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是群众在春节期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有较深的群众基础。长期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崂山民间舞蹈,大体可分5大类10余种。 高跷传入崂山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宅镇沟崖村组织了崂山第一支高跷队,当时的高跷腿的高度一般不超过25厘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沟崖村几个在河南许昌做木工的人,引进了许昌的高跷技艺,跷腿高度也增加到60~80厘米。现今,每个镇都有四五支高跷队,一般只在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演出。 手或身披道具而舞,是崂山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特点。现有的道具舞分两大类:第一类是硬架子道具舞,如“跑驴”、“跑旱船”、“水族舞”、“太平车”、“人力车”、“大头娃娃”等,活动较为普遍。第二类是软架子道具舞,如“龙灯舞”、“狮子舞”,因道具制作上技术复杂,造价昂贵,而且表演技巧难度大,故不普及。 历史上崂山地区有两处著名的龙灯舞,一是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龙身长9节,全长11米,每到春节去即墨城表演,他们表演的“串龙”、“大小五花”、“滚龙”,方圆百里闻名;二是中韩镇孙家下庄的龙灯舞,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颇为壮观。 地摊文武戏是崂山地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要求演员绑上腿子能跑高跷,卸下腿子能唱文武大戏,而且唱、念、做、打均见功力。解放前,中韩镇大麦岛以唱《春秋配》、《打渔杀家》、《小放牛》等文戏见长;沙子口镇段家埠村则以擅演《铁公鸡》等武戏著称。现今,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