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声雨声读书声,并非一帆风顺|博物馆传奇

 街心舞苑 2017-03-03

博物馆传奇·第三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流传甚广,在国人的心中是一种激励。这副对联来自哪里?国人对他的推崇应该落在何处?寻根求源,我们来到无锡东林书院。


大门


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悬挂着这副著名的对联,书院将它作为精神的象征。距今推算,这副对联出联已有400多年了,他与明朝书院的主人顾宪成有关。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城东门内,被视为文化坐标和城市文脉。书院建于宋代,由宋代大理学家杨时兴建,杨时将这里作为理学的讲堂。数百年间,与众多古迹遭遇同样命运的是,书院毁于战火。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重新复建东林书院,顾宪成是明代东林书院的第一任山长,也是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东林先生”。对联的成联虽然是一个流传,但却在情理之中。相传这是顾宪成年少时应对他的启蒙老师陈云甫的。


顾宪成像


一天天色已晚,飘着蒙蒙细雨,宝鸡知县陈云甫坐船路过无锡水乡张泾,便停舶在一座石桥边,江南的雨夜自有一份宁静,正在此时陈云甫听到一阵儿童的读书声,循声发现一户破落人家,只见两个孩子正借着烛光专心夜读,陈云甫当即有感而发,吟出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没想到其中一个孩子稍加思索,马上脱口应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就此产生。这两个孩子就是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


是经典,才会流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然是脱口而出,却是心路历程,这副对联成为兄弟二人的人生志向,也是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顾家家境贫寒,父亲靠卖豆腐养家,但是儿子们却奋发读书。顾宪成27岁时从无锡赴应天——今天的南京参加科考,一举获得第一名,4年后进京参加会试,又以二甲第二名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那年顾宪成31岁。从1580年入京城,一直在京城任职,到1593年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相关官吏的迁升、改调等事务。顾宪成直言敢谏,在皇室争立太子的事件中触怒皇帝神宗,这是他被削去官籍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国本之争。


“国本”,是指皇帝的继承国本之争就是继承人之争。明神宗的皇后多年不育,皇长子朱常洛是妃子王氏所生。朱常洛五岁时,神宗的宠妃郑氏生下皇三子朱常洵。按照封建礼制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应当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神宗宠爱郑氏,不仅封她为贵妃还想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许多朝廷大臣的反对,立长是名正言顺,神宗不好公然违反“祖制”,所以立太子的事拖了几年也定不下来。


依庸堂


1593年正月,神宗下诏将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同时封王,而不明确皇位继承人,以便朱常洵仍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包括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在内的许多廷臣,上奏阻止这一诏令的颁发。神宗迫于公议,于二月间收回了三王并封之命。不仅许多朝臣,就连神宗的母亲慈圣皇太后也坚持立长,因此到1601年,神宗只得册立年已二十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光宗。这是顾宪成离开朝廷之后的后话。顾宪成的廉洁自守、敢于直言,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以及神宗皇帝,就在反对封王的第二年即1594年顾宪成被革职返乡。


对家国的使命感与生俱来,长期的儒家教育影响了顾宪成一生。回乡以后,地方官出于对顾宪成的尊重,同意他复兴东林书院。顾宪成会同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发起东林大会,被称为东林八君子。在东林书院传播儒家经史,讲解自然,同时议论时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多时,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石牌坊


东林书院开会讲学有一套管理制度,甚至很有现代先进的理念。东林大会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还制定了《东林会约》。《会约》第一条强调,会讲属业余自愿性质,所以参加会讲的通知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来参加。第三条规定,举行会讲时,主持会讲的会主由大小会公推产生,根据实际需要,由不同学者担任;第四条规定,每次会讲推举一人讲《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即“四书”中的一段内容,然后大家“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第十一条强调要尽量简化来与会的学人之间的交拜手续,不搞繁琐的礼节和形式主义。


《东林会约仪式》


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是东林党的三项具体主张。中国传统文人失意时会归隐山林,态度消极,东林书院的知识分子发生了重大改变,就是积极入世,发表见解,关注国运。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引起朝野的普遍关注。


尽管对东林党人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评价有不同观点,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耿直、勇敢、刚毅,为了理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受人敬仰。因为以舆论参与时政,东林党人注定被卷入政治的漩涡,顾宪成于1612年在家中过世。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削去顾宪成封号。著名的东林党人遭到杀害。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顾宪成获得平反。


数百年来,有几句对东林书院很深刻的概括,自东林书院复建建成之时,便开启了那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战斗。

 


作者 周小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