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一)

 FKFYOLFY 2017-03-01

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一)

2016-09-02 21:50阅读:
有微友让我推荐一下学习药物的书,这篇文章算是交作业。
败家,离不开吃喝嫖赌,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这四个字从宏观到微观,从四个层次概括了中医,就像汽车的四个轮子,缺了一个,这个车就没法跑了。
所以,学习好药物这个“轮子”,是基本功。
我对药物的学习差的很远。从讲药物的老祖宗《神农本草经》开始,历史上讲药物的书,数啊数,数啊数,也是数不过来,我呢?才看了寥寥几本,算是蜻蜓点水。让我推荐这方面的书,真是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我想还是把我看过的几本说一下,也算是给发问的微友一个交代吧。
记得我买的第一本学习药物的书是《一个月学中药》,它有几个孪生兄弟,像《一个月学开中药方》、《一个月学中医诊法》、《一个月学中医基础》等,一看书名,就知道这种书是给刚刚起步自学中医的人出版的,属于启蒙书。
这本书也确实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它分两部分,前面部分是对药物的综合论述,后面的部分就是一些常用药物的介绍。
这本书的特点呢,是正规,也就是说,它是中医中药学教科书的简化版,如果不愿意啃厚厚的《中药学》,就可以读这本书,这里面的内容都是正统的,不会跑偏。
我对中医药物的最初知识,就是来自于这本书。这本书的前面药物综合论述部分,我读的很仔细,也很有收获,对中药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知道了中药特有的概念“”四气五味“和“归经”。
不懂中医的人,对“四气五味”和“归经”这两个词一定很陌生,我就多说两句。
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啥东西呢?是不是“四书五经”有亲戚关系?没有,扯远了。
四气五味,是古人发明的评定药物属性的一种指标。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就像人可以从性别分为男人和女人,也可以从年龄分为小孩、大人和老人,也可以从国籍分为中国人、美国人。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属性来分类。四气五味,就是把一个药物用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不得不说,古人的这套指标很厉害。咱们具体来说说。
四气是啥东西?是指寒凉温热。五味是啥东西?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你可能不理解,这个指标有啥用?说句实在话,这两个指标对药物的功效有决定性的作用,里面蕴含着古人对天地的哲学思考。
先说说四气。我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不是三个,也不是五个,是四个,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天气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温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热凉寒。所以说,天地之气有四个,就是温热凉寒。
这天地之气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会秉受不同的气,呈现温热凉寒的不同特点。
你也许会说,别瞎扯了,木头和石头用温度计测量的温度都是一样的,怎么会有温热寒凉呢?你还别不信这个理,听我来说说。
就拿人来说吧,有的人大热天必须要吹空调凉快凉快,有的人就不觉得热,还有的人要躲着空调,一吹就受不了,这是怎么回事?有的人吃川菜就上火,有的人一喝凉水就肚子疼,这又是怎么回事?这说明,有的人热量大,有的人热量小。有的人体内有热,有的人体内有寒。这个热和寒,不是温度计可以测出来的。
还有,我们吃一块姜到肚子里,是不是会感觉热乎乎的?吃一块西瓜到肚子里,是不是会感到凉快?姜和西瓜用温度计测一下,没有啥不同,可是热和凉的区别我们不是感受的很明显吗?
所以说,温度计只能测出物体的温度,测不出物体的气。我们所说的温热寒凉,与温度计所测的温度,不在一个频道上。
那么这些花花草草的药物,真的有温热寒凉的不同吗?当然。比如我们常见的,姜、花椒、肉桂、葱这些吃下去都会暖暖的,它们都是温热的,薄荷、西瓜这些吃下去都是凉凉的,它们是寒凉的。
古人慢慢发现,这些花花草草、种子树皮,它们有这些气的偏性,那么当人体内的气不正常了,不是正好可以借用它们的偏性来纠正一下吗?比如,人身体里面热多了,就吃点气是寒凉的东西来调和一下。身体里面寒多了,就吃点气是温热的东西来调和一下。慢慢的经验积累多了,有一些东西被古人筛选出来,成为了药物,并且,温热寒凉也成为了古人分类药物的一个重要指标。
顺带说一句,我看到很多人热衷于喝红豆薏米水,说是祛湿。红豆薏米水确实有不错的祛水湿的作用,可是薏米是微寒的,对于偏热的湿正好合适,如果是偏寒的湿,就不能用了。喝红豆薏米水的人们,你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
我们再说说五味。五味这个词就像是隔壁不起眼的小阿妹,经常见面,可是很少认真看上一眼。“五味俱全”'五味杂陈”等成语我们常常脱口而出,可是要问问你五味是哪五种味道,恐怕要好好想一想才行。如果问你这五味有啥深层寓意,恐怕就更不知道了。
在古代的中医眼里面,这五味,不仅仅是“酸甘苦辣咸”五种味道,它。。。。。。其中有深意。这个深意很复杂,我就挑点简单的说吧。
这五个味道,会影响人体内气的运行。辛味,会发散气,酸味,会收敛气。这两个挺有意思,一个往外扔东西,一个往家里捡东西。如果说辛和酸像是激进的左派和保守的右派,那么甘就像个不偏不倚的中间派,它总是慢悠悠的,擅长拖后腿,所以叫做“甘缓”;苦味也有方向性,它能够降气;咸比较奇葩,它可以把硬的东西变软,中医叫做“软坚”。
如果把药物的气和味搞明白了,你会发现,治病的时候可以根据气味来点将了。
打个比方,病人感冒发烧了。如果发烧的原因是体表有寒气,那么就应该设法把体表的寒气去掉。在表的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散,所以应该服用辛味的药。辛味的药进入身体后,药物的发散本能会加强人体气的发散力量,把病向外散。另外,辛味的药也有温热寒凉的区别,应该选择什么“气”的药呢?答案应该很明确,对付寒邪,应该用温热的药。所以治疗这种感冒发烧选择的药物应该是辛温或者辛热的。
以此类推,治疗风热感冒,是不是应该选择辛凉或者辛寒的药物?对了。看到这里,神秘的中医是不是一下子掀开了面纱?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差不多已经明白四气五味是啥东西了。写到这里,我想说,我也用出洪荒之力了。
《一个月学中药》这本书上关于药物气味的内容只有短短两三页,我这种榆木脑袋自然也不可能在这两三页里面理解气味的深刻内涵。以上关于气味的内容,是我多年后读了好多医书,一点一点悟出来的。
学了多年中医,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气就是阴阳,味就是五行。寒凉是阴,温热是阳。酸甘辛苦咸分别对应着金土木火水。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五行,药物的气味就是药物的阴阳五行。
除了气味,上面还提到了药物的归经。这个归经是个啥东西?
归经,就是说,药物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经络这个特定的通道发挥作用。这听起来更像是神话,不过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中医人的公认。那么这个药物的秘密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是由谁发现的呢?这就引出了我读的第二本中药书。
(如果想看我新写的中医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注方法: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