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无锡|九百年东林风雨

 hege9 2018-09-11

“程门立雪”,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九百多年前,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立在雪地里的孩子杨时,创办了东林书院。


从“程门立雪”杨时到“顾高”


《宋史·杨时传》记之:“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讲述的便是四十岁的杨时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的故事。


北宋政和元年(1111),这个立在雪地里的孩子杨时,创立了东林学院并长期在此讲学,传播程氏理学。早年,东林书院以杨时名号称“龟山书院”。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是杨时的三传门生,可以说,杨时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时在锡讲学18载后返回福建故乡,东林书院也因其离去而日渐荒废。


杨时之后,明正德年间,无锡人邵宝与华察、华云曾在南郊保安寺菜圃建有城南东林书院,有王阳明《保安寺东林书院》碑为证。而城东东林书院的首次重建,也是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时代的到来,长达20年的东林辉煌就此拉开序幕。


顾宪成与高攀龙二人皆为博学之士,早年都曾入朝为官。说来顾宪成入朝为官还与明朝无锡的状元孙继皋有关。孙继皋与顾宪成兄弟三人皆因才华出众,被常州太守施观民选入其创办的“龙城书院”读书,为同窗旧好。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得中状元。六年之后,他担任会试同考官。三场考试过后分校试卷之时,其中二份试卷特别出彩,他便荐与主考官。主考官笑言:“殿元公鉴赏,说不定试卷就是南北二解元的。”当时试卷是糊名的,只有等到拆卷时方能知道考生何人。几天后拆号一看,果然是无锡人、解元顾宪成和北方人、解元魏昆溟。


居官之时,顾高二人“位卑未敢忘国忧”,在目睹朱明王朝帝王昏庸、宦官当道、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之下,冒着政治上的巨大风险,不断上书直陈时弊。也因此,二人终未能逃脱被罢黜返乡的宿命,但他们却并未因此消沉。


顾宪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经顾宪成、高攀龙等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准许在无锡城东门内重建东林书院。重建工程始于这年4月11日,至9月9日告竣,共耗银1200多两,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


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之后便是高攀龙。年度大讲、每月小讲,顾高二人崇尚有用之学,讨论济世之道,书院很快凝聚起江南众多志同道合的读书人,成为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讽议朝政,朝野应和间,东林书院声名甚至盖过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时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说。然而,东林学派无法逃脱奸人陷害的厄运,遭宦官魏忠贤攻讦打击,东林学派的历史悲剧也在此时被演绎到极致。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东林书院全部拆毁。直至崇祯即位,惩治魏阉,书院才得以重修。


咸丰十年,东林书院三公祠和燕居庙又毁于太平军的兵火之下。清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应旨改为“东林高等小学堂”。孰料又经抗战,东林书院损毁严重。直到1947年,吴敬恒、唐文治、华文川、钱基博、钱基厚等三十余人再次发起重修东林书院。2002年,东林书院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修复。


毁而废,废而兴。九百多年来,东林书院得以留存,其历史文脉亦得以延续至今。


一副名联的前世今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虽为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不过但凡说起这副对联,却是无人不晓。这副对联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据说顾宪成逝后,这副对联曾被其后人刻写悬于惠山寄畅园旁的“顾端文公祠”内,后毁坏无存。但现在尚无确切的史料能够证明此联确为顾宪成所作。抗战胜利后,东林书院重修,此联才被重新镌刻挂于书院内最重要的建筑“依庸堂”抱柱。


“依庸堂”是东林人士聚集讲学议政之地,明人有“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之说。不过,这副对联举国皆知,则与我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邓拓有关。


1960年,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来无锡参观东林书院,他对这副对联印象深刻,回京后有感而发,写就《事事关心》一文,提倡读书应与国计民生紧密关联,后收入其杂文集《燕山夜话》中。于是,此联得以名满天下。


东林书院素有“洛闽中枢”之称,喻指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杨时。“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之学,二人为河南洛阳人。而“闽”指福建朱熹的“闽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杨时是二程的高徒,朱熹则是他的三传弟子,“洛学”经他南传,故被封“闽学”的鼻祖。巧合的是,让这副名联广为天下知的邓拓,也是闽南人。


历史在某些时刻是残酷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因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而出名,但三人又因名得祸,在“文革”中备受摧残,其中邓拓、吴晗含冤自杀。“文革”后,“三家村”唯存廖沫沙一人在世。斯人已逝,但这副对联却传诵不息。1982年东林书院重修之时,无锡有关方面便恳请廖沫沙先生题写了这副对联,悬于依庸堂抱柱。


“东林旧迹”石坊(20世纪40年代)

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副对联的未解“悬案”也一直未有定论。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一是现在被广为传诵的版本,另一个版本则称现联中的“事事关心”当为“事事在心”。


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中,记载此联为“事事在心”;而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有两处提及此联,一处是“在心”,一处却是“关心”。


世居小娄巷的秦观之后秦寅源老先生称,在书院内从未见到名联中有“关心”二字。无锡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也曾回忆,解放初期当时的东林书院一部分已辟为东林小学,自己因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经常去东林小学,常常浏览这副对联,对“事事在心”四字记忆深刻。他还从明代心学思潮的大环境与词语的结构上分析、推断过“关心”当为“在心”的合理性。


不过,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推断亦只能是个参考。这副名联的未解之谜只能留待后人破解,但其发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强音却历久而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