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崂山】崂山民间舞蹈

 街心舞苑 2017-03-01

       崂山地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是群众在春节期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有较深的群众基础。长期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崂山民间舞蹈,大体可分5大类10余种。

秧歌类
       崂山地区的秧歌是由即墨传入的。1924年,中韩镇大麦岛村就兴起了“地秧歌”,共有16个角色,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如黄天霸、杨香武、孙悟空、白蛇、青蛇、货郎、县官等,角色按戏剧扮像。建国后,崂山地区的秧歌突破了旧的传统形式,扮演工农兵,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歌舞并举,生动活泼。



高跷类

       高跷传入崂山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宅镇沟崖村组织了崂山第一支高跷队,当时的高跷腿的高度一般不超过25厘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沟崖村几个在河南许昌做木工的人,引进了许昌的高跷技艺,跷腿高度也增加到60~80厘米。现今,每个镇都有四五支高跷队,一般只在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演出。



道具舞类

       手或身披道具而舞,是崂山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特点。现有的道具舞分两大类:第一类是硬架子道具舞,如“跑驴”、“跑旱船”、“水族舞”、“太平车”、“人力车”、“大头娃娃”等,活动较为普遍。第二类是软架子道具舞,如“龙灯舞”、“狮子舞”,因道具制作上技术复杂,造价昂贵,而且表演技巧难度大,故不普及。

       历史上崂山地区有两处著名的龙灯舞,一是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龙身长9节,全长11米,每到春节去即墨城表演,他们表演的“串龙”、“大小五花”、“滚龙”,方圆百里闻名;二是中韩镇孙家下庄的龙灯舞,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颇为壮观。



杂耍类舞蹈
       杂耍类舞蹈有流行在沙子口镇姜哥庄的“灯官”、“撬官”、“抬阁”,北宅镇沟崖村的“猪八戒背媳妇”、“锯大缸”,还有中韩镇中韩村的“太平车”、石老人村的“拉人力车”等。



地摊文武戏

       地摊文武戏是崂山地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要求演员绑上腿子能跑高跷,卸下腿子能唱文武大戏,而且唱、念、做、打均见功力。解放前,中韩镇大麦岛以唱《春秋配》、《打渔杀家》、《小放牛》等文戏见长;沙子口镇段家埠村则以擅演《铁公鸡》等武戏著称。现今,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孙家下庄舞龙
       孙家下庄舞龙约有150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就有舞龙的传统。孙家下庄的舞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舞龙做工讲究,套路编排构思巧妙,风格别致;动作难度大、技巧性强;动作与伴奏音乐和谐配合、完整统一,整个套路既有观赏价值,又能强身健体,是崂山人民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韩舞狮
       东韩村的舞狮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特点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 等高难度技巧。东韩舞狮将舞蹈、杂技和武术熔为一炉,同时具有极高的竞技及艺术价值。



跑蛤蜊
       “跑蛤蝲”,又称“跑海物”。因为,所表演的不光是“蛤蝲”,还有鱼、鳖、虾、卜蝼、海葵等几十种海洋生物。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跑蛤蝲”的艺术表演,便成了这些村的风俗之一。直到今天,“跑蛤蝲”的艺术形式,仍受当地群众的青睐。“跑蛤蝲”时,表演者用的道具,都是就地取材自绘自制的。制作时,找出村中的扎纸艺人,用杨、柳树枝或高梁秆,做成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骨架,外面糊上白纸或缝上白布,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的花纹。演出时,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或钻进不同形状的海洋生物空壳里,或手擎不同形状的海洋生物道具的长把柄,作出不同的姿态,栩栩如生,看起来妙趣横生,格外增添了节日的喜气。



跑旱船
       “跑旱船”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特别是流行于沿海渔村一带的广场民间艺术表演。至今仍受到当地群众喜爱。表演时,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细竹竿或杨、柳枝扎起的无底船(船体四边用白布或蓝布遮住一圈)中间,将“船”中间的吊绳吊在脖子上的内衣里,外边穿上女装盖住,走着碎步绕场表演;另一扮演艄公的人,手持木制船桨,边走边表演划桨动作。有时,男女边舞边唱,如同真船漂动在水面之上,表现出沿海渔民独特多姿的风情。



打花棍
      “打花棍”,是旧时崂山农村在重大节日(主要是春节期间)里,组织青少年进行的一种集体的艺术表演活动。参加活动的少则二十人,多则三十至四十人(人数要双数)。每个参加表演的人,都要手拿长约二尺半至三尺长的细棍或弓锤形的哑铃,上面用红绿色彩的纸糊起,两头粘上手工做的彩色纸花。表演时,每人手拿一根花棍或一对哑铃,排列成面对面的双队,队与队之间隔着一步左右的间隔,面对面地随着领队的统一号令,将花棍或哑铃挥动起来,互相撞击敲打。打击的花样很多。表演的人,要随着领队的不同手势或哨音,作出各种花样多变、步调一致、舞姿优美的表演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