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济宁的记忆之

 朱子培立书屋 2017-03-01

铁塔寺,位于现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路东、里塘子街路北,济宁市博物馆院内,原名崇觉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释迦禅寺。据《济宁直隶州志》载,塔影和塔旁的声远楼钟声被人们称为“铁塔清梵”,是济宁古任城八大景之一。

整个铁塔,构铸严谨,浑然挺拔,巍然耸立,壮观异常,充分显示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建筑工艺的高度水平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是中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

另据石佛铭文记载,这座庙院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原叫崇觉寺,寺内本没有塔。据说北宋徽宗时,济宁人商人徐永安在外经商,成为当地的富户。只是婚后多年无子,便到崇觉寺进香求子,许下誓愿,如果得子将重修寺院,并铸铁塔以弘扬佛法。说也奇怪,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兴,但因常年经商在外,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便委托妻子常氏出面,出资重修崇觉寺,并在寺内以生铁浇铸释迦牟尼的铜像,在佛塔里面供奉佛像和舍利,以此报答佛祖送子之恩。

铁塔原计划建九层,以弘扬佛家九九归一、生死轮回的思想。铸塔时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逐层浇铸。当铸第五层时,在地面上熔化的铁水待运到上边时便凝固了,工匠们实在是束手无策,被迫停工。

传说,建筑业祖师爷鲁班知道了此事后,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铸塔工地。领班工匠见这位老人仙风道骨,非同一般,便虚心请教:“老人家,现在铁水运上去就凝固了,没法浇铸,我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您老年纪大,经验多,见识广,有什么好办法吗?”鲁班慢吞吞的说:“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好办法。”说完,一阵轻风,不见踪迹。工匠们呆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领头工匠猛然醒悟,这是祖师爷指点我们:将土堆到塔顶,在上面熔化铁水再行浇铸不就解决了吗?

铁塔建到第七层时因天气变故停工没建塔顶,但也因此崇觉寺改为铁塔寺,所以后人在对铁塔的赞誉声中因无顶而遗憾地说:“塔无顶,譬伟丈夫剑佩峨然,唯冠冕不饰,谈者往往以为未尽观美……”

至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有个叫龚勉(字锡山)的人任济宁道(即现济宁市市长),发动乡绅名流集资,增建塔身两级,添顶为铜制金章,四周垂以风铎,使铁塔方为完美。

现如今的铁塔寺身为九层,加上塔座、刹顶共十一层,通高23.8米是全国铁塔之最。铁塔平面图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形成明显的收分,呈现出刚毅、挺拔、秀丽的轮廓。每层下部均置厚5厘米的八角形平座,座下共有斗拱四垛,以作衬托。平座以上,沿边缘安装围栏,栏高30厘米,栏板花纹富有变化,各具特色。有的二方连续字纹饰,有的是牡丹花纹,有的是簇四球格眼花纹等。浇铸精细,玲珑剔透。围栏以里过20厘米的游廊便是塔身,塔身每层四面均铸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栏额。全塔身开门36个,其余四面,每面各铸有坐佛两尊,共有佛像36尊,盘膝端坐,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每层塔身上部各设飞檐,出挑30厘米,脊饰瓦垄,檐下配斗拱铺座四垛,飞檐深处,斗拱疏朗,铸作严谨。桃形攒类式塔顶为铜质金章,莲花形底座,亦为铜铸。两者紧扣组成塔刹,稳在九层回檐的中央。第九层的回檐有八个脊饰出挑而加长,在飞檐尖端各垂以风铎,非常壮观。塔座深1.9米,加以夯实,基面以上,平地铺成须弥座,为防扭转,以楠木井字架填心,由一根高大杉木底上贯串。塔座建有一个西向的砖砌塔室,仿木建筑,内设藻井,均有青砖磨砌而成,室内供一碑状大悲观音千手千眼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话、讲经、飞天等故事画面,雕刻技法为减地浅浮雕(据考证此碑为北朝之物)。

如今走进铁塔寺在铁塔第一层塔身的东南和西北两面的壁上,依然还可以清晰的看到铸有铁塔铭文:“大宋崇宁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谨铸。”第二层塔身的东南面壁上铸有:“皇帝万岁,垂清千秋”字样。

由于随着岁月的流逝九百多年来因风雨浇洗,雷电袭击,地震摇撼,年久失修,造成塔身逐渐向东南倾斜。1973年国家专门拨款进行大修,校正倾斜,补铸铁件,使之恢复了它的壮丽雄姿。在大修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在第一层内发现石棺一口,棺内有一银质“舍利匣”,匣内存放“舍利子”,此物现已存放于济宁市博物馆。1988年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变迁,铁塔依然耸立在这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它无形的感染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们,仿佛依然还在讲述着那段历史长河中不能忘却的篇章。(仲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