陈鑫著作的重要历史地位


  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陈仲甡三子,陈氏第十六世。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自幼随父习武,天资聪慧过人,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习文,文武兼备。为阐发陈氏世传之太极拳理,发愤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沤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多年来,此书弥传华夏,风靡海外,武林界争相宝之,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亦见译本,实为不朽之盛业、太极拳之精典也,该书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极拳高峰攀登。(参考引用:陈氏第十九世陈立清所著《陈氏太极拳小架》--- 香港银河出版社)

陈沛菊语录9: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过程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