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拳头哥 首发:微信公众号 拳头哥品拳 有拳友提到太极拳的《观师诀》一说,甚是神秘的样子,简直是拳术精进的无上法门。 拳头哥还确实看见过这个《观师诀》,没有特意练过,不过回想起自己学拳的过程,跟这个《观师诀》还真有点暗暗相合。 所谓“观师诀”,也称“观师默相”。 观,是指观察;师,是指老师;默,是指思考;相,是指真相、实相、精髓。连在一起就是,通过观察、模仿、思考老师(甚至老师周围人)的言、行、神态,而获得你要了解和学习的事物的真理的一种方法。 放在佛法里,有点念佛、念法、念僧的意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有点观想的意思。这里的师,不单单指现在意义的老师,也包括古代圣贤,万物皆可为师,王阳明还以竹子为师呢。 在中国很多传统行业都有这样的传承方法。表现形式有的是叩拜祖师,什么画符念咒的。很神秘的味道。更多的要求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要想到老师的言行,这样传承的功夫才会有效,手艺才会精进,大概是传承过程的心理暗示(勉强解释)。 放到学拳的过程中,就是先学习老师的外形,再学习老师的神韵、味道。把每个式子都跟老师的言行、神情结合起来。暗自揣摩,渐渐地忘我,而进入到老师所要表达的那个境界中去。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事半功倍。 仔细回想一下,拳头哥在学拳的头几年,每次独自打拳时还真是这样,每打一个招式,脑子里浮现的就是老师当时教拳时说的要领、形态、话语、神情,甚至当时的周围环境。在跟人切磋时,有时脑子一想老师的动作和神情,手就到对方要害,对方就出去了。 这就是开玩笑时说的“师傅上身了”。如果随时师傅能上身,你的功夫就上身了。 为什么太极拳拳谱中有“入门引路需口授”一句?秘诀可以函授可以摄像,而面授的必须性就在于体会接触老师时,老师带给你全方位的神韵和感觉。 口传身授很有必要。老师就是功夫、拳道在现实中的具象体现,不亲身接触是不能体会的。当然,这个“师”也要能代表拳道、功夫。 总之,《观师诀》不要神秘化了,迷信化了,它只是传承的一种方法。不过,在初学阶段,如果有好的老师,你又对老师充分尊敬、信任、信服,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