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着诗歌的翅膀 ——美国访学见闻录之一

 zsj寒冰 2017-03-01

乘着诗歌的翅膀 ——美国访学见闻录之一

原创 2017-02-24 曹勇军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ywjxtxa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A刊)(邮发代号22—46)期待您的“关注”和“扩散”,邀您“分享”海量精品语文教育资源!(QQ群:421253835)月刊,定价10元。登录天猫商城搜索“语文报社旗舰店”即可下单购买。

 


编者按:


  今天,我们要去佛罗里达大学的附属PK中学听Jen老师的一堂写作课。上午10时零5分分,我和傅丹灵教授走进Jen老师的八年级教室。

  Jen老师40岁左右,已有十多年教龄, 教八年级,看上去特别精神和干练。像所有的美国中小学课堂一样,这里就是Jen老师在学校的家:靠讲台一侧,半圆形的桌子上,摆放着水杯、抽纸、笔、本子等生活文化用品;投影白板下方是一排低矮的装满图书的柜子;白板的右侧,贴着她六岁女儿的照片和文字,再往右有许多贴纸,是她带过的历届学生写给她的感谢信。Jen老师教学水平很高,深受学生的爱戴。

  Jen老师告诉我们,这节课是写作课,是“殖民地文学与多文体写作”项目的一部分,主要是教学生创作和修改诗歌。傅老师解释说,美国虽然也有语文课本,但老师一般不用,而是自己根据州里的课程标准,自定所教班级的读写主题,选择阅读和写作材料开展教学。比如Jen老师2015年确定的主题是“奴隶制”,2016年把主题扩展为“殖民主义文学”,以小说学习为主,辅以诗歌、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学习,配合着开展“诗歌”“议论文”“寓言”等多文体的写作训练。我问效果怎样,她笑而不答,说你自己看看就明白了。

  上课了,我环顾教室,有十八九个学生,五六人一组围坐在大方桌前。抬头看,投影白板的左边一张纸上写着“学习目标”,简简单单:“学生能够理解如何通过学习修改技巧提高诗歌写作能力,从而理解同一主题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手法。”左边另一张是“学习步骤”,上面共有5条:(1)热身练习;(2)20分钟→完成“诗歌工作坊”;(3)笔记→学习修改的技巧;(4)诗歌修改(同学讨论互改);(5)写作时间(完成本学习项目,可以开始下一项“寓言”的写作)。“学习步骤”旁边是“学习作业”,告诉学生完成相关读写任务的最后截止时间,一个是多文体写作交作业的时间,另一个是一周后把这段时间要求读的尼日利亚作家奇努阿·阿奇贝的小说《崩坏》(Things Fall Apart)第三部分读完。Jen老师解释了一下投影白板上的内容,讲到作业时还开玩笑地问学生:“完成这些作业累不累,如果累的话,可以等到春假结束以后再交。”哈哈,孩子们很开心!

  抬头看白板上Jen老师的PPT投影,上面是这节课学生“热身练习”的内容。她把2015年教的“多文体写作”文件夹发给学生,然后投影评分标准,要求学生依据标准,评价手中的作业:你手上这位同学的作业运用了哪几种文体,写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你还有哪些修改建议,等等,让学生在热身笔记中记下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举手。教师注目示意后,也不需要站起,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言。学生有感而发,回答很丰富,有的分析同学的作品,有的指出修改建议,还有的说如果是自己来写打算怎样安排处理……大家七嘴八舌,达到跃跃欲试的热身效果,为写作做好准备。

  25分钟后,进入这节课的第二个阶段:诗歌写作工作坊(Poetry  Workshop),开始诗歌写作。我环顾四周,心想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工作坊”啊。原来它并非指一间让你写作的房间,而是精心设计构建出来的可以让你自由写作、平等交流、大胆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写作环境和精神空间。此时,教室还是那间教室,但因为这些美国孩子的大胆创造和他们老师的指导鼓励而变成一个精神明亮的地方。

  一走神,Jen老师的课堂已发生变化。此时投影白板上是教师推荐的惠特曼的诗歌《自我之歌》(Song of Self)以及整首诗的链接。Jen老师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她的最爱,她希望学生抽时间多读几遍。她要求学生细读作品,用不同颜色笔分别标出自己的分析体会,比如“措辞”用红色标注,“细节”用橘色,“意象”用黄色,而“比喻”和“句法”则用绿色和蓝色。Jen老师提出写作要求:在电脑上写一首有关殖民主义的诗歌,至少10行,有两段。要注意文字的选择、具体的例子、感官的运用、比喻的语言、句子的分行和长短。她说:“写诗是比较难的,如果你写不出来,我建议你再去读一读其他诗歌,这里有一个链接,里面有大量优秀的诗歌。你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化用读过的小说中的例子。”学生开始在电脑上写作。有学生问:写别人还是写自己?是象征别人还是象征自己?Jen老师答:“都可以,但要用诗歌来表达。”只见Jen老师围着学生转,起先站在学生身后,继而俯下身来,最后蹲下搂肩。学生写作中卡住了,她就给学生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看到有学生迟迟无法开头,她指导说“你可以从以前写的片段中选择,还可以模仿诗人的作品”,还举出具体作品实例。

  写作持续了约半个小时,学生陆续写完,进入修改交流阶段。

  Jen老师从“寻找格式”“删除冗余”“注意断句”“聆听音律”和“运用象征”五个方面,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初稿。在讲“寻找格式”时,她让学生注意三个方面,启发学生寻找自己诗歌的格式和节奏:第一,诗歌的格式就是它的骨架,支撑整首诗的结构;第二,数一数这首诗有多少音节,看看有没有模式可循;第三,格式可以是简单的8个音节一行,也可以是7、9、5音节这种模式。

  讲到“删除冗余”,她挥了挥手,“诗歌是简洁的”,说着又用手做了“剪”的手势,要把多余的部分删除。她让学生看看诗歌中有没有多余的介词、形容词和副词,尽可能删除。她右手有力握起,说:“你的诗里每一个词都应该是有目的的!”

  她又从读者的阅读心理角度,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断句和分行。她指着投影说:“读者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诗歌的起始部分——这就是你如何断句的注意点,你可以尝试在断句的部分给读者惊喜。”看到有学生似乎不明白,她便突然追问:“诗歌与故事有什么不同?”故事有“从前啊”,有学生笑着回答。“对!故事有起伏发展变化,诗歌要一针见血!而断句和分行可以帮你突出和加强诗意。”

  高潮出现在“聆听音律”部分。Jen老师首先投影——

         聆听诗歌的音律

  *我们谈论诗歌,其中我们最爱的部分就是它的音乐性。

  *如果写得好——哪怕这首诗并不押韵,它仍然具有音乐性。

  *尝试在初稿的写作中,就想着这首诗的音律,然后读一读,想一想其中是否有可能押韵之处(包括头韵、中间、尾韵)。

  Jen老师告诉学生,把诗歌读出来,听一听,体会其音乐性。心中要有韵律感、节奏感,不舒畅的地方要调整。不一定都押韵,但最好押韵,讲究韵律,并举例说莎士比亚的诗歌每句都是10个音步。有学生发牢骚说:以前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3000多句,押都押死了!也有学生赞同押韵,举出电视上有关两个总统的Rap,并模仿学舌,说明押韵的效果。学生在教室里你一句我一句,很热烈也很温馨,就如同一首充满迷人的韵律的诗歌。

  最后是象征手法(symbol)的运用。她要求学生从字面义中写出象征义来。她首先告诉学生:字面义以及象征义的对比,在诗歌的写作中很有效:接着又具体指导学生:你可以找找你的诗中是否有字面义的事物,然后将它们换成象征义。

  修改差不多了,Jen老师让学生小组交流,教学进入第四阶段。她对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具体要求:重新组合4人学习小组,作品至少给同桌两个人看,每个人要写两条意见,并加以修改。有学生调皮地说:我要给别人多提意见!Jen老师笑了。

  讨论交流中,不时有学生走下座位,和别的同学交流。气氛很轻松。Jen老师提醒:再给大家8分钟,然后给大家朗读小说《崩坏》。学生议论纷纷,表示不愿意,要求继续读诗和写诗。Jen老师无奈,于是说,写诗的写诗,读小说的读小说,但不要玩。Jen老师说11时45分她会结束写作。有学生已经写完,让Jen老师过来看看,老师看后发出赞叹声。

  也许是看到学生写得太投入,受到感染,最后几分钟,Jen老师开始读诗。她选了一个男生写的诗,诗题叫“秩序与混乱”。她把诗投影在白板上,上面不仅有学生的原作,还有同学和她的评语。

         秩序与混乱

  两个对立面总会在不久的将来相遇

  相离,又相守

  彼此连接,彼此利用

  扭曲意志,打破意志

 

  秩序是混乱

  从失败的灰烬里重生

  刚站起来又再次跌倒

  然而控制力才是真正王道

  在混乱中能够控制……

  (学生没写完,还缺一行)

  学生评语1:开头不错。

  学生评语2:我不喜欢你一直重复。

  Jen老师的评语:你写的好像有些自我矛盾,解释不清,到底是什么使彼此连接?

  Jen 老师的修改建议:在and 后面插入to,然后可以重复你的第一段……

  读完,学生发出赞叹声,气氛热烈。一个男孩站起来评论这首诗,并提出要求,请老师也朗读他的诗。Jen老师把这个男孩的诗投影在白板上朗读。这个学生有菲律宾的血统,所以他的诗中融入了菲律宾的文化和历史。Jen 老师直夸写得好,有象征的韵味。

  八省被勇气点亮,闪耀

  鲜血染红历史

  公牛愤怒反叛

  敖鹰与烈日并行

  日光闪耀迸裂

  脆弱的时光荏苒

 

  呆滞的日光脱胎换骨

  变身纯净白光

  照耀着那些被束缚着的人

  让他们在蓝天下

  重获自由

  教室又安静下来,只听见Jen老师读诗的声音,那声音很动听,一起一伏,有一种特有的韵律感,不,是飞翔感,弥漫在四周。她带领她的孩子们,乘着诗歌的翅膀,乘着想象的翅膀,乘着创造的翅膀,一起飞翔。


    2016年4月24日于佛罗里达Gainesville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7年第2期)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