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简(丝)帛《五行》对比和释解

 明醫 2017-03-03

《五行》是儒学的重要古典文献,与“四书”齐名。2000年前荀子的一通发火的记载,让后世之人才知道这部失传的典籍。1973年震惊世界的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六艺“诸子”等后人知道的或曾经失传的中华无价之瑰宝。其中就有传说中的《五行》,让中国人振奋不已。这部《五行》是写在帛书上的。帛是一种丝织物,古时称“绢”“缯”。此《五行》共5400余字。

 然而,神奇还在继续发生。时隔21年的1994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的发掘,出土了804件竹简,其中包含的的儒道两家著作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思想史!这里面又有《五行》!字数只有1300字左右。山东大学庞朴先生考证,这是失传的儒家《五行》,而且是原著。马王堆出土的《五行》帛书是加了注解的“扩展版”。


        《五行》的出土面世,使我们得以一窥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古代典籍,是现代人的独有幸事。感谢墓主的高雅,使得这些无价的重要文献能够躲避2000多年的天灾人祸而造福后人,传承中华文明!

        《五行》一经发现,就立即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开展了文字考证、校对、训诂和释义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于《五行》思想深邃,言简义丰,区区1300来字,致使很多人读后如坠迷雾,不明就里。而且这两份文献的不同表述方式,需要更加科学的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竹)简《五行》和(丝)帛《五行》的对比和释义的重要研究成果——

书    号:978-7-5117-2913-2

书    名:简帛五行经释解

作    者:熊春锦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定    价:33   

出版时间:2016 年1 月

开    本:32

成品尺寸:145x210

印    张:13.75

字    数: 100  千字

页    数: 440页

版    次: 1  1

CIP主题词:楚简《五行》,帛书《五行》,五行经,郭店楚墓竹簡,熊春锦

CIP分类号:G


【内容简介】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本书以《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


【作者简介】熊春锦,湖北麻城人。曾任武汉市硚口区协和医院分院院长、《湖北中医》编委,市级劳模。现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管委会总顾问,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主要著作有《中华国学道德根》《老子·德道经》《东方治理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智慧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等。


【编辑推荐】本书对于各界人士了解五行五德学说的原貌,研究治理规律,指导修身明德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彩试读】“五行”这一悊学[1]名词,是慧识悊学文化的产物,是大道文化和德道文化分析万物的重要工具和模型。它出现的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反复多次出现,是构建文化生理学和解析文化病理学的重要工具。历史上的《尚书·甘誓》篇,也记载过夏朝的帝君启就曾经将五行列为天道法则而不可侮。夏启召集六军的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这一记载,也从历史源流的角度佐证五行思想早就诞生于夏朝之前。仅此五行学说的诞生时代,就可以倒推至五帝时代,黄帝时代即具有丰富完整的五行学说并非是空穴来风。

五行,是“天执一,明三,定二”法则下的“用五”。用五行,“建八正,行七法”,都是法天道中的具体应用的“德埶”[2]方法。《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和生命理论,也并非春秋战国才开始诞生和形成,否定《黄帝内经》的历史根源性,并不是明智的结论。

什么是“五行”,社会上各种解说并不统一,因为离开德道而论五行就,定会迷失解读方向。“五行”,应当将“五”与“行”分论,然后再合解。“五”是数,用象数理炁解析天道宇宙万物,是大道文化的重要特征。《黄帝四经》中指出:“天执一,明三,定二”,这是用数揭示天道的核心原理,并且用一、二、三这三个简易之数揭示天道的规律和法则。在运用一、二、三揭示天道以后,再以“用五行,建八正,行七法”的具体方法论进行细化,则是用基本数揭示德的化生应用。中华道德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言不繁,言简意赅,言近旨远,需要以字为词进行释读。

例如,老子同样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是虚无而生万有,德是虚无而养万物。德是一,德朴散开来一即化为五,成为仁、义、礼、智、信五大子系统,既称之为五德,又称其为五常。“德一”能量在天处于质象时称为五德,进入物相后即称为五常,仍然是五德物化成五气能量,五行之“五”的本质是“德一”的分化和畜养分类。

“运”,是指能量的传输运动变化。因此,五行的本质是五德能量的运动与变化,五运则是五德能量运行的周期律。在讨论“五行”这一名词时,我们应当先将“行”字的文义剖析清晰。“行”,对于物事而言,则正如《韵会》所言:“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德,施之。 ”德是行之本。天道的“德一”朴散为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类子德质象形态,运行于天地之间,形成五运的年度周期律。五行即是五德能量的动态变化,而不应将五行孤立地界定为木金火水土,不能抛弃五的本质是德的能量形态于不顾。

“行”,对于人事而言,正如《说文解字》所指:“人之步”,“行,道也”。《增韵》:“路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行者也。 ”《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堂下者虽然已经入门,但却还没能登堂,故堂下者自当步履勤奋而坚实。登堂后的动为“行”,“行”在对五运法则的遵守和五德的积修中。那么入室后的动,在修身求真的理论和方法中,也就是在德道的进境之内,是进入质象境以后的无为而为的动与静。

天用四时之德,地用五行之气。天用四时之德,即指天道运用五德能量形成年度周期律,对万物施以生化作用。四时中春时应用的即是仁德木气能量,夏时应用的即是礼德火气能量,秋时应用的即是义德金气能量,冬时所用的即是智德水气能量,而信德土气能量则分寄于四时最后的18天中,而且以夏时最后的18天最为典型。地用五行之气,也就是大地吸收天之五德能量(五常)在大地上物相化以后传导分布应用,一切物相都是五行质象的载体。表2-1 五德运行的五行与修身证圣

《化书·卷三》:“五常之道者,属性为五行,分之为五事,散之为五色,化之为五声,俯之为五岳,仰之为五星,物之为五金,族之为五灵,配之为五味,感之为五情。”五行的能量本质,仍然是五德能量,这也就是老子揭示过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的自然大道法则。



[1]中国的悊(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下面是“心”,一种下面是“口”。在金文时期使用的是“悊”字,其象形表意为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需要通过人们的智慧之眼接收进认知领域当中,然后再进行表达。汉代时将字形下面的“心”换成了“口”,反映出在社会文化现象中,“悊学观”由于德心慧识的迷失而滑落为意识口才的“哲学”。

[2]埶,古藝字。《说文》段注:六埶字作艺。周时六藝字盖亦作埶。朱骏声说文定声,埶转注又为道藝之藝。埶是指治理的艺术性、巧技,也即是现代名词的艺术、科技。

【目 录】

第一部分简帛五行经文对照

第二部分五行归正综述【综整】

1.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

2.楚简五行的重要价值

3.释读楚简五行的立足点

4.五行的本义和历史演绎

第三部分经文释解

第四部分结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