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录||杨碧薇访谈实录

 置身于宁静 2022-04-20

访

图片

访问杨碧薇



名家评价

杨碧薇的诗长于繁密的叙述,其诗大胆、果断、逆行,也有难得的自省能力,她能够做到“一竿子捅到底”——无论是在价值判断上还是在诗歌技术层面。她敢于撕裂世相也敢于自剖内视,而后者则更为不易。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

杨碧薇的写作有更鲜明的现代气息,也更为个人化。我们甚至能从中读出当代摇滚乐对她的深刻影响,让她写下的诗行更急促,更破碎,更尖锐。杨碧薇所关注、思考、呈现的超越了对所谓城市乡村的人为分割,而立足于个人的体验,强化了个人与他者,个人与时代,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外在世界对内在世界的扭曲、挤压和破坏。

                                  ——谷禾(诗人、《十月》编辑)

她打破了那种所谓才貌不双全,以及才学不双全的神话,一切成见在她面前可能只有一种结局——崩溃。碧薇的诗注重叙事,其主题大致是美与死。这只有从她的身体感出发才能理解。颜值即命运:美女和丑女的生活是不同的。美女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丑女往往逃避自己的身体,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之外的对象上。爱其实是为自身的美寻找归宿,一个人越美就会越关注爱。因此,碧薇写爱不难理解,但她也写死亡、屠杀以及病痛,这并非早熟,而是美的变调:一个人越美越怕死,或者说对死越敏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碧薇的诗歌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写作,完整的身体写作,而不是局限或沉湎于性的那种。就此而言,可以把她的诗看成用词语为身体拍摄的一张张照片。

                           ——程一身(诗人、翻译家、批评家)

致爱丽丝 (Für Elise)
图片

作者简介:杨碧薇,云南昭通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著有诗集《诗摇滚》《坐在对面的爱情》,散文集《华服》,学术批评集《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在《南方周末》《汉诗》开设批评专栏。



众诗友访问

访谈一


子空:你在诗中写道:“二十三世纪,地球上已没有男性,美人们用新型语言DIY人工智能男朋友。”假设这个“智能”现在开始试运行,你是选择智能男朋友还是维持现状?

杨碧薇:先观察一段时间,维持现状;然后两个都要,因为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启发。

访谈二


紫丁:麻烦杨老师指认几个极有希望的九零、零零后新诗人。谢谢。

杨碧薇:我不是预言家,所以指认不了。现在评价年轻一代的诗人(包括我自己),还为时尚早,一切都只能靠时间去检验。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进行持续的、追踪式的阅读。

访谈三


卓亚:请问碧薇老师,如何把握好叙事诗的诗意?谢谢!

杨碧薇:这得根据叙事的具体内容来看。总之,充沛的、真诚的情感是诗意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的新诗叙事实践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经验:叙事是抒情的一种手段。普实克曾提出过抒情基址(basic lyrical ground-plan)的概念。敬文东先生在《感叹诗学》里亦指出,“诗之为诗正在于它以诗之精髓(或抒情基址)为根底”。基于这一理念,他进一步提出了“诗=抒情=感叹(即诗之兴)”的公式。 

访谈四


爱丽丝:众多文体的创作,如散文、诗歌、批评等,你都能得心应手,切换自如。成品的原材寻找和构建,一定花费了相当精力的积累,这个过程肯定有最令人刻骨的具体原型,有相对称的酸苦甘,你能结合一两篇作品谈谈吗?有人说摇滚乐迷恋到一定程度,有分裂倾向,你认为呢?

杨碧薇:对于跨文体写作,我个人的经验只有两点。一是要广泛阅读,大量积累;二是要坐得起冷板凳,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时间。在所有文体中,我最不喜欢的是学术论文,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写散文相对较快,但是写一篇学术论文,为了论证其中的某个观点,就得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保证自己的论述有理有据。所以,我在写学术论文时,有时只是为了表达一句话,就得看好几天的书。不过,学术的“折磨”也给了我一些收获:静心、慎言、知道山外还有山。

再来说摇滚乐。我认为分不分裂,跟个人的关系更大,摇滚不背这个锅。基思·理查兹搞了一辈子摇滚,仍然保持着健康的性情、积极的心态。对于摇滚,再多的外部观察都是隔靴搔痒;只有真正进入其中,才能体会其妙处。

访谈五


尔康:杨老师,你好。请问对于性格耿直实在的人而言,该如何提升诗写作的质量?该采用何种风格来形成自己的特色?谢谢!

杨碧薇:诗歌更喜欢耿直实在,而不是奸诈虚伪。所以,耿直实在其实是个优点啊!提升写作质量,肯定需要多读、多写、多思。至于采用何种风格,要根据个人趣味和文本内容来定。

访谈六


楚天舒:请问杨老师,如何让自己的创作保持一种较为长期的新鲜感?谢谢。

杨碧薇:虽然这很难,但我认为还是需要多读、多写、多思。也别忘了做一个有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也保持新鲜。

图片

访谈录

访谈七


那兰:杨老师,你的创作涉猎音乐、电影、诗歌等方面,你是如何处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的?

杨碧薇:我的办法就是:一、该干嘛时就干嘛;二、把别人玩乐的时间都用来积累。而在对各种艺术门类进行统筹、研究时,不仅需要感受力,还要有学术思维。

访谈八


玲魂颤音:你写了很多评论。你觉得自己的诗作是否摆脱了理论的束缚,给予了它应有的自由和自然呢?如果是,请问你如何处理的?谢谢!

杨碧薇:当然摆脱了啦。我写诗时,从不考虑要去套什么理论。具体的处理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创作的时候用创作思维,在学术的时候用学术思维。或许在不少人看来,创作和学术是两套思维模式,二者只会相互干扰;其实不然,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访谈九


之鹰:请问杨老师,你如何看待口语诗的,谢谢!

杨碧薇:我在诗歌札记《仟岛笔记》里提到过对口语诗的看法。这里简要说三点。一、一部分口语的拥趸者,无形中把口语与先锋划上了等号。事实上,口语是口语,先锋是先锋。难道先锋只是口语的特权?难道用纯粹的书面语写作,就注定与先锋无缘了?二、新诗诞生之初,首先要在形式上进行革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白话为载体,这本身包含了对口语的诉求。回到新诗源头上看,口语之争不只停留在形式层面,还涉及到新诗这一文体的合法性问题。三、百年来,口语在新诗里已经展示出其有效性,韩东和于坚早年的一些诗歌即为这一路写作的典范。但有效并不代表口语已成为新诗的唯一标准。

访谈十


陈润生:请问碧薇,诗歌与音乐,你更喜欢哪样?

杨碧薇:以我目前的专业选择来看,是更喜欢文学。要不然,我早去做一个职业音乐人了。

访谈十一


.

胡海荣:老师您好!请问对于一个诗歌爱好者(不是专业写手)如何才能更好、更准地激发出诗歌的“荷尔蒙”?

杨碧薇:用心地感受生活、建立自己的阅读谱系。生活和阅读,都会馈赠你无限的灵感。

访谈十二


菩玉:碧薇好,(国内)现代诗歌创作有哪些瓶颈?有哪些“通病”?谁的诗歌最打动你?

杨碧薇:我在《华语电影中的两种诗人形象》中有一段话,或许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在诗坛内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都是常态。如今小诗人遍地,而我只期待着有才华、有格局、有远见、有担当的大诗人。”打动我的诗人有很多,新诗的繁荣则取决于整个诗人群体,众多的好诗歌让我感叹于集体的智慧,并使我对汉语的活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访谈十三


杨桦:我对国内摇滚的认知还停留在崔健时代,我固执又狭隘地认为至今无人超越。摇滚乐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歌。请问杨老师,目前摇滚乐还存在吗,是否被速成的快餐式网络音乐所淹没?它是否正如盛行的网络口水诗一样,几乎吞噬一切(文字)?

杨碧薇:正如自由还在我们心中,摇滚也不会死亡。我上大学时,学校有一支叫黑火的乐队,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老一届乐队成员毕业后,新一届的成员又来补上。一次,毕业多年的黑火老队员回校,向我们讲起乐队名称的来历:他大学期间曾去某个偏远的山区支教,离开的那晚,黑暗的大山里突然亮起了灯,那是他教过的学生们远远地为他送行!当他回望群山时,那些珍贵的灯光就如同黑夜里的火种……后来,这支乐队就叫黑火,一直延绵不息。

对于当下的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我其实充满悲观。但我认为,人类现在还不到自暴自弃的时候,因此我选择相信摇滚的力量,也相信精神的力量。

访谈十四


张守刚:关于乡土诗,怎么界定伪抒情?

杨碧薇:空洞的、不发自内心的抒情,就是伪抒情。在乡土诗中,伪抒情还体现在:无视时代的变化;对已逝的田园抱有虚假的想象;不加反省地臣服于一套空洞的田园美学机制。综上所述,伪抒情的乡土诗,其实根本不值得谈论。

图片

访谈录



南马专访

访谈一


南马:感谢杨碧薇老师接受我和众诗友的访问!于坚老师说“在云南,诗高于生活”、“云南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评价相当高,您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杨碧薇:不客气,谢谢你的邀请。照我的理解,于坚老师这一说法,是基于对诗性的肯定。维柯认为,诗性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模型,人类最初的智慧就是诗性的。这种“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与以逻辑推演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不一样。云南至今仍存有诗性智慧,故而其文化构成、文化样貌也相对独特。当然,世界上有意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访谈二


南马:云南是盛产诗人和作家的地方,与地域文化有关系吗?

杨碧薇:盛产诗人和作家的地方并不只有云南。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是复杂的,有文化、历史、社会、地域等方方面的原因。

访谈三


南马:霍俊明评价您说:“敢于撕裂世相也敢于自剖内视。”您认为,这是诗人必备的素质吗?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是一位独立而强大的人,能谈谈影响您成长的一些事吗?

杨碧薇:撕裂世相的诗人恐怕不多,它也不是诗歌的必选项。但自剖内视,应该是诗人的基本素养。一个人诗歌的深度,大抵对应于其理解世事及自我的深度。影响我成长的事,这里简要地谈一件。在我离开家乡去上大学前夕,最后的一节吉他课上,我的吉他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现在回头看,老师给我的启迪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围,我十分感激。

访谈四


南马:在提到您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摇滚诗人”这个称号,虽然标签会遮蔽一些东西,但不可否认,标签中有您最强烈的气质。您是从什么时候爱上摇滚的?在我的眼中,摇滚意味着自由、宣泄,甚至是对现实的叛逆,您觉得摇滚和诗歌有哪些内在的关联?

杨碧薇:十六岁时,我正式陷入了与摇滚的热恋。正如你所说,摇滚与诗歌的关联,首先就在于自由。没有自由心灵又谈何创造?其次,我认为先锋(Avant-grade)也是一个内在的尺度,先锋表征着独立与探索。只可惜,在世界上,亦步亦趋的创作(模仿)从来都是占大多数。

访谈五


南马:您的另一个爱好也备受大家关注,那就是旅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甚至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么,您在旅行中收获了什么?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千里走单骑”,是什么让您乐此不疲?

杨碧薇:旅行就是看世界。看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并从大与小的对照中,发现自己的独特。千里走单骑,一是因为渴望出发,二是因为不害怕;对远方的信念和对光芒的追逐,是我永恒的动力。

访谈六


南马:这几年,民间口语风格的写作和学院派风格的写作对立加剧,而在您的诗歌中,这两种风格的作品都有,您是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写作?

杨碧薇:我愿意以包容之心去进行广泛的尝试。不同的写作路径都可能产生好作品。因此,形式与风格并无高下之分,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并呈现新诗的内在尺度,即新诗应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图片

访谈录

访谈七


南马:您的叙事诗很有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叙事诗把握不好分寸就会变成记叙分行,寡然无味,请谈谈叙事诗怎样写。

杨碧薇:对于叙事诗写作,我也在尝试中,我的经验是有限的。不过,我可以说出一些自己关注的叙事诗(或具有叙事性的诗),或许从这些诗里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它们是:西渡《一个钟表匠的记忆》、孙文波《新山水诗》、萧开愚《内陆研究》、李庄《预言》。

访谈八


南马:先锋是机遇,也有可能是陷阱。您在诗歌上是有追求的,愿意大胆去尝试,请谈谈走过的弯路及得到的启示。上次交流时,您提到了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不是散文诗)尝试,请具体谈谈。

杨碧薇:弯路?好像没有。因为所有的弯路都不会白费,都会在下一时期,内化为新的写作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得到的启示就是:要勇于尝试,要多写。

我提到的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是我从前年开始进行的写作尝试。这种写作的缘起,是因我认为当下的散文普遍过于“质实”、门槛太低,于是想加入诗歌的手法,去激活散文的弹性和美感。我的朋友胡亮看了这些文字后,说不妨重新启用“传奇”这一称谓。迄今为止,我已写了十篇左右的传奇,发表出来的有两三篇,如《窗台》《面具》。

访谈九


南马:批评家赵目珍说:“杨碧薇不看重诗歌的技术问题,鄙薄完美的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对诗歌写作的敏感决定。杨碧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她的诗歌与她的为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某种恰到好处的一致。这是文质与人性的天然融合,是天性自达,非外力可取。”我认为评价很到位,请谈谈“不看重诗歌的技术问题,鄙薄完美的诗歌”这句话?

杨碧薇:回到赵目珍这句话的语境中,他说的“完美的诗歌”,应是指“(技术上刻意追求)完美的诗歌”,而非“(浑然天成的)完美的诗歌”。抛开他的隐含限定来说,完美的诗歌当然是一种理想,是真正的诗人应该追求的高度。

同样,他所说“不看重诗歌的技术问题”,也是指“不刻意表现技术”。我并非不看重诗歌的技术问题,而是认为技术应该与内容、诗意相匹配,让诗意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因辞害意、徒劳炫技。刘咸炘阐《文心雕龙》时有言“无隐旨秀词,而徒取事练字,则苟为夸饰而已,不足以为文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访谈十


南马:陈林说:“与大多数云南诗人身上所表现的山文化特质不同,杨碧薇的诗洋溢着水文化的气质。”能不能具体说说“山文化特质”和“水文化的气质”的具体含义?

杨碧薇:这是陈林的理解,我的回答不能代替他的观点。在我看来,山文化可能更倾向于乡土/传统/地域性,水文化则倾向于都市/现代(后现代)/世界性。

访谈十一


南马:有一个每次访谈必问的问题,说说您喜欢的中外诗人及理由,并给我们推荐喜欢的几本书。最后,谢谢碧薇老师接受访谈!

杨碧薇:谢谢你的采访。我喜欢的诗人不只一个,干脆就中西各举一例吧。一是杜甫,理由:他在有限性中不懈地趋向无限性。二是R.S.托马斯,理由:在他一生的写作中,我同时看到丰富的变化和静穆的单一。

我喜欢的书也不少,不能无限地列书单,也就只说五本:曹雪芹《红楼梦》、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奈保尔《大河湾》、谷崎润一郎《细雪》。




平       台

特邀顾问:沈天鸿   余    怒   李    云    方文竹

                  孤   城   沙    马   张建新

纸刊顾问:黄挺松

主       编:参    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