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变意识,重视慢病健康管理 ‖ 安佳云健康

 渐近故乡时 2017-03-03

古今中外,只要人吃五谷杂粮,无不会被健康问题困扰。三十年前,我们国人还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更是常见,而现在,基本需求解决了,大家的观念也应随之变化。

近几年,由于医学被强力推动的商业化异化了太久,很多人现在似乎进入一个盲区,只知道生病了要进医院花钱看病,却忽略了应该在疾病之前,我们的身体各项指标还没亮红灯的时候就开始着手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与维护了。


毕竟有不少疾病,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的不适时再去重视,可能为时已晚,无论是治疗成本、还是医治时间、效果,都将付出预料之外的投入和精力,真的是得不偿失。

怕癌症不怕慢性病?

看得见的事实是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主要“健康杀手”。可是相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对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依旧非常落后,甚至出现一个可笑的现象:大家怕癌症却不怕慢性病?


这终究是认识受限带来的。首先,一个误区始终走不出来,即谈癌色变,以为“得了癌症等于直面死亡”;其次,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都可以统称为慢性病,它们绝非“正常的”老年病。

年轻人也得慢性病

因为你可能还不知道,中老年出现的造成死亡、残废的心肌梗死与中风,其实起病于18岁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早可见于新生儿。10-20岁的青少年,每100人中可以有3人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2015-2016)》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慢性病患者或已超过3亿人;慢性病更是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开始侵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以高血压为例,其不单单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世界性的肥胖流行,致使高血压开始波及到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曾经有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指出,6—17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应该予以重视。

慢性病上“民智未开”

早在五年前,世界银行就发出过警示:“慢病在中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而比这更令人担忧的情况则是大家对慢病既不重视也没有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在每十个居民中,仅有一个人掌握慢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慢病的自我预防和自我管理根本无从谈起。


好在,国家的引导正不断走向清晰。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家强调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上

健康不是听天由命的事情,观念决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证实,人的健康寿命,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60%取决于生活方式。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就早早开始探索人类健康的奥秘,在挑战慢性病方面已经有所收获。有数据表明,1972年—2004年期间,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8%,但是其中医疗卫生系统服务占比仅仅是17%,更多(占比83%)则是受观念的转变影响,开始重视健康管理带来的。

健康管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0成本或者低成本的健康投资,即用积极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去除或者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健康管理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追求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活得更有质量,就需要对健康有所忧虑,给予一定重视,留出哪怕一分精力对其进行投资、管理。


不要以为“采取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加健康促进因素”实践起来会很困难,简单的未必无效,听百遍不如亲自试试,能不能让“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少喝酒、好心态”这15个字陪伴你今后的人生。


显然,不仅在健康管理领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个放之天下皆准的道理。无忧虑不健康,只有当国人对于慢病预防、公众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再来谈健康的长期实现才有意义,毕竟,有了意识不一定能改变行为,但是没有意识一定改变不了行为。

王英 首席健康顾问

东南大学生化硕士,国家一级营养师,中共党员,TTT员工成长导师。曾发表国际 SCI 论文 《An Emulsion Based Microarray Method to Detect the Toxin Genes of Toxin-produing Organisms》、乳腺癌中 mRNA 结合蛋白 IMP3 表达差异的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

【编辑手记】健康是人人都渴望的,但是健康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待疾病和生活的态度、品味,都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做好规划和管理,无疑是获得健康的第一步。感谢王英老师的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