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对联鉴赏》读书风雨两关心 ----顾宪成名联鉴赏

 文山书院 2018-06-2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一副联是东林书院依庸堂的一副抱柱联。依庸堂和丽泽堂是东林书院的两座主要建筑。依庸堂是讲学和研习的场所。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苏家弄,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最初为杨时讲学之处。杨时是北宋理学大家,号龟山,福建人,曾受学于理学家程颐,有一个“程门立雪”的典故。以后书院即逐渐荒废。南宋时,无锡士人于此建造了杨时祠堂。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等捐资,在旧址上重建东林书院。此后,东林书院名声极大,一度成为左右全国舆论的中心。1947年2 月,东林小学校长顾希炯等30人发起,重修东林书院。1982年、1994年又先后两次增修,,现基本保存完好。

这副联语属于励志联、格言联一类,联语质朴,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从修辞技巧看,此联运用了很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強艺术性和感染力,如:反复、叠字、顶针等。 “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了反复;“声声入耳”用了叠字;“读书声”与“声声入耳”之间,用了顶针。

 


其实,这一副联最好的地方还在立意。为什么读书?这是一个问题。

读书原有一种说法,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一些风雅文人,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他们当然也会听,但是主观上的感受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读书自有正统,即关心天下大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是有目的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致用的四部曲,修身是基础,平天下是最高的目的。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副联语就是这样立意的。

因此上下联有这样的的意思,那就是陆游所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细心考证:此联也有可质疑的地方。有人认为联文“事事关心”应为“事事在心”。这是因为1920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记载此联为“事事在心”, 1930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有两处提及此联,一处标注“事事在心”,一处却是“事事关心”。

谁是这一副名联的作者?公认的说法是顾宪成。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乡试解元,万历八年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因忤旨被革职还乡。在乡期间,重修东林书院,并长期主持讲学,是东林党领袖。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宪成)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顾宪成的这副名联原悬于祠内,后来移到东林书院。

但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这种反对也是有理由的。赵承中在《一副名联的作者及其它》文中表示了这种观点。赵文的主要论据是:此联不见著述。其一是,清人梁章钜所编的《楹联丛话》不载此联,但是该书卷四《庙祀下》却著录了无锡祠庙题联多处。其中有一处是顾端文公(顾宪成)祠的对联,联云:

立朝与天子宰相争是非,悉宗社远谋,国本重计;

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工夫。

而且《楹联丛话》还记载了一副形式与此相类的对联:

松声、竹声、钟磐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佚名题南京燕子矶弘济寺联。

另外的理由是:东林书院自创设后,先后修过四种专志,前三种或已成佚典,雍正十一年(1733年),许献等人在前三种专志的基础上增辑而成的二十二卷本《东林书院志》(光绪重刻本)却仍可见到。东林书院这130 年间的建置规模、治革兴废乃至题联匾额等资料,书中保存得颇为完备,独这副抱对不见记载。

以上两点俱言之成理。但是,《楹联丛话》不载此联,则此联就一定不存在吗?据史记载,雍正皇帝是最反对朋党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的《东林书院志》因忌讳而不载此联,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有清一代,康乾之时,文字狱盛行,余威所至,《楹联丛话》未载此联也在情理之中。据此,作者是谁,留待进一步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