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二)

 夜风2008 2017-03-03

 春暖花开系列日志背景边框4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199455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45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14枚,分别为“明·三足圆壶”“清·四足方壶”“清·八卦束竹壶”“现代·提壁壶”(见图)。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1,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宜兴紫砂陶因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而得名,被誉为“国之瑰宝”,始于宋元,成熟于明代。以日用陶器为大宗,“苏缸”、酒坛、砂锅,质地坚硬。其中紫砂工艺陶更为著名,品种有、杯、碟、花盆、雕塑等质地精密,造型大方,装饰淳朴,具有民族风格。紫砂陶以盛产宜兴的紫砂泥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雕塑(花器)、修光、陶刻装饰等工艺制成。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宜兴紫砂陶以茗壶为代表,主要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使茶味香色真。后经艺人长期探索,又创造了镶嵌、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装饰技艺,尤其陶刻融诗文、金石、书画、篆刻于一体,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其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

 

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

200723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073石湾陶塑》特种邮票12枚,分别为“踏雪寻梅”“昭君出塞”(见图)。

石湾陶塑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3,广东省佛山市申报。

石湾陶塑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塑创烧于宋代,以仿造钧窑瓷器而有所创造,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丰富,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动物、人物等,造型生动传神,器皿千姿百态,动物惟妙惟肖,人物栩栩如生。陶釉有灰黑、青绿、淡黄、灰蓝等色,多饰以蓝、红等色的斑纹,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极其细腻精致。主要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等环节,尤在龙窑煅烧时,采用上中下的高中低三种火候,不断移动物品的不同部位,全凭煅烧师的娴熟经验,体现出石湾陶塑烧制的高超技艺。

石湾陶塑在唐至明之前为发展期,明清为鼎盛期,民国为低谷期,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大发展,尤其釉色和雕塑技艺有很大提高,成为全盛创新期。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1991101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166《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16枚,分别为“宋·青白釉、注”“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明·五彩云龙纹盖罐”“清·五彩花鸟纹尊”“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见图)。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分号7,江西省景德镇市申报。

景德镇瓷器因产于江西景德镇而得名。始于南朝陈时,经五、宋、元、明历代创造,到清代烧造的瓷器最为精美,新中国后有更大创新和发展。制瓷技艺有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工序。瓷器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品名曾达3000多种,多为生活和陈设用瓷,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繁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景德镇瓷器以精湛的手工制瓷技艺,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发展,成为瓷器业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西方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19981013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822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14枚,分别“北宋·五管瓶”“南宋·凤耳瓶”“元·葫芦瓶”“明·刻花三果执壶”(见图)。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9,浙江省龙泉市申报。

龙泉青瓷因窑址地处浙江龙泉,又烧制青瓷得名。其技艺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等环节,其中施釉和烧成极富特色。坯件干燥后施釉,有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步骤,厚釉以施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反复四五次以上;素烧温度较低,一般800度,而釉烧则在1200,经升温、控温后最终烧制而成。龙泉青瓷始创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分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器形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防古的瓶、觚、鼎、炉等。元代瓷器大量远销海外,瓷窑范围还扩大到丽水、永嘉等地区。明代仍继续烧造,清朝中期以后衰落停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

   龙泉青瓷胎白瓷青,釉质晶莹,色如翡翠,素有“类玉”之美,韵味极其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磁州窑烧制技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

 

 

 

1981415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62《中国陶瓷——磁州窑系》特种邮票16枚,分为“宋代·双虎纹瓶”“金代·黑釉剔花瓶”“现代·杏花双身瓶”“元代·双凤纹罐”“元代·龙凤纹扁壶”“现代·双虎耳”(见图)。

磁州窑烧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10,河北省峰峰矿区申报。

磁州窑位于河北磁县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口村、冶子村附近,为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因古属磁州故名。原料主要用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等,器形以盘、碗、罐、瓶等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胎质一种较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较粗松,呈红褐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色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线条流畅。北宋瓷枕上打有“张家造”“李家造”等印记,元代瓷器的里部常写有马王等姓氏铭记,表明都是民营手工业。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其他民间瓷窑也广泛烧制此类瓷器,因而泛称之为“磁州窑系”,如当阳峪窑、鹤壁窑、禹州扒村窑和介休洪山窑、淄博磁村窑等。

磁州窑瓷器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至今各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民间绘画艺术。

 

德化瓷烧制技艺

2012年纪特邮票上的“非遗”2012年纪特邮票上的“非遗”2012年纪特邮票上的“非遗”2012年纪特邮票上的“非遗”

 

2012102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228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14枚,分别为“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白釉象耳弦纹尊 ”“白釉观音坐像”“白釉达摩立像”(见图)。

德化瓷烧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11,福建省德化县申报。

德化瓷器因产于福建德化而得名,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巨大发展。瓷胚选用当地优质高岭土,以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塑造成型;也有翻制模具后注浆或拓印成型。待土坯干后放入窑中,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出成品。胎釉浑然一体,如玉一般,享有“中国白”美誉;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等,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色调素雅。品种有盘、碗、杯、碟、罐、壶、瓶、尊、觚、鼎、炉、豆等,尤以瓷塑佛像闻名。佛像吸取了人物书画作品和民间石、泥、木等雕塑工艺的精髓,做工严谨,造型古朴,外观典雅,比例协调,釉层腴润;人物仪态形神兼备、出神入化,并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和深浅变化,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韵律。

德化瓷烧制技艺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天然的优质资源、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丰富的创造才能,成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

       201342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39《景泰蓝》特种邮票16枚,分别为“·缠枝莲纹鼎式炉”“ ·出戟花卉纹花觚”“·天鸡尊”“·缠枝莲纹多穆壶”“·兽面纹提梁卣”“·缠枝莲纹直颈瓶”(见图)。

景泰蓝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43,北京市崇文区申报。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珐琅工艺品。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成品系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明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因用铜胎制成,又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故习惯称“景泰蓝”。景泰蓝制作技艺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经反复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后制作出成品。品种有瓶、碗、盘、罐、烟具、台灯、文具、奖杯等,尤以北京产最著名。

    景泰蓝制作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其综合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三彩烧制技艺

2012年纪特邮票上的“非遗” 

20128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219《丝绸之路》特种邮票14枚和小型张1枚,其中第1“千年帝京”前景图的“胡人牵驼”为唐三彩文物。

唐三彩烧制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94,河南省洛阳市申报。

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也用以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物,因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名。三彩烧制十分复杂,先将开采的优质白色粘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做成坯体,放入窑内烧至1100℃左右,冷却后施彩,再入窑以900℃的温度烧成。所谓唐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颜色,除白色(一般略带微黄色)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绿为铜,蓝为铜或钴,紫为锰。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属器,品种分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和室内用具等。

唐三彩盛行于初唐,辽代仍流行,后逐渐衰落。近年民间艺人在继承前人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唐三彩烧制技艺这颗民族明珠重放异彩。

 

 

 

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
 

199948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14枚,分别为北宋·出戟尊”“北宋·尊”“元·双耳炉”“元·双耳连座瓶”(见图)。

钧瓷烧制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93,河南省禹州市申报。

钧瓷烧制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因窑址在河南禹州,古代属钧州而故名。有选料、加工、造型、成型、素烧、上釉、釉烧、检选8道工序、72道手工操作制成,徒手捏制、模具拓制或在转动的轮盘上手拉泥坯成型。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如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和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等,非常艳丽,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均出自禹州钧台窑址,系北宋末为宫廷所烧。除禹州外,邻近的汝州、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鹤壁以及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瓷。传统品种以盘、钵、碗、尊、炉、花盆等器皿为主。

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造型端庄浑厚、古朴文雅,釉层丰厚莹润,釉纹深沉,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色彩变幻莫测,享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

 

 

陶器烧制技艺
 
 

陶器烧制技艺

 

1954825,国家邮政部门发行9大的祖国——古代文物(第五组)》特种邮票14枚,其中第1为“彩陶罐·新石器时代”(见图)。

陶器烧制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98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等单位申报。

陶器是用黏土等天然原料,经混合、成型、干燥、高温烧制而成的耐水、耐火器皿,新石器时代已初见器型以杯、碗、盘、钵、壶、盆、瓶、罐、瓮、釜、鼎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种类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等。烧制技艺有广西钦州的坭兴陶烧制技艺,四川稻城、云南迪庆、青海囊谦的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贵州平塘的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云南建水的紫陶烧制技艺,四川荥经的砂器烧制技艺,海南白沙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重庆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山西平定砂器制作技艺、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江苏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山东德州黑陶烧制技艺,广东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等。有的地区还运用彩绘和剔、刻、刮等手法,形成彩陶、彩绘陶、绳纹、印纹、镂孔等形式,使色彩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因各地有着丰富的天然原料,独特的审美情趣,各异的民俗文化,故艺术风格千姿百态,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制技艺的多样性。

 

 

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

 

    200233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026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14枚,分别为“北宋·尊”“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北宋·盘”(见图)。

汝瓷烧制技艺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189,河南省汝州市等单位申报。

汝瓷兴于宋代,因产于河南汝州故名,宋元初年继定窑之后为宫庭烧造瓷器,时间短,质量精。宋《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主要流传汝州、宝丰等地。汝瓷以高岭土、石英、煤炭等原料,经采石、捡石、洗石、粉碎、过滤、练泥、拉坯、晾坯、修坯、雕刻、素烧、上釉、精修、阴干、装钵、烧制等工序。釉色因掺入玛瑙粉末,釉质细腻,釉色清澈,光泽晶莹,以天青为主,并有天蓝、月白、豆绿等。器物多为瓶、盒、尊、碗、洗、盘、碟、盏、钵、炉等。民窑汝瓷釉色较龙泉窑为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釉色和花纹都近似耀州窑,烧制时间长,产量大。

汝瓷以其独特的审美艺术品位,深邃的文化内涵,兼具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瓷文化的品牌和标帜之一。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20115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112《云锦》特种邮票13枚,分别为“真金团龙”“一品鹤补”“吉庆双余”(见图)。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13,江苏省南京市申报。

云锦以缎纹为地组织,提花织成,因锦纹瑰丽,灿若云彩而得名。适于作衣料及装饰等用,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产自南京秦淮、建邺、白下、玄武、栖霞等地。云锦采用大花楼木织机织造,织机分楼上楼下两部分。织造时,楼上拽花工根据花本要求,提起经线,楼下织手对照织料花纹,妆金敷彩,抛梭织纬。一根纬线的完成,需要小纬管多次交替穿织,工序达一百多道,两人天仅织56厘米,古人“寸锦寸金”之说。云锦配色自由,相同纹样可织成不相重复的色彩,使织品典丽和谐,其独特的织造技艺至今无法用现代技术替代。主要有“挑花结本”“通经继纬”“夹金织银”等工艺,传统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精华,与宋锦、蜀锦合称古代三大名锦,素有“中华一绝”“世界瑰宝”等美誉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1992109日,台湾邮政部门发行特310《故宫缂丝》特种邮票12枚,分别为“山茶双鸟”“桃花双雀”(见图)。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15,江苏省苏州市申报。

缂丝是使用木机和竹制梭子、拨子,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旧著所称“通经断纬”,主要流传于江苏苏州地区。由于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形成如刀刻的小空或断痕,呈现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效果,故又称“刻丝”。其历史悠久,五代后梁时即有此织品,汉至隋唐渐趋成熟,宋代为鼎盛时期,明代更为精湛,清代出现缂、绘结合的技艺。织造工艺分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工序。其中织纬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技法。早期以日用织品为主,因色彩变换自由,花纹正反两面如一,明清以后多系摹缂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作品。

缂丝作品高雅、细腻、精美、富丽,在中国众多灿若云霞的丝织品中誉为“织中之圣”,2009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壮族织锦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

2016122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633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2枚和小型张1枚,其中邮票第1枚为“壮锦”(见图)。

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20,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申报。

壮锦为壮族传统色织锦类织物,据传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明代列为朝廷名贵贡品,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安、忻城、宾阳等地区。壮锦以棉纱为经,桑蚕丝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则用各种彩色,少有数种,多至十几种,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为补色,色彩斑斓绚丽,古艳深厚。以红为背景,寓意热烈的气氛;以绿作烘托,蕴含开朗的情调;以黄绿相融,体现动人的艳丽。品种有被面、床毯、台布、几垫、背带、挎包、头巾以及壁挂、锦屏等。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字、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50多种。壮族视凤为吉祥的象征,故凤在壮锦中被广泛运用,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之说。

壮锦质地结实、图案别致、结构严谨、纹样精美、色彩绚丽,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传统技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