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厥阴心包经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上接足少阴肾经于胸中,下接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内属于心包,阴气少的经脉。首穴天池,末穴中冲,左右各9穴。 本经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实症:心包发炎、胸闷、心痛、上脘异常、嗜睡、心血管病变、头昏、头痛。 虚症:润滑液分泌不足、心跳异常、气喘、失眠多梦、心悸亢奋、语言障碍、手掌发热等。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部拘挛疼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悸,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其病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烦。 治疗心脏疾病,心包经上的穴位反而比心脏本身用的穴位还多,效果还好,心包经的作用生理上代表心完成的任务,病理上代替心接受病邪。 经脉活跃时间:19-21点,戌时,黄昏。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治疗心、胸、胃病常用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和大陵; 治疗神志病常用间使、劳宫、中冲; 治疗胸胁痛、心肺病以天池为主。 ●天池:天,天部;池,储液之池。意指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本穴位于乳头外侧,而乳头为人体体表的高地势处,亦是本穴也位于高地势处,即天部,穴内物质又为心包经募穴膻中穴传来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气血既处高位又为经水,故名。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位置:胸部,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活血化瘀、止咳平喘。胸闷、咳嗽痰多、气喘、心绞痛、心肌炎、胁肋胀痛;乳腺炎、乳汁不足、塑胸;瘰疬;头痛、四肢不举、下腋肿。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天泉:泉,泉水。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下行经水是从高处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天池穴传来的地部温热经水,由天池穴上部传至本穴时是从高处落下,气血物质如同由天而降,故名。 位置:臂内侧,腋前纹头下2寸。 主治:散热增湿、宁心宽胸。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心动过速、心内膜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咳嗽、支气管炎、胸胁胀满、胸背及上臂侧痛、上臂瘫痪、视力减退。 保健:感觉胸闷气短,诊断是心脏供血不足或者胸口憋闷、咳嗽、咯痰,可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在天泉穴拔罐或刮痧,隔日症状即可有所缓解。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曲泽:曲,隐秘;泽,沼泽。曲泽名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本穴所处为南方之地,虽然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经气在此汇合并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但天泉穴下传本穴的经水仍大量气化水湿,本穴如同热带沼泽一般生发气血,故名。合穴,属水。 位置: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清心平燥、舒筋活血。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等急性胃肠病;热病烦躁、肘臂挛痛、中暑。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郄门:郄,孔隙;门,出入的门户。郄门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曲泽穴传来的温热经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经的体内经脉,故名。手厥阴经郄穴。 主治:理气安神、活血泄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悸;胸膜炎;膈肌痉挛;呕吐、呕血;癫狂、畏人;肘臂挛痛;久痔;鼻衄。 保健: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突然发作的病人,由上到下顺着经脉按揉一分钟左右,患者大多能缓解症状。 备注:艾条灸5-10分钟。 ●间使:间,间接;使,指使派遣。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行至本穴后,经水逐步降温,生发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如被它物间接的指使一般,故名。经穴,属金。 位置: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宽胸和胃、清心安神。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感冒、咽喉炎;胃炎、疟疾、荨麻疹、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血结成块;臂痛。 备注:艾灸5-10分钟。 ●内关:内,内部;关,关卡。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同被关卡阻挡一般,故名。络穴、手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主治: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心痛、心悸、心律不齐;健忘、失眠、癫痫、郁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孕吐、晕车;手臂疼痛;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无脉症。 保健:治疗心血管病第一要穴。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等,对怀孕前3个月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疗效也很好。 备注:艾条灸5-20分钟。 ●大陵:大,与小相对;陵,丘陵、土堆。穴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输穴、原穴,属土;十三鬼穴之鬼心。 位置:腕掌横纹的中点。 主治:镇惊安神、清心通络。心痛、心悸、心烦、心肌炎;胃痛、胃炎;癫痫、善笑不休;呕吐、吐血;胸胁痛、胸中热;腕关节痛、指麻、肋间神经痛;耳鸣;喉痹;目黄;口臭。 保健:健脾要穴,对口臭有很好的疗效。 备注:艾炷灸5-10分钟。 ●劳宫:劳,劳作;宫,宫殿。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荥穴,属火;十三鬼穴之鬼窟。 位置: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主治: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心痛、心悸;癫痫、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口疮、口臭;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失眠。 保健: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从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人在紧张焦虑时,手心出汗明显,按压劳宫和少府穴能缓解出汗症。 备注:艾灸3-5分钟。 ●中冲:中,与外相对,指中冲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此冲出体表。本穴物质为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井穴,属木。 位置: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回阳救逆、醒神通络。心绞痛;中暑;中风昏迷;小儿惊风;头痛;严重痛经;热病心烦、舌强不语。 保健:本穴对疼痛敏感,困倦时揉捏此穴,能起到醒脑提神的功效。 便秘时用点压中冲穴,有缓解紧张、促进排便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人。 备注:艾灸5-10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