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绝(6首) 喧嚣暂弃踏乡村,渠坝田丘耳目新。 斜风料峭柳低眉,雁断天涯去不归。 青柚如榛满树丰,撑竿把钓绿荫中。 云舒似锦挑轻舟,千里烟波几处鸥。 忽听窗台翠鸟喳,湘江浪尽卷飞沙。 一夜秋风剪树丫,西窗叶落盖尘沙。 打开诗的页面,就会有一股生活幽香气息扑面而来。贴近生活的浓厚气息与清新的文字,一下子就会将人给吸引住。比如《下乡》:这里的下乡,应该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下乡,但是,同样感受到了农村的广阔,和几乎可以说的那种“古老”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洋溢着传统美德的画面和场景。与喧嚣的城市相比则大相径庭。渠坝田丘耳目新——渠坝水声,田虫丘禽争相鸣叫,顿时就将人拉进了一个由大自然搭建的,自然和谐又欢快美好的无边无际大舞台。远处青山,门前彩庙,忽而犬声,时而鸡跳,是主也只是客、是客也是主相互问候(这里边绝对没有《知音》诗里所说的那种“春风满面借朋友”的成分),左邻右舍,前家后户,喜气洋洋,和蔼可亲。身临其境,会令人乐不思蜀。这虽然是一首诗,无疑,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迎客巨幅画卷。尽管丹青画不成,诗却活灵活现描绘出其境,惟妙惟肖。诗要出其美并不难,首先作者要善于发现其美。再就是,写诗行文,脉络同宗。表达初衷要明确,中心思想不能紊乱。围绕一件事物而写,意境可以破壁飞升,却偏离立意不得。这首诗,无疑做到了。而且其余数首,在这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妥帖。如《清明》诗,起句写景,对应清明时节,承句,借代:生者还生,亡者难回。曾经还在席间共餐饮,可怜说离去,就是一别千秋。人世无常,无奈而令人喟叹,又只能面对。整首诗,都是清明时节的境况与人心情的展示。这就是所谓条理不紊,思路清晰。如今好多诗友在这方面做不好,不是头重脚轻,便是蛇头狐尾,立意不明确,意象缘于拼凑而紊乱。再一点就是,好多诗友写诗往往文不对题,神州大地,美景随处可见,美,是发现了,如何以诗文的形式展现表达出来,诗题,很关键。古人评诗,常常会出现某某字句为“诗眼”,其实,如果将诗题直接起成“诗眼”,通观全篇,贯通全篇,何尝不是诗之幸甚呢?且看《秋野》:四句都是写景,先近后远,先点后面,窗台,湘江,南国,收合于知了鸣叫。无一不是秋的境况。而秋与秋的旷野这个诗题,无疑不是张冠李戴。这些,皆为诗的闪光点。诗能出闪光点,自然会映亮读者的诗心,也即受益匪浅。诗能写到令人受益,必然会有人传颂,那么,离可以传世就不远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平仄的安排和韵脚的合理上,还有待加强。这里谈一点诗词常识。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两个文句字数对等,结构与词性基本雷同,意思相关联;对仗则是:在对偶基础上,出句与对句同一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求避开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说白了,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偶,不讲究平仄相对,而对仗,是必须讲究的。另外,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韵母相同的韵部,不能通押(比如一东二冬可借不可通)。借韵:首句起韵的,首句韵,允许借韵,三江可以借四支,十灰允许借九佳,等等,都有规定。至于“扁担体”或者“葫芦体”,则又另当别论。 作者简介 |
|
来自: WENxinHANmo > 《一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