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代谢动力学 机器学习,欲精准“对付”糖尿病的医随访能成为黑马吗?

 流长源远 2017-03-03

众所周知,学界公认的管理糖尿病的方式是“五驾马车”:患者教育、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以及运动。

不过,2015年12月,医随访提出了糖代谢动力学的精准糖尿病管理模式,升级为“五辆动车”——患者自我动力、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饮食动力学和运动动力学。在该模式中,以APP数据模型24h连续血糖图谱饮食数据库为核心。

医随访创始人兼CEO杨枫介绍,传统血糖监测的方法是在单一时间点(餐前、睡前、睡醒之后)测量指血。这种方法测出的血糖数值看起来很好,但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中国的达标率只有10.2%。

医随访使用的是连续血糖监测,而且是微创的(与圣美迪诺合作)。每3分钟测一次血糖,一天480条,7天就可以得到3360条数据,它们会形成一条点状的曲线图。通过提取曲线的特征(如波峰和波谷),控制变量(饮食、药物、运动)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那么,病人就可以知道怎么吃、怎么运动才能保持血糖正常,从而达到精准管理的目的。

糖代谢动力学+机器学习,欲精准“对付”糖尿病的医随访能成为黑马吗?连续血糖监测场景

糖代谢动力学+机器学习,欲精准“对付”糖尿病的医随访能成为黑马吗?医随访APP截图

医随访把这套服务打包成了标准化的产品——7天体检包。用户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监测七天后,医随访会给他们做一系列评估,包括血糖曲线升降模型、达标现状、以及高低血糖的风险等。评估完成之后,还会给他们定制个性化糖尿病管理方案、平衡饮食食谱等。

杨枫表示,该产品已于2016年4月1日正式销售,主要通过B2B2C模式,即和医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合作,价格为2000~3000元之间。

在寻求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创新之外,医随访还在用更新的方式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一直是各个糖尿病管理平台关注的业务,此前微糖与医渡云达成合作,尝试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挖掘。

2016年4月,医随访也与微软达成了合作,引入其机器学习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医随访期待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他们对数据的利用效率,比如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血糖变化趋势,更有效地提出饮食类型和量级的建议。另外,医随访还设想能利用微软的机器学习,将数据开放给有资质的医生和医疗机构进行分析研究,成为一个很好的数据交换的方向。

糖代谢动力学+机器学习,欲精准“对付”糖尿病的医随访能成为黑马吗?

据了解,医随访隶属于健安华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13年。从2014年11月上线内测版到现在,医随访已经经过了近两年的沉淀。

在团队上,杨枫曾任微软大中华区软件架构首席顾问,为微软中国RFID创新实验室负责人。2008年创办诺金永信,专注医疗信息化领域;2011年并购入软通动力,任软通艾康CTO兼副总裁。 联合创始人兼COO周茜曾就职于美国TD Ameritrade,负责金融机构客户信息审核管理工作。她也主导过美国非外创脊柱矫正床在中国医疗器械展的展出及合作推广,以及3W咖啡旗下O2O创业项目的市场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