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五颜六色的瓷器餐饮用具有毒吗?

 海外寻瓷翁 2017-03-02

我們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著一身光潤、平滑的衣裳,特別是日用陶瓷,對「衣裳」更為講究,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十分美觀。陶瓷的這種衣裳,名叫「釉(yòu)」。

【關於釉】

漢字中的釉,其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所以用「油」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但又因為「油」字代表食物,經後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釉」字。

釉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用礦物原料(如長石、石英、高嶺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配比混合併細磨成漿狀液體,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的焙燒而熔融,溫度下降時,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質薄層。釉的產生可能是古代壘石烹食時所用含鈣石頭與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貝殼表面美觀質感的啟發,有意識地用貝殼粉作為原料製成。其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用岩石和泥巴製成釉來裝飾陶瓷了。後來陶瓷藝人利用窯灰自然降落在坯體上能化合成釉的現象,進而用草木灰作為制釉的一種原料。

現代日用陶瓷生產所用的釉分為石灰釉和長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類似瓷石的一種天然礦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鈣)配製而成,長石釉主要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組成。在石灰釉和長石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或滲進其它化學成份,就會成為各種各樣的釉色。一般坯體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經過窯火焙燒後,就緊緊附著在瓷胎上,使瓷器緻密化、光澤柔和,又不透水和氣,給人明亮如鏡的感覺。同時可以提高使用強度,起到防止污染,便於清洗等作用。

【釉的種類】

我國陶瓷生產中所用的主要有長石釉和石灰釉兩大類。由於釉中所含氧化金屬物的不同以及燒成氣氛各異,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無色的透明釉。

釉的種類很多,按坯體種類可分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按燒成溫度分,800°C-1100°C燒成的釉稱為低溫釉,1100°C-1250°C之間燒成的釉為中溫釉,1250°C以上燒成的釉為高溫釉;按釉面特徵分類,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歡,顏色釉是以其五彩繽紛受到人們的歡迎,結晶釉的紋樣變幻美麗動人,窯變紋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裂紋釉清晰古樸、高雅別致;按配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食鹽釉;按配製方法可分為生料釉、熔塊釉。除上述外,現代的還有無光釉、乳濁釉、食鹽釉等。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千姿百態的流動釉、神奇莫測的變色釉、霞光閃爍的彩虹釉、貴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種。

(一)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製,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的白瓷。

1、甜白釉。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的燒製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鬥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它的鮮艷色彩來。甜白釉在清代還有燒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澤,白而瑩潤,無紋片,也稱奶白。

2、卵白釉:瓷器釉色名。元代景德鎮湖田窯產白釉印花瓷器(即「樞府器」),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含鈣量低,但鉀、鈉成分增多,故粘度大,燒成範圍較寬。早期器物由於釉中含鐵量稍高,色微閃青;晚期隨著釉中含鐵量減少,色趨於純正。

3、青白釉: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的一種釉色,由含鐵量低於1%的釉料在120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中燒制而成,白度達70%,特點是白中閃青,宛如青白玉,瑩潤透亮,光照見影,故稱青白釉,又稱影青釉。 青白釉始見於北宋初期,宋、元兩代在南方極為流行,以景德鎮窯製品最為著名。南宋時,以景德鎮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窯也均有燒造。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顯的時代風格。明永樂青白釉與宋、元作品有明顯的區別,此時的釉面肥潤,並有較大的氣泡分布於釉中。此外,永樂青白釉器物的胎體玲瓏,透影性強,由於釉面玻璃質強,因此在已刻劃的紋飾輪廓線內外形成積釉現象,將紋飾襯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4、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而氧化鉀的含量不特別高,再加上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歐洲人又稱這種釉色為鵝絨白、中國白。

(二)顏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

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後的火焰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徵分類,可分為單色釉、複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 結晶釉等。

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

歷史上,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傑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明代的霽紅,清代的郎窯紅、烏金釉、茶葉末等。

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於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魅力。

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龍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綠色的如:翠綠、孔雀綠、金星綠、哥綠等;黑色的如:烏金、鐵 銹花、無光黑。

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龍泉釉、 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 「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綠、蘋果綠、淺綠、魚子綠、瓜皮綠、爐均翠苦綠、澆綠;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1、青釉: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歷代青釉皆以含鐵化合物為著色劑,還原焰燒成。釉內含鐵量的多少,對呈色有很大關係。古代越窯、婺州窯青瓷釉含鐵量在2—3%,釉色較深,呈豆青色;唐甌窯青瓷釉含鐵量在1.54%,呈淡青色。此外,胎體的色調對釉層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豆青。豆青起源於宋代的龍泉窯。本來東青、豆青都屬於一類,以後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到清代就純近綠色。其釉色為青中泛黃,釉面光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燒制水平趨於平穩,基本色調仍以青中閃黃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清代燒造豆青釉的同時,還在釉上施以各種色彩入窯二次燒造,淡雅的釉色襯托下的色彩,更加艷麗嫵媚。清代中期以後,豆青色釉還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紋飾輪廓線,施以豆青釉,然後入窯燒造成凸起的紋飾。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種。明永樂時所創。色澤較重,有宋元龍泉釉的效果,故又稱「仿龍泉釉」。釉色青中閃綠,蒼翠欲滴;釉質肥厚,多小氣泡及垂流現象;釉層均勻,釉面玻璃質強。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淺,深者青翠,淺者如新鮮青豆色;釉面無桔皮紋,釉質瑩潤無氣泡;嘉靖冬青釉,色介於豆青和粉青釉之間,釉面肥厚,光亮潔凈;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為佳,色比豆青淺,釉薄而堅,肥潤無開片,器里器外均為一色冬青釉。

青花釉:景德鎮傳統釉之一,古代青花釉以釉果和釉灰製成。色彩以白色為主,在光線好的情況下可見青綠色{白里泛青},有較好的透明度。現代的青花釉以長石為基礎(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少量氧化鈣按一定比例配合。青花釉是青花陶瓷生產中的主要用釉。

我國歷代的青釉都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加了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燒成黃色,經過還原焰才成為青色。另一方面,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釉的成色有很大關係。如古代的越窯、婺州窯青瓷油料中鐵的含量在,釉色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甌窯青瓷釉的氧化鐵含量為釉作淡青色;德青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來配製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因此色黑如漆。

縹色。縹原為一種淡青色的帛。所謂「縹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縹的釉色。甌瓷的釉色就是縹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綠色中,青的成分較多。但由於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綠,青綠,黃綠,甚至還有灰色和帶煙燜暗紅色。釉質分兩種:一為透明玻璃釉,釉質較肥厚,多開片;一為不甚透明玻璃釉,經還原焰燒成。

秘色。據《高齋漫錄》記載,「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造,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後來的文獻都附和此說。實際上,秘色是青釉色調的一種,色泛灰藍,釉面無光。秘色也並非始於錢氏,唐代已有,盛於五代,衰於南宋,元明時中斷。宋時的餘姚上林湖燒秘色瓷器,這時的釉色不再是那種青中微微閃黃的不成熟的還原色調,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綠色。因此國外也有將秘色稱為翡色。

粉青。粉青為石灰鹼釉的一種。它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或鈦。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掛釉,釉厚1—2.5厘米。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色青綠淡雅,有如青玉一樣的藝術效果。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首創。宋代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都有成功的粉青產品。

天青。據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時,朝廷官史請示燒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設色,柴世宗答以「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采」。根據這一顏色創造出來的釉色叫「雨過天青色」,即是 天青釉。有關文獻中提到汝窯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來看。天青釉發展到清初巳達頂點。康熙時期的官窯產品,天青釉略帶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無開片,民窯的青色較深,釉層較厚。到雍正時,釉色幽淡雋永,更是引入入勝,但到乾隆以後,由於青料質劣,釉色陰沉,被稱為「鬼臉藍」。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我國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有鈞窯天青,始於宋,呈淡藍色,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鐵的化合物為著色劑。另有宋汝窯天青,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色調較穩定,多數釉面無光澤。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於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窯中就開始出現,嗣後各代都有仿製,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優美的傳統色釉大放異彩,除裝飾陳設瓷以外,還廣泛地用它裝飾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廣大工農兵的一致稱讚。天青釉是以鈷為著色,以釉果,長石作釉料,並以鈣,鎂質原料作溶劑,釉料應球磨至細。生坯施釉,一般多採用噴釉或浸釉與噴釉相結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窯溫下燒成,氣氛以還原焰為主。

景德鎮的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窯。明代御廠由宮內發真汝器作樣,作出來的叫做雨過天青,這是官窯,同時民窯也仿作。《景德鎮陶錄》說:「鎮陶官在大器等戶,多仿放汝窯釉色,其色佳,並以雨過天青呼之。」《景德鎮陶錄》曾對景德鎮的天青特點做了說明:「汝窯瓷色,鎮廠所仿者色青而帶藍光,非青碧之影青也。《肆考》謂汝窯瓷色如哥而深,則誤認青為碧解矣。不知汝瓷所謂淡青色,實今之好月藍色。」 天青釉又名雨過天青,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藍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鏡」釉色特點。天青系以鈷為著色劑,其色調是一種很淡的藍灰色,實際上應該列入藍釉系統。天青釉的製作簡單,燒成穩定,僅在基礎白釉中加放少量含鈷原料。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後周柴世宗批語:「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根據周世宗的要求是要把瓷器燒成雨後青天的顏色,因而天青釉本是柴窯的釉色。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柴窯窯址。

從傳世作品看,宋代汝窯製品即是天青釉,鈞窯產品中也有一類天青釉,天青釉的基本色調是淡藍而帶灰色,宋代主要是鐵的呈色。

清代景德鎮仿汝窯燒制天青釉,製品以康、雍、乾三朝為佳,它採用鈷作著色劑,因而釉色更偏藍色。

2、藍釉:瓷器釉色名。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孔雀藍。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常於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於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孔雀藍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是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艷麗,但欠勻凈。

霽藍。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於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天藍。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於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里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雍正時的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每方繪紫色葡萄一串,還有繪蝙蝠的,繪法裝飾仿洋瓷,均為一火燒成。

孔雀藍釉: 又稱「法藍」,瓷器釉色名。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後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是低溫釉。生坯掛釉,或於白釉器上二次掛釉燒制。生坯掛釉者,釉層極易開片剝落。由於部分器物發色偏綠,因此也有人為其命名「孔雀綠」(或「法翠」)。坦言講,不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人們根據該類色釉的日常視覺發色不同而進一步劃分所得,統稱時可用「翠藍」一詞。限於「翠藍」不太為人熟知,筆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藍」統稱該類色釉。

孔雀藍在製作初期種類並不豐富,隨著它的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應用也漸趨廣泛。根據製作品種,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孔雀藍單色釉。相對後兩者,孔雀藍單色釉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特別是早期精美程度不嚴格的陶類製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藍釉一次性燒成。對後來製作精美、要求嚴格的官窯瓷則要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後罩低溫孔雀藍釉二次入窯方能成器。可能有時感覺發色單調,製作者還會使用暗刻花紋、釉面施金彩等方法進行點綴性裝飾。

孔雀藍青花。「孔雀藍青花」是低溫孔雀藍與釉下青花的結合體,在繪製好的鈷料表面覆蓋低溫孔雀藍釉燒制。元代之前製作者沒有掌握好燒造技術,產品普遍為「孔雀藍黑花」,直到明宣德時期才在官窯體制下取得歷史性突破,製作出名副其實的「青花」。由於該類器物涉及到使用鈷料繪畫,因此製作工藝較單色釉複雜,難度與藝術造詣都非前者可比。

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在單色釉、釉下青花燒制獲得穩步進展之後,御廠工匠還嘗試把孔雀藍與黃、褐等低溫彩釉結合,共同裝飾素三彩瓷,甚至作為低溫釉上彩運用到五彩器中,填補了當時的藍釉上彩空白。

3、黃釉:瓷器釉色名。傳統黃釉有兩種:一,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屬高溫釉;二,以含鐵的天然礦物為著色劑,但基礎釉是鉛釉,屬低溫黃釉。明、清黃釉都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鐵黃,用氧化焰低溫燒成,色黃潤光滑,釉面晶瑩透澈。黃釉器製作方法有二:一是燒成的白瓷釉面上塗以含鐵色料,再低溫燒成;二是在素燒過的澀胎上直接施黃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潔潤。

黃釉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茶葉末:茶葉末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江蘇 省揚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葉末釉器宋、明的產品亦屢有發現。清代前期的官窯,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葉末釉。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 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銹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蛋黃:蛋黃釉出現於清康熙年間,因色如雞蛋黃而得名。與蜜臘色、澆黃的釉色相比,顯得淡而簿,滋潤無紋片。康熙時釉黃微重,釉層透明。到乾隆時,因釉中摻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於一色釉器。

鱔魚黃:鱔魚黃為結晶釉的一種。配釉時用長石少許,並加少量的鎂,經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氧化焰燒成。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象鱔魚的皮色,故名 「鱔魚黃」。明代就有鱔魚黃的名稱,《陶雅》說「鱔魚皮以成化仿宋者為上」,說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窯也有意仿造,康熙時藏窯有蛇皮綠、鱔魚黃等品種。

4、黑釉: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以鐵為呈色劑,塗層厚約1。5毫米,經氧化焰焙燒,呈純黑色。

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至遲在東漢時就能燒制黑釉,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製黑釉,釉面光澤,色黑如漆。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

石灰釉: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所採用的釉料基本上可歸於一類, 即以氧化鈣作助熔劑的石灰釉。有人按氧化鈣含量百分比的高低又細分成石灰釉或石灰鹼釉。我認為這些不同的稱謂實際上是一樣的,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矽的助熔劑。

無灰不成釉,元人蔣祈在其《陶記》中記載「制之之法則石堊煉成雜以搓葉木柿火而毀之」; 清人朱琰在《陶說》中記載:「釉無灰不成。灰出樂平縣,在景德鎮東南70公里,以青白石與鳳尾草制煉,用水淘細而成」。上面兩處提到的石堊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鎮制瓷工匠就是通過煅燒石灰石、消解、煨燒、淘洗這麼一個過程,將鈣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當中,主要是以碳酸鈣和少量磷酸鈣形式存在作為二氧化矽助熔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傳統釉料為石灰釉的原因。

釉灰的製作首先是開採石灰石,鍛燒成生石灰(氧化鈣),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再與狼萁草疊加煨燒,利用煨燒狼萁草產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變成碳酸鈣, 基本是這麼個過程。拿現代化工廠生產的輕質碳酸鈣也可以配釉,但比起古法來說,化工品成份單一得多,沒有古法製作的釉灰成分那麼複雜。比如古法釉灰中還有少量的磷酸鈣成份,可以使釉面趨柔,對光線有散射作用,歷經歲月後古瓷容易出寶光。當然,寶光的機理還不止於此,不多說了。

二氧化矽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組分之一, 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團(R02 組), 通過釉灰引入的鈣的氧化物及其它鹼金屬氧化物則作為鹼性基團存在,二氧化矽酸性基團與鹼性基團的比例不會小於l:1,也不會大於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實踐經驗,有好有壞,沒有定式。古陶瓷的釉水即便是一個時代的也充滿變化,表現各異,如俗稱的水眼、棱眼、橘皮、唾沫星等等,但機理相同。

「吾華之瓷上矣,而今不古若者其原因甚繁複矣」。古代陶瓷具備礦物質的光潔晶瑩,有白里泛青的玉質效果,這不光和釉料配方有關係,同樣和柴窯有關係,和燒成制度有關係,要仿古瓷的釉面效果必須按古法來,少了程序則不行。傳統石灰釉由於始熔點低,對燒造氣氛要求嚴格,只適於柴窯燒造,燃料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其燒成質量,煤窯、氣窯、重油窯、電窯等等燒石灰釉極容易出現煙燻發黃等釉面缺陷。現代大部分仿古瓷的釉面泛青是人工調色的,與火燒出來的區別很大。由於燃料結構的改進,現在所使用的釉水已經不是傳統的石灰釉了,更多地是通過滑石引入氧化鎂鹼性金屬或添加氧化鋅等現代化工元素來配製釉料的鹼性基團,這點我在 5311釉一文中做過介紹。

知道了傳統釉料的石灰釉特徵加上多上手看實物,我們就可以增加目測判斷古陶瓷真偽的能力。總的來說傳統石灰釉的特點是彈性好,釉面光澤柔和,不刺眼, 白度可能不一,釉層組分是散疑的聚集體並有密實的沉澱體積,給人的感覺更象是一種膏體而不是玻璃體。人工調色發青長著硬硬一層玻璃皮膚的仿古瓷是可以輕易識別出來的,對景德鎮人來說一點也不難,收藏家也不應該搞混。

傳統手工藝有很多優勢,其中有很多秘不示人的絕技,尿漚、頭灰、二灰的調配等等方法對瓷器製作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儘管古人沒有那麼豐富的化學知識, 但他們長期實踐得出的經驗至今仍然是一筆寶貴財富,需要後人去學習認識,繼承和發揚。

灰釉: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所採用的釉料基本上可歸於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 即以氧化鈣作助熔劑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製作首先是開採石灰石,鍛燒成生石灰(氧化鈣),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再與狼尾巴草疊加煨燒,利用煨燒狼尾巴草產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變成碳酸鈣,灰釉{又分為:頭灰,二灰}為配製傳統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 75%--92%,視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漸增加。

現代的灰釉是在長石釉的基礎上加碳酸鈣和少量工業用氧化鐵{釉料的色彩有鐵紅色和鐵黃色}製成。

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凈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5、紅釉: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嚴變為各種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

礬紅: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礬紅創燒於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鮮艷,華麗凝重。一般用於五彩、鬥彩繪製紋飾,無一色釉器。嘉慶以後,礬紅色澤均不甚佳,僅光緒時稍有起色。

胭脂水:胭脂水也稱「金紅」,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紅粉低溫釉。它是在燒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料,於彩爐中烘烤而成。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為官窯產品。它始於康熙,精於永正、乾隆之間。

珊瑚紅: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霽紅:亦稱「鮮紅釉」、「霽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祭紅釉瓷器為景德鎮所創製,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於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它是一種純粹的深紅釉,霽紅的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所以得到了 「霽紅」這一得意的名稱。霽紅釉盛於康、雍、乾三代。康熙霽紅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甚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到雍、乾時,呈色穩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顯著滲透狀。

古代,人們在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真可謂不惜工本。即使這樣,也往往燒制不出好的成品。由於祭紅釉瓷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為名貴。

寶石紅釉:瓷器釉色名。亦稱「鮮紅釉」、「霽紅釉」、「祭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於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

金紅釉:一種低溫顏色釉。亦稱「金紅釉」。以黃金為著色劑(0.5—0.6%),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製品上,內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紅白相映,瑰麗非凡。金的呈色屬於膠體著色,膠體粒子大小與呈色關係密切,必須嚴格控制燒成溫度。胭脂水均為官窯產品。

鈞紅:宋代的鈞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成為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里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鈞紅製品中,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鈞紅釉的創製,為陶瓷的裝飾工藝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霽紅,清代的郎窯紅、桃花片及一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豇豆紅:豇豆紅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的銅紅。 釉中名貴品種之一。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色苔點 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但在渾然一體的淡紅中,摻雜點點綠 斑,反而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引人遐思。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在勻凈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或者紅點密集成片,有的則在淺紅色中映而疏露著綠斑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抹紅:抹紅亦屬低溫紅釉,為珊瑚紅的一種。它不是採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抹紅釉層不均勻,並有刷痕,並色澤顯得清麗溫潤。抹紅出現於明代,而以清康熙時的成就最為突出。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6、紫釉:瓷器釉色名。明代景德鎮窯所創。錳為主要著色劑,鐵和鈷起調色作用。明「法華」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時紫釉,均以錳為著色劑。《南窯筆記》:「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現代景德鎮紫釉中的錳,是用一種稱為「叫珠」的鈷土礦引入的(「叫珠」產於江西贛州,含錳量高達20%以上)。紫釉亦稱「茄皮紫」,根據呈色深淺又有淡茄、深茄之別。

7、紫金釉:瓷器釉色名。亦稱「醬色釉」。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始於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潔瑩潤,並有桔皮紋;嘉靖紫金釉色澤較淺,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順治、康熙、乾隆時紫金釉較為流行,康熙時釉色黃褐,多用於器物口部邊沿;乾隆時在醬色地上抹金並加以描金的仿古銅彩器,是當時制瓷工藝中的特殊品種。

醬釉:醬釉也稱為柿色釉、紫金釉,它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醬釉宋代已經開始流行,明初至清,歷代都有此品種。明宣德傳世品僅見盤碗兩種造型。其器內及底施白釉,外壁施醬釉,有青花款和刻暗款兩種。嘉靖時有深醬色描金彩壺一種。萬曆時流行醬釉描凸白色花紋的,爐 瓶多見。清康熙 雍正時多以宣德為本,有的直書宣德款識。康熙以後有醬釉開光再飾青花的品種,比較新穎。

8、綠釉: 綠釉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則呈綠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

孔雀綠。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艷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

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燒,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松石綠。松石綠又叫秋葵綠,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新品種。現代配方系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製而成。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孔雀綠釉。瓷器釉色名亦稱「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起源於宋、元民窯,最早見於宋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窯燒製成熟。孔雀綠釉,燒制方法有二: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二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孔雀綠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者色蔥綠,釉色鮮明艷麗;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

翡翠釉:瓷器釉色名亦稱「孔雀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起源於宋、元民窯,最早見於宋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窯燒製成熟。孔雀綠釉,燒制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孔雀綠釉色有深淺兩種:深者色蔥綠,釉色鮮明艷麗;淺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於青花上,則青花色調變黑。

(三)結晶釉

結晶釉:瓷器釉色名。釉燒後,在釉層中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晶體。這種以結晶為特徵的釉稱結晶釉。釉的底色與晶花顏色不同者稱複色結晶釉。也可採用施底釉和面釉來製造複色。宋吉州窯、建安窯生產的天目釉,為古代著名結晶釉。

結晶釉成因是產品燒成過程中釉內的結晶物質熔融後處於飽和狀態,在緩冷過程中產生析晶,從而析出美麗花紋的結晶。此類釉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頗受人們喜愛與讚賞。

我國至宋代已經燒制出成熟的結晶釉品種,如兔毫、油滴等。最為著名的有建窯的兔毫、吉州窯的鷓鴣斑和河南的油滴等。清代的茶葉末、鐵鏽花等品種也頗為精美。現代的結晶釉,許多地方亦有燒制,熔質有鐵、鋅、錳、鈦等;燒成溫度有高溫和低溫兩種;晶花有細晶和粗晶兩種。

天目釉: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種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現條狀或斑點花紋的色釉。據文獻記載,12—13世紀日本僧人,從浙江天目山帶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品種繁多,名貴的有油滴、兔毫、星盞、黑定盞、鷓鴣斑、玳瑁、黃天目等。為宋代鐵黑結晶釉的通稱。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兔毫釉:瓷器釉色名。黑釉名貴品種。結晶釉的一種。亦稱「玉毫釉」、「異毫釉」、「兔毫斑釉」、「兔褐金絲釉」等。以鐵作呈色劑,生坯掛釉。高溫焙燒時部分未熔化的鐵分離出來,密集結晶,於黑色中呈現兔毛一樣的絲紋。兔毫在宋初已出現,福建很多瓷窯都生產,以建安窯產品最著名。

蟹殼釉:瓷器釉色名。一種帶黃色的青釉,早期結晶釉之一。以鐵為呈色劑,釉色類似蟹殼色,故名。還原焰燒成。另外,清代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釉色偏綠,習慣上也稱「蟹殼青」。

(四)窯變釉

窯變釉:即器物在窯內燒成時,由於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後呈現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於其出現出於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又不知其原理,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變」,俗語有「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

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發現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雲霞,或如春花秋雲,或如大海怒濤,或如萬馬奔騰,因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如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的銅紅窯變,可謂變化莫測,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的窯變釉瓷多被搗毀,至清時則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據《南窯筆記》載,清代生產的窯變釉,雖入火使釉流淌,顏色變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預定為某種色澤,但已經能人為配置釉料,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創燒的豇豆紅、蘋果綠等品種。

鈞釉:瓷器著名顏色釉。窯變釉傑出代表,創燒於宋代的鈞窯。1250—1270℃高溫下還原焰燒成。其特點是在通體天藍色中,閃爍著紅色或紫色的斑塊。據分析,這是由於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著無數圓球狀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現美麗的藍色乳光;又由於釉料中還原銅的呈色作用,而現出紅紫色,與天藍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詩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詞句來讚美它的變化萬千,絢麗多姿的色彩。此外,鈞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較大,釉中有所謂「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釉面開片大小不一。

爐鈞。爐鈞為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而燒出的一種低溫釉.燒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 故稱「爐鈞」。《南窯筆記》說: 「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景德鎮陶錄》亦載, 「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爐鈞色調豐富,幾乎月白、蔥翠、鈞紅、硃砂紅等諸色皆備。由於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艷麗。但缺少高溫釉那種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是:釉流動很快,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桔皮紋似片狀,反光顯五色。乾隆時的窯變流動狀如雍正時流利,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藍。到嘉慶時流得更不暢,色藍。道光後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畫上去的一個個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徵之一,其釉層中,常有一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這種紋是釉層在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縫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釉面開片大小不一。

火焰紅。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出的一種仿鈞釉。仿鈞釉中的窯變花釉,是用多種不同色釉施於一器之上,經高溫焙燒後,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和圖案。火焰紅的出現,說明花釉的顏色發展到了十分豐富的程度。故宮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窯變耳瓶,就是一件傑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著閃紅的紫斑。瓶頸至圈足,都是以火紅顏色為基本釉色,其間閃青、閃黃、青白、青藍等顏色呈針狀由上向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得極為旺盛的火焰一樣瑰麗。

(五)裂紋釉

瓷器釉面布滿許多小裂紋,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的紋路,稱為裂紋釉。本是制瓷工藝中的一種缺陷。以後利用來裝飾瓷器。哥窯即以此特點而著稱。紋路交錯成許多細眼狀的,稱魚子紋,紋路繁密,較為細碎的,稱百圾碎。

裂紋釉產生原因,在於釉的膨脹係數大於坯的膨脹係數,在加熱過程中,釉面產生較大的張應力,使釉面形成許多裂紋。一般分為填充型與覆蓋型兩大類型。前者是在已燒成的釉的裂紋中填充煤煙、墨汁等物質,使紋路呈現棕、褐、黑等色調。後者是先將製品施上底色釉,燒成後再在上面覆蓋顏色釉,經煅燒,覆蓋色釉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的顏色。

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油這種產品。開片又稱冰裂紋,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百圾碎為冰裂紋的一種,即裂紋釉中紋路繁密,開片較為細碎者。這個名稱起於宋代之哥窯,景德鎮窯仿哥窯之後,即一直沿用。

(六)陶瓷釉

唐三彩,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低溫烘燒而成,因彩附於釉面上,故名。最早見於宋代。

釉下彩,於生坯上彩繪,後施釉高溫燒成,彩紋在釉下,永不脫落。最早見於唐代。

釉里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上彩繪,施釉後高溫烘白底紅花,始於元代景德鎮.

鬥彩,在坯體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燒成後,於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再經爐火二次燒成,畫面呈現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比美相鬥,故名。始於明成化年間。

開片,既冰裂紋,釉面裂紋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過早出窯遇冷空氣產生,宋代哥窯以此為主要特徵。

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鈷為色劑,在坯胎上作畫,罩以透明釉,經1300度高溫燒成,藍白相映,明清兩代主打瓷器。

(七)搪瓷釉

搪瓷釉: 用於塗搪在金屬坯胎上、組成為鹼-硼-矽酸鹽系的玻璃態物質。將搪瓷釉塗搪在金屬坯體上,經燒成後能同坯體牢固結合,對坯體具有保護作用和裝飾作用。

搪瓷釉的基本成分有下列5種。基體劑:占瓷釉總量的40~60%,是決定搪瓷釉主要性能的成分。有氧化矽、氧化鋯、氧化鈦等。助熔劑:促進搪瓷釉熔融,改善其工藝性能和物理化學性能。有氧化鈉、氧化鉀、氧化硼等。乳濁劑:賦予坯體以良好的遮蓋能力。有氧化鈦、氧化銻、氧化鋯、氧化鍶等。密著劑:使瓷釉同坯體牢固結合。有氧化鈷、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銻、氧化鉬等。著色劑:賦予搪瓷釉以各種顏色,以達到彩飾效果的成分。有氧化鈷,呈鮮藍色;氧化銅,呈綠色或紅色;氧化鉻,呈深綠色;氧化鐵,呈赭紅色等。這類氧化物的用量一般為0。1~2。5%。

(八)現代瓷釉

長石釉: 是現代陶瓷生產中最常用的難熔釉料,屬透明釉的一種。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質精陶等製品上。主要以長石為主要熔劑,二氧化矽較多,而含金屬及鹼土金屬氧化物較少。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粘土等組成。與石灰釉比較,高溫粘度大,成熟溫度範圍較寬;透明度較低並具有一定的乳濁性(泛白);膨脹係數較大,易產生裂釉。適用於日用瓷器、炻器和硬質精陶等產品。

四季釉: 是福建省福鼎市的特產,又稱福鼎四季釉。一度成為福鼎代名詞,皮薄汁足香甜可口,而且這種四季釉只適合在福鼎種植,其他地方會水土不服哦。而且,四季釉有一個很大的象徵,它的底部有一個硬幣大小的圓印。

通明釉: 通過釉層可以看見釉下坯體的顏色以及各種雕刻和彩飾的釉。透明釉的種類較多,如日用瓷和衛生瓷上用的石灰釉、長石釉以及釉面磚上使用的鉛硼釉等。

烏金釉:瓷器釉色名。始於明代成化年間而以清康熙朝作品為代表。以後衍為古銅、墨褐和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黑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繪,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系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製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烏金釉同一般黑釉的區別除鐵成份外,還含有錳、鈷等無素。清代御窯廠生產的烏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兩種。烏金釉質地細膩,凈亮如鏡的釉面,為黑釉瓷中難得的佳品。

烏釉:將穀殼和蚶殼灰的混合物,在1300℃左右高溫下燜燒4—5晝夜,經冷卻粉碎漂洗而製得粉狀物質,稱烏釉。化學成分以SiO2、 CaO為主,並夾雜有少量的鉀、鈉化合物。廣東潮安楓溪瓷區採用的傳統石灰釉(又稱谷糠灰釉)是由烏釉和易熔瓷土的泥漿配成。

(九)其他釉

無光釉:呈絲光或玉石狀光澤而無強烈反射光的釉。施於藝術陶瓷上,可經獲得較佳的效果。哥窯的釉,就是無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綠、奶酪黃等色。

無光釉可以用以下三中方法來製得:降低釉燒溫度或增加油料的Al2O3含量;用稀氫氟酸溶液輕度腐蝕表面;冷卻時,使透明釉析出微晶。這個方法比較方便,採用也較多。在含石灰石的無光釉中,生成的微晶主要是鈣長石或矽灰石,在加入鋇時,則為鋇長石。

無光釉的酸度係數應控制在1到1.25之間。

冷卻速度是製造無光釉的關鍵之一。一般採用緩慢冷卻,可以使釉析晶而無光。釉料中SiO2含量提高時,冷卻速度應減小。

絞胎釉:是一層胎泥,一層釉色,迭次相壓,捲成圓柱,然後取其斷面,製成器型焙燒而成的,呈現出樹木年輪似的紋樣,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種為貼面絞胎。這兩種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層鉛玻璃透明釉,並一次燒成。

琉璃釉:低溫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為主,鐵、鈷、錳為著色劑,以鉛為助熔劑。多為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後經低溫二次燒造而成,主要用於裝飾陶胎製品。釉色有黃、綠、藍、紫等多種。

琉璃釉始見於戰國的陶胎琉璃珠。隋、唐、遼時更為發展,隋、唐時期多用於裝飾建築構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時期繼續燒造琉璃釉,於皇家宮廷建築、陵墓照壁、宗教廟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飾件上較為多見。

鉛釉:是用氧化鉛作助熔劑,燒成溫度在1000℃以下,上在已燒成的瓷器上,入爐二次燒成的顏色釉。《南窯筆記》稱其為「爐內顏色」。發明比青釉晚,但在漢代已較普遍。低溫色釉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色彩豐富,傳統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象牙黃、魚子黃、寶石藍、葡萄紫等。缺點是硬度較低,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也較差。

【施釉名詞集】

1、釉果:一種制釉用的瓷石。化學成分與坯用瓷石相近,主要礦物成分為絹雲母、石英和長石等,具有較瓷石稍低的熔融溫度和較好的透明度。景德鎮窯以釉果和釉灰{又分為:頭灰,二灰}為配製傳統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75%--92%,視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漸增加。將釉石舂細淘凈,製成土磚狀,俗稱「釉果」。

2、釉漿: 瓷器釉料,為便於施掛,多製成釉漿。先用水淘洗釉灰,後配以白不泥(釉果)調成漿狀。泥九灰一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為中釉,泥灰對等或灰多為下釉。配製釉漿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規律是釉灰用太少,燒成後釉面會出現水波紋等釉病;釉灰用多了釉的熔度低,燒成後釉色易泛青或泛灰。據古人的經驗「泥十盆,灰一盆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為中釉。若原對或灰多為下。

3、輪釉:瓷器製作工藝之一。 輪釉是將坯體放在可旋轉的轆轤車上,在旋轉時,工匠用碗或勺舀釉漿澆在坯體中心,由於離心力的作用,釉漿均勻地散開,使製品施上厚薄均勻的釉後,多餘的釉漿則向坯外甩出。輪釉多用於盤碟等扁平的器物。嚴格地講,輪釉屬澆釉的一種。」

4、磨釉:瓷器使用日久,釉面因摩擦而失去光澤時稱「磨釉」,俗稱「失亮」; 粘釉分開後釉面不平,經過加工磨平的也稱「磨釉」。

5、底釉:搪瓷及陶瓷製造工藝中坯體和面釉直接結合的中間層瓷釉。在面釉的下面坯體的上面。具有與坯體密著與面釉熔合的性質。

6、釉燒:燒瓷工藝之一。經過素燒的坯體施釉後,再入窯焙燒,稱為釉燒。其窯火溫度的高低根據陶器或瓷器及釉料的成分而有所不同。

7、浸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後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於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適用於厚胎坯體及杯碗類製品施外釉。明以前陶瓷大都用浸釉法施釉。

8、蘸釉:也稱「浸釉」。瓷器的傳統施釉方法之一。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後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於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蘸釉時間稍長,則釉過多坯體必破,只能快速進行,但又不能漏釉,要求掌握時間能恰到好處。適用於厚胎坯體及杯碗類製品施外釉。明以前陶瓷大都用浸釉法施釉。

9、塗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刷釉」。即用毛筆蘸釉漿塗於器坯上。此法只宜用於上著色釉或同一器物上施數種不同色釉時用之。

10、刷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稱「塗釉」。即用毛筆蘸釉漿塗於器坯上。此法只宜用於上著色釉或同一器物上施數種不同色釉時用之。

11、吹釉:明、清時期一種陶瓷施釉技法。又稱噴釉。 用竹筒一節,一端蒙以細紗,蘸釉漿後,於另一端用口吹釉於坯面,反覆噴吹使坯表施一層厚度均勻的釉。釉層厚薄以吹的次數控制,薄則吹三四遍,厚則吹七八遍。精細製品採用此法施釉。正如《陶冶圖說》所記:「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以吹。吹之遍數,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吹釉多用於琢器和大型圓器。

12、缺釉:亦稱漏釉或短釉。指陶瓷器表面局部無釉的一種缺陷。主要原因是釉漿的附著性差,釉層過厚,干後脫落。或釉的高溫粘度太大,與坯料配方不適應而引起釉層捲縮。或釉施時坯面有油污和灰塵,或浸釉時,釉漿未浸滿全器。或坯體施釉後不慎將局部的釉碰落。或釉漿用水有油污。或坯體入窯水份過高,燒成時窯內水汽太多,使坯釉中間分層,造成釉層剝落等。

13、釉灰:瓷器釉用原料。用石灰石與狼尾巴草或鳳尾草層疊燒煉數次後,經陳腐而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另有石英、鉀、鈉等化合物。用人溲浸漬陳腐,使用時經過粉碎過篩、淘洗的第一次的為「頭灰」;再次淘洗的為「二灰」。把釉灰,釉果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就製成了傳統的石灰釉。

14、崩釉:施釉前因攪拌釉水常易產生氣泡,施釉後經過高溫,氣泡多崩破,釉面留有破痕(此種氣泡與燒制過程中所形成的小氣泡不同),稱為「崩釉」。崩釉在施釉較厚的瓷器中較普遍。

15、剝釉:瓷器釉面有成塊或成片脫落現象時稱「剝釉」。燒造時瓷器的釉和胎體膨脹係數不相適應,導致瓷器釉面成片脫落。還有施化妝土不當也會引起剝釉。早期的青瓷比較多見剝釉,明宜興仿鈞剝釉現象較多。潮濕墓葬出土瓷器更多有剝釉現象。

16、澆釉:大型器物的一種施釉技法。手工操作是在盆或缽上架一木板,瓷坯置於木板上,用勺取釉漿潑澆器物。澆釉機操作,將坯件置於旋轉的機頭上,邊轉邊澆釉,由於離心力的作用,使釉漿均勻附掛在坯上。盤碟類製品也多用此法。

17、輪釉:瓷器製作工藝之一。 輪釉是將坯體放在可旋轉的轆轤車上,在旋轉時,工匠用碗或勺舀釉漿澆在坯體中心,由於離心力的作用,釉漿均勻地散開,使製品施上厚薄均勻的釉後,多餘的釉漿則向坯外甩出。輪釉多用於盤碟等扁平的器物。嚴格地講,輪釉屬澆釉的一種。

18、盪釉:陶瓷施釉技法之一。方法用勺舀釉注於器內,把坯器稍振蕩,務使釉漿滿布坯體,後傾出多餘釉漿,這時將坯體繼續迴轉,使器口不留殘釉。適用於器型較深的製品。

19、干釉:又稱「薄釉」、「無光」。器物表面局部或全部釉層太薄,而使釉面暗淡無光或呈現黃色。由於施釉前坯體過於緻密,不能吸足釉料;或者是坯體過干。強烈吸收釉料,都會導致表面釉料的不足,燒成過火,某些易熔成分被揮發,也會造成干釉。

20、漏釉:瓷器施釉時坯胎的一部分有遺漏,燒成後釉面有露胎現象,稱為「漏釉」。在施釉前瓷坯沾有油脂,燒成後沾油處也多無釉。

21、流動釉:在釉的燒成過程中,由於釉熔點降低,釉汁沿器物斜面自然流動,形成美麗自然的花紋,謂之「流動釉」。製作流動釉產品,可用澆釉、浸釉、塗釉法等,將釉直接施於坯體;也可於坯體上先施一層白釉,然後再施其它色釉。

22、垂釉:瓷器入窯焙燒時,釉汁因流動性過大而下流,在器物下部凝聚成蠟淚狀或玻璃珠狀,這種現象稱為垂釉。古代瓷器,特別是唐以前製品,往往可見垂釉。垂流下來的釉滴,通常稱「淚痕」。

有顏色的茶器,是上了顏色釉,顏色釉是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一般是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這些化工原料經過高溫之後,也就趨於穩定,所以高溫之下的茶杯對人體無害。通常情況下,古人都是用顏色鮮艷的釉來裝飾花瓶,喝茶都不會用太鮮艷的茶杯,不合茶性,如果真的要買那些圖案顏色豐富的茶器建議選用高溫煅燒的釉中彩,圖案上的顏料一般是從礦物或植物動物上提取,釉中彩是在上了顏料的基礎上再上一層釉,就會隔絕顏料與人體的接觸。


原文網址:https:///ePnEN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