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学《零基础学中医》|第十四课:中药是怎么治病的 01

 淡然o10r4sxd6d 2023-08-02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浅学《零基础学中医》
恒宁乐园 |恒宁浅释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图片

图片
图片

《零基础学中医》这本书,一共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篇)。我们已经学完了上篇和中篇,也就是说,这本书已经学完了将近三分之二了。
今天开始学习一下「下篇」:「寻找治病的良方」。
大家翻到教材的第146页,我们看一下第十四课:中药是怎么治病的」。
开始讲药了,药物为什么能够治愈疾病、恢复健康呢?因为药物自身有若干的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为「偏性」。
「偏性」就是药物存在的明显特性。比如说:石膏具有很强的寒性,而巴豆性大热,所以就可以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但是,不可以长期使用。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一般都是平性或者偏性不明显的,比如说:粳米啊,小麦啊,蔬菜啊,这些食物……这些是可以长期食用的。
在中医当中,会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中医里把药物和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称之为「药性」——药物和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叫作「药性」,药性就是对中药性质的高度概括。「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图片

我们常人理解的药性,就是说,这个食物能当药用,它有治病的效果——这是我们理解的药性。但是,在中医里就分得比较细了,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配伍、禁忌、升降浮沉。
先来看一下:中药的气味——四气五味
主编说: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据说《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是假托神农氏所著的,具体的作者不知道是谁,据说这是神农氏传下来的经。在《神农本草经》里,记载了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堪称是中药理论的基础。
那在《神农本草经》里,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就有最早的概括。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样一归类呢,药就不乱了。因为你说八万四千种药或者无量种药,一说「药」就感觉一头雾水,没有秩序感,但你一给它归类,就有了秩序感。
每味中药因为四气五味的不同,治疗作用也不一样。四气五味的总结,使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中药有了共性和个性的认识,对中药临床的使用也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实际意义。
「四气五味」即药物所具备的性味。「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另外也有平性的,简称「四性」——寒、热、温、凉;「五味」呢,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当然这之外,有的还有「涩味」或者「淡味」。

图片

这个比较好记,相信大家听一遍就能记住。
什么是四气啊?寒→热→温→凉。
什么是五味啊?酸→苦→甘→辛→咸。
主编说:四气的「寒热温凉」,其实包含了阴阳的理论。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属性,而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中药的四气如何确定呢?古人主要就是靠口尝(用嘴尝一尝),比方说:我们吃薄荷,口腔里会感到清凉,所以薄荷的气就是寒凉;我们吃生姜、花椒,口腔里就会感到温热,所以生姜、花椒的气就是温热。
除了口尝的感觉外,我们身体对中药的反应,也能反映中药的四气。比如说:夏天吃西瓜,感到身体凉爽舒适,那么西瓜的气就是寒凉;冬天吃羊肉,身体感觉暖和,那么,羊肉的气就是温热。
还有就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发现中药的四气。比如说:病人表现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的症候。
这个时候,就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治疗之后,以上的这种高热的这种状况就得到了缓解。
那我们就知道,像石膏、知母、栀子这些药是寒凉的药。当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就是这个脉感觉很微细,好像要断了一样)……那这个时候,用干姜、附子、肉桂可以缓解上述的这些状况。我们就知道,干姜、附子、肉桂这三味药的药性是温热的。
附子和肉桂,这两种药都是辛温大热之品,都能够用于人体的寒证,特别是命门火衰,即肾阳虚衰,表现为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宫冷等症。附子和肉桂这两种药,经常成对出现,配合着入药。但因为附子是有毒的,不能随便用,大家不能看到说「这个可能适合我,我就随便抓了药自己来吃」……不要这样。有一些药(它)是需要加工之后才能够服用的。

图片

图片

我们看一下「对症下药」这个插图,这个插图有两部分组成。
首先,受凉的人,浑身发抖,很痛苦的表情,这个时候他可能需要一些温煦身体的中药,这个药性是热的、温的,喝了就比较舒服了。
再看发热的人,热得直冒汗,甚至都吐舌头了,他就需要一些寒凉的药,可以冷却身体的中药。这里的「对症下药」,可以说是缺什么补什么——缺凉给凉,缺热给热,也是借助阴阳平衡的理论,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身体的偏性。
主编说:从四气的本质而言,其实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在一些本草文献当中,还有「大寒」「大热」「微温」「微凉」这样的描述。还有一类是「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太明显,作用比较缓和的一类药,比如说:山药啊,党参啊,甘草啊,可以说是平性的。
但是,每一种平性的药,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偏温或者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于药物性能的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是称作「五气」。就是说,寒、热、温、凉这四气(也叫四性)。这个药是什么寒性啊,温性啊,热性啊,凉性啊,是吧?一般就讲「四气」,不讲「五气」,没有说它是平性的,把这个「平」还是给单独剔出来。
因为即便是平,你去细细地深究,或者服用久了,你还是会感觉它可能会偏热或者偏凉。
今天我们就先学这么多,今天的内容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稍微来复习一下要点。
药物为什么能够治愈疾病、恢复我们的健康呢?因为药物自身有若干的特性和作用,这就是它们的「偏性」。「偏性」是药物存在的明显特性,可以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的偏盛或者偏衰,用它的偏性来纠正我们的偏性。
中医里把药物和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称之为药性(药物和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称之为药性)。那中医里讲的这个「药性」呢,不是我们那种想当然的很简单的概括,就是说,「它能治病就是有药性」……中医讲的就要具体详细一些了。在中医里,药性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配伍、禁忌和升降浮沉。非常专业了。
那么,「四气五味的概括,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这部经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据说是秦汉时期形成的,具体作者不知道,就说是神农留下来的指引。其实,神农氏也是中国古时的一个「天外来客」,这个很有意思。冥冥中人类就有一些高等智慧生命在护卫着、在指引着,我们并不孤独啊。
四气五味,「四气」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五味」是指口感,是酸啊,苦啊,甘啊,辛啊,咸啊。
从四气的本质而言,其实就是寒、热两种偏性。那有的文献中讲得更具体,作一下强调,说这个药物大寒或者大热,强调它的这个寒性和热性的程度,或者微温、微凉也是形容这个程度。还有一种平性药,是寒热界限不明显,作用比较缓和的药,但是用久了,好像还是感受到它是偏温的或者偏凉的。所以这种平性呢,一般就不放在四气里讲了,依然讲四气,就是寒热温凉。
今天的要点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谢谢大家!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