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法之三

 图书馆1jjds612 2017-03-01


平淡而近自然,被誉为文章最高境界。然而初学文章,不必一味追求平淡,不妨从绚烂入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才是真正的平淡,才能得平淡之三昧(孙过庭论书法,有平正与险绝之分,其中云“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恰与此论契合)。故而先贤教少年作文,最是讲究气象峥嵘。远如苏轼致苏辙次子苏适的书信《与二郎侄》(古今作文指南,此信可入前三):“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难处。止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近如曾国藩教育两个儿子,与苏轼一脉相承:“……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所谓气象峥嵘,用苏轼的话讲,即“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用曾国藩的话讲,即“将气势展得开,笔仗使得强,乃不至于束缚拘滞,愈紧愈呆”。说白了,就是文章须有气势,有气则有势。气之于文,过犹不及,太强与太弱都不足取。不过对少年文章而论,宁强而毋弱。须知少年文章的最大看头,恰恰就是元气和锐气。

 

曾国藩论文章,有一名言:“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这八有,实为四有,气、识、情、趣四字,适用于今。这里姑且狗尾续貂,钞一下我论文章的标准:逻辑第一,见识第二,文辞第三。为什么逻辑排在见识之前?有些文章,立论未必为我所认同,只要论证有力,章法谨严,便不失为好文章。当然一流文章,必须兼具这三者,若把文章比作人,逻辑如骨架,见识如头脑,文辞如血肉。

 

曾读到一个说法:感叹号是文章杀手。我的表述是:感叹号是文之贼。平日作文,对于感叹号,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如果需要感叹号来唤起读者的认同感,已经落入说理或煽情之下乘。说理或煽情之上乘,讲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于平铺直叙之中锋芒毕现。以此论文,倘若一篇文章,尤其说理文,感叹号超过三个,则无足观。

和菜头曾开玩笑:“喜欢逗号结尾的人散漫,喜欢句号结尾的人坚定,喜欢感叹号结尾的人幼稚,喜欢无标点结尾的人洒脱,喜欢省略号结尾的人性欲过强。”我还记得有人写女人:“她们的红指甲像一排感叹号,她们的高跟鞋像一个祈使句。”反过来看,感叹号正可比作女人的红指甲,偶尔睹之,不由惊艳,日日相见,不免厌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