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作家协会,江西省都昌县卫计委党委书记徐观潮一直热衷于传播都昌的文化,去年年底,他潜心三年创作的小说《名将陶侃》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籍出版后,在陶氏后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徐观潮是都昌苏山乡人,成长于陶家冲边。作为一位都昌的作家,倾情于叙述陶侃的高德大才、文治武功,乃是一项负责任的选择,也是一份难得的光荣。陶侃的精神血脉,不仅流淌在陶渊明身上,也流淌在每一个都昌人的身上。 一、陶侃及陶渊明故里考 清《江西通志》记载:陶桓公府第在都昌县左蠡乡陶家村南二里处(即十里陶家冲)。陶侃的故里是不是真的在十里陶家冲,我在写《名将陶侃》时,作过一些探讨,我的结论是:陶侃的故里就在这里。 主要理由:(1)大量的遗迹、传说、庙宇不是空穴来风。 都昌县城八景之一有陶候钓矶。县城及周围有陶侃庙:南庙,北庙。十里陶家冲西出牧牛巷之土目湖(古彭蠡湖)边大屋圈村(西有陶家村旧址)有老庙,原是陶侃旧居遗址,后改为陶侃祠。历史上,在都昌境内有大量的陶公庙、陶母庙,多时达百余座,有人还说有二百余座。民间关于陶母和陶侃的传说非常多,如陶母教子,截发延宾,锉席喂马,封坛退鲊(zhà),三土赠子,陶侃酒限。有人对我讲陶家鼎盛时,陶家祖厅有对联: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北宋丞相吕端)民间还流传陶侃(与文人雅士聚会)一首诗: 满炉香火满炉烟, 满堂书生满堂仙; 今夜寒霜空对弈, 豪吟直到五更天。 还有如白鹤吊孝、陶侃钓梭、失牛得福地等等传说。唐代李冗撰《独异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陶侃微时丁父艰,将葬忽失牛,不知所生,遇一老父,谓曰前有一牛眠圩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侃寻牛得云,因改葬地。在都昌的史料中没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与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十八卷记载的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记载的是陶母卒,欲葬无吉地,家仆失牛寻至牛眠处,遇一老翁说,下有真穴,葬之当位极人臣。仆归告,侃葬母于此。这两种说法,后者更可信。 (2)陶母墓在都昌。 《都昌县志》卷十六记载:“葬陶侃母湛氏在石壁山下。” 《都昌县志》艺文志中录入了舒元舆的《陶母坟板文》:“太岁在卯,小子汛彭蠡,见谢灵运石壁,壁东南行百步许,有高坟嵯峨。坟前有碑,书迹照湖。小子蹶起疾眩视之,则陶母之字存。矶山还有陶侃遗迹陶候钓矶。”又说:“英英哲母,煦化成之,成之中而能以其子归其有极。是以陶家肥,而晋家亦肥。”板文最后还附了一首诗:彭蠡之滨,峨峨高坟,有晋陶君,哲太夫人。前瞻千年,卜孟为邻,后千万年,卜谁为邻?西江悠悠,东湖滔滔,彭蠡有竭,斯坟更高。 (3)陶氏宗谱及地方志上的记载。 《陶氏宗谱》称此为“秆林”。陶氏家谱称为秆林的唯“都昌秆林”。寻阳陶氏历代编修的谱牒都从从不同角度记载了陶侃故里在都昌秆林。宋光宗赵惇(dūn)绍熙五年陶母张氏祖婆墓碑证实都昌秆林就在十里陶家冲这一带。碑文记载,此祖婆生有六子,幼子琳“居秆林老居”,其余或外迁。此祖婆应该是陶渊明三十七世孙陶严华的老婆。 都昌《陶氏宗谱》记载,明正统年间,西源乡、周溪镇陶氏祖先陶秉念从江西新建来,“游都邑,见侃公旧址,心中眷恋秉念,兴怀故里,爰同兄秉思,由新建昌邑而迁居焉。”并赋诗曰:我祖东晋居鄱阳,宋分此地立都昌;十里陶冲今不改,钓矶圣址万古详。 朱熹曾向朝廷上书《乞加封陶桓公状》,状中说:“谨按图经,公始家鄱阳,后徙浔阳,见有遗迹在本军都昌县界,又有庙貌在本军城内及都昌县。”明正德版《南康府志》:“晋,陶侃,字士行,都昌人,徙家浔阳。”《九江人物志》:“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郡鄡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 《都昌县志》记载:“晋时都昌名鄡阳,公元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4)陶渊明隐居前应该在都昌秆林老居居住。 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在江州南彭泽县(今湖口境内,与都昌苏山为邻)有一座虎溪山,为道家四十七福地,是五柳先生隐处。虎溪山没有真人治之,只说是陶渊明的隐身处。陶渊明的出生地也应该是有彭蠡之左。洞天福地出现东晋,定型于唐代,是一组人迹罕至、景色秀丽的山脉或岛屿,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道教徒修炼和通达神仙、省察内心的风水宝地。具体分为《十洲记》所载的十洲三岛和《天地宫府图》所载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地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的处所。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由上仙统治。七十二福地,也在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天地宫府图》记述:元辰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徒生治之。 陶渊明的身上有太多的谜。父亲是个谜,出生年代是个谜,年龄是个谜,出生地是个谜,隐居地是个谜,谥号是个谜,葬于何处也是个谜,他心中的桃花源更是一个谜。现在的陶渊明的诸多信息都是后人从其诗文中推理出来的。众多的谜源于战乱。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东晋、楚、刘宋),十个皇帝(晋哀帝、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桓玄篡位、恭帝、宋武帝、少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为了弄清陶渊明的身世,我走了很多地方,也查找了各种说法的源头,我也说一个推理结论:丹生侃,侃生茂,茂生敏(各地陶氏宗谱此种说法居多),敏生渊明,渊明生子五曰俨、俟、份、佚、佟。祖父是个太守,父亲是大守还是布衣难以定论,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家是显赫的陶氏家族里衰落得最早的一枝。陶侃死后,东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原战火纷飞,江东相对稳定。陶氏子孙大多数在秆林和浔阳境内。秆林陶氏第一次迁徙始自世袭长沙公的陶延寿,其他做了官的陶氏子孙陆续举家迁于任所。《会宗谱》记载,留在秆林的剩下陶渊明一枝。由此也可见,陶渊明的父亲布衣的可能性较大。陶渊明诗中出现的主要隐居范围在星子的栗里、上京。这些地方都是陶渊明归隐后住的地方,如果以此推理陶渊明就是栗里或上京人显然有悖常理,住在自己家里,能叫归隐么?陶家冲的出现,才使得一切合理化了。陶家冲与星子的上京仅一水(鄱阳湖最狭处)之隔,栗里在星子县城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以选择,出身不能选择。陶渊明可以选择归隐,但不能选择不在陶家冲出生,因为陶渊明的父母家道败落后别无选择,只能寄身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和陶侃遗留在老家陶家冲的百年老宅。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大致是,生于陶家冲,父亲对他没有什么影响,既没能养家,也没有育子。父亲死后,陶渊明与母弟靠几亩薄田相依为命,偶尔得到外祖父孟嘉的照顾,孟嘉在外为官,也是个清流,更多照顾也难,他看到小外孙又像自己当年那样成为孤儿,非常痛惜。陶渊明到了发蒙的年龄,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五十一岁的孟嘉去世了,几部经书是留给陶渊明的唯一遗物。陶渊明每到农闲的时候,就拿起来攻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从小就不爱扎堆,老是一个人闷闷地看书,性格自卑、内向。“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谁说陶渊明不通音律?其实他弹得一手好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响,是一个有儒家经学功底的“农民”,他在诗文中也非常推崇儒家。陶渊明博采众家之长,但主要继承的是儒家思想。青年时代,在外游学求仕三年,发现自己在讲究地位出身的士族眼里一钱不值,只好又回到老家。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五次入仕:初仕,任江州祭酒,《宋书》本传说他“ 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再仕,任江州刺史桓玄幕僚,这次出仕时间最长,达三年,因生母去世才回乡居丧。三仕,任刘裕镇军参军,不到半年。四仕,任江州刺史刘敬宣建威参军,八个月,因刘敬宣辞职而退仕。五仕,任彭泽令,八十余日,作《归去来兮辞》,结束了自己的仕途。陶渊明初仕本不只是为了挣得一份俸禄,而是想大展宏图,陶渊明性格刚直、坦率、脆弱、不合群、不适世,作为品行没有错,作为处世为官的态度就大错特错。为官就要小心翼翼,察颜观色,左右逢源,奴颜卑膝。陶渊明就不是一块当官的料,不归隐都不行。士族的“社会”不需要文人的宏图,只要潜规则。严格来说,陶渊明四十一岁以前不能算归隐,只能算闲居,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遇。陶渊明前期为官是想像曾祖陶侃一样一展才华,后期却是为生活所迫。 陶渊明居住的十里陶家冲本来就是一个世外桃源。陶渊明到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之南山,正是庐山之南五老峰,只有在他老家才能找到“悠然”的感觉,栗里和上京都在庐山脚下,抬头不能见山,需仰首才能见山。此时,陶渊明还居住在老家陶家冲。后来发生了二件大事,几乎让他走投无路。一件是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他家《遇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此时他还没有想到搬家,他一家住在门前湖边的船上,果蔬和稻谷还在田地等他去浇灌,等他去收割,“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另一件是《都昌县志》记载:义熙六年,晋太尉刘裕的参军檀道济从征卢循,激战于左蠡,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他不得不化名“潜”,隐居星子县城西的栗里,又称南村,这一年刘裕代晋为宋。改名潜,才是他隐居的开始。后又移居五老峰脚下的上京。《陶氏宗谱》记载,陶渊明隐居在庐山脚下,仍不忘老家,遣子俟返居秆林,俟(sì似)成为复迁秆林之祖。陶渊明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散居在南昌、星子、德安等地,成为当地陶氏祖宗。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离开人世,葬于面阳山。 陶渊明写的田园诗大都是以老家的山水田园为原型,晚年的登峰之作《桃花源记》实际上是一篇怀旧之作,颠沛流离的他,尝够了人世艰难苦涩,更加怀念儿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有桃花源里亦仙亦幻的梦想。文人的巅峰之作一般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怀胎”而成,陶家冲在陶渊明心里“怀胎”了一辈子,也太长了些。长是长了些,却能流传千古。 (5)史料辨析。 《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鄱阳在都昌之东,寻阳在都昌之西,都昌不东不西,如何成了陶侃的家乡? 陶侃自己写的《归国辞位表》就能找到答案。陶侃称:“臣,父母旧葬,今在浔阳。”一旧一今,正说明了这种隶属关系的改变。父母的葬身之处没有变,是隶属关系叫法上变了。 《都昌县志》记载:“晋时都昌名鄡阳,公元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看完这些地方史籍,便不难理解房玄龄当初为何有本为鄱阳、徙家浔阳之说。房玄龄到了唐代才为陶侃立传,这时中国历史上已历经三百年战乱,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已丧失殆尽,房玄龄也未必能考究得如此确切。 元康元年(291年),割扬州之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晋安郡和荆州之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304年),又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置寻阳郡,隶属江州,共十一郡,八十八县。鄡阳县划归浔阳郡。这一年,陶侃平张昌之乱,封东乡候,江夏太守,食邑一千户。《晋书》陶侃传里的“侃事母至孝,倾囊中所有,命长子洪返里,建豪华府第于村南颐养天年”。 二、陶侃的人生轨迹 陶侃六岁丧父,当时陶丹(213-264)任柴桑边城扬武将军。先一年,蜀亡。陶丹死时51岁,应该是死于任上。浔阳谱上说封为柴桑候,误传,陶侃后封过柴桑候。汉末,中原大乱,丹父陶同带着妻儿老小避祸江东。在战乱中求生存,只有自己也加入战争。陶丹出仕东吴,到了三十八岁,他才拼杀到一个牙门将。后孙琳废幼主孙亮,改立孙休,专权乱政,天怒人怨。陶丹,跟随老将丁奉诛杀孙琳,被加封为扬武将军,驻守边城柴桑。丹死,为了躲避战争,陶侃随陶母迁往彭蠡之左。寻亲不遇,客居都村西之矶山,龚氏收留,寄人篱下,靠陶母纺纱织布,抚养成人。陶侃小时候玩皮,陶母以织梭教子。陶侃少时做鱼梁吏,送给母亲一坛糟鱼,陶母封坛退鮓,责子以廉。一次偶然机会,陶侃访到逃难的族人隐居在元辰山以西十里陶家冲,便与母亲迁居十里陶家冲。太康元年冬天,彭蠡湖极冷。鄱阳孝廉范逵出外访友来,误入十里陶家冲。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接待前来投宿的孝廉范逵。范逵感叹:“非此母不生此子。”从此心系陶侃。范逵一荐陶侃于庐江太守张夔,任枞阳县令。娶妻龚氏。五年,政绩斐然。太康六年(285)遇寻阳人周访,时任庐江郡功曹,被荐为庐江郡主薄(办公室主任)。并与周访结为儿女亲家(周访女与侃二子瞻)。陶侃为人正直,怒斥扬州从事。陶侃为人忠诚,太守张夔妻病,陶侃冒着风雪到鄱阳请良医治病,感动了张夔,被举为孝廉。范逵再荐陶侃于十郡中正杨晫。公元292年(八王之乱开始的第二年),陶侃到洛阳游历。当时贾南风皇后专权,委朝政于中书监张华。杨晫荐陶侃于张华,未被重用。杨晫又荐陶侃于伏波将军孙秀,用为舍人。公元302年,在洛阳游历十年的陶侃,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里,求官无望,这时中原已经大乱,毅然南归,任武冈县令。然而又与邵陵太守吕岳有矛盾,辞职回到故里。 公元303年,陶侃已45岁。人生又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点。义阳张昌作乱。荆、江、徐、扬、豫五州辖境大多被张昌攻占。杨晫星夜荐陶侃于荆州刺史刘弘。陶侃大展军事才华,诓取荆州,又十日攻占三城,襄阳、樊城、宛城,筑起了洛阳与江南中间一道防线,后又大战竟陵,智破张昌巢穴安陆,诛杀匪首张昌,数月便平定了张昌之乱。刘弘表荐陶侃为东乡侯,江夏太守,食邑一千户。这一年,陶侃倾囊中所有,命长子洪返故里,建豪华府第于村南,供陶母颐养天年。 公元305年,庐江陈敏作乱,尽占江东之地,自任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又伪称皇帝诏令,自长江入汉沔,奉迎皇帝銮驾。命陈恢任荆州刺史,率钱端,兵进武昌。陶侃遣长子陶洪和侄儿陶臻(兄陶操长子)到刘弘军中做人质,带领父亲丹旧部朱伺火烧陈恢,剿灭钱端。这一年,刘弘死。刘弘死死前欲荐陶侃为荆州刺史,陶侃不愿乘人之危,拒之。并巧计解了刘弘儿子刘璠之困。 公元307年,陶母去世。陶侃葬母于矶山牛眠地。 司马睿衣冠南渡,东晋如日东升。这时,陶侃加龙骧将军,任武昌太守。北方到处是战乱饥荒。富人也好,穷人也罢,能够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其实活下来也不是幸福,活着比死难受。活着但还能走动的,纷纷扶老携幼,南下避乱。王导劝司马睿,趁此广纳贤才,共创帝业。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录用了一百多人作为掾(yuàn怨)属,号称百六掾。前颍川太守刁协、前东海太守王承、前太傅掾庾亮都在百六掾之列。陶洪、陶瞻、陶臻、陶舆也都署为掾属。 司马睿为收买人心,加封陶侃为奋威将军,赐予赤幢(chuáng床)、曲盖、轺(yáo摇)车、鼓吹。 这期间,长子陶洪病故,前妻龚氏病故,陶侃娶韩氏。 西阳王司马羕(yàng)放纵部下在长江上为盗,陶侃智擒家贼兵谏西阳王。 永嘉五年(311年),巴蜀数万家流民逃到荆湘,屡屡遭到当地大户欺凌。流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像一群怨鬼在荆湘大地上游逛。梁、益数万户流民造反,流民推举杜弢(tāo滔)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杜弢攻破湘州,一月之间,破零陵、桂阳、巴陵,东掠武昌。司马睿眼看荆湘二州都归了杜弢,心里发急,用王敦为征讨都督,亲点龙骧将军、武昌太守陶侃为征讨副都督,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由陶侃节制。王敦让陶侃去进讨,自已在豫章逍遥自在。陶侃密令周访带本部兵马袭击零陵,历阳内史甘卓袭击桂阳,广武将军赵诱袭击建平。陶侃自领大军,以明威将军朱伺为前锋,参军陶臻为右翼,武威将军陶舆为左翼,大破浔水城。后又料敌在先,一举击溃偷袭武昌的杜弢。杜弢仰天长叹:“荆湘有陶士行,我等死无葬身之地!” 王敦表奏陶侃为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这时,陶侃部将王贡假借陶侃将令,以杜曾为前锋大督护,进军杀了王冲,收降他的部下。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贡害怕假传将令的事败,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突然向陶侃发起攻击。陶侃被打得大败。叛军钩住陶侃的乘船。幸亏他跳上一只小船,又有朱伺奋力苦战,陶侃才得以脱险。这应该是有记载的陶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这次兵败之后,陶侃被免职。但王敦还是离不开陶侃,荆湘离不开陶侃,让陶侃白布领职。陶侃再次率周访等入湘,击败杜弢。众将为陶侃辩白,力荐陶侃于王敦,王敦又上奏请恢复了陶侃的官职。陶侃派部将郑攀和伏波将军陶延夜袭巴陵,出奇兵大败王贡,杜弢退守湘城。陶侃率军攻克长沙,杜弢之乱平定。在这次平乱中,陶侃族侄陶延和侄子陶舆。陶延是陶侃的族侄,东吴时交州刺史陶基的族孙,陶璜族侄。陶侃闻陶舆死讯,数次恸绝,口中反复念:“丧我家宝,丧我家宝!” 陶舆单枪破湘城,勇冠朝野,诏赠长沙太守。毛宝、高宝、梁堪感念陶舆之勇,陶侃之义,都降了陶侃。陶侃用为部将。 王敦忌妒陶侃的功劳,又不想荆州落入他人之手,扣押住陶侃,逼陶侃任广州刺史,让自己的堂弟王廙(yì一)任荆州刺史。为此,引起了荆州不小的内乱。王敦几乎要杀掉陶侃。王敦的参军梅陶等人劝王敦:“周访和陶侃是姻亲,如同一左一右两支手,哪有砍他左手而右手不来帮忙的。”王敦才不敢杀陶侃。陶侃为了大局,就任广州刺史,还留次子陶瞻在王敦军中做人质。 陶侃入广州,一举平定杜弢余部杜弘在广州、交州的叛乱,因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太兴元年(318年),陶侃进号平南将军。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陶侃在广州垦荒屯田,鼓励农耕,设市贸易,兴教办学。广州人心安定。广州百姓称陶侃为运甓(pì辟,砖)翁,借此励志。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三月,朝廷下诏陶侃以本职领江州刺史,又转任都督、湘州刺史。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后,恢复了陶侃的本职,又加散骑常侍。当时交州刺史王谅被叛贼梁硕杀害,陶侃派部将高宝进击,将梁硕击败。朝廷于是下诏命陶侃领交州刺史,封其三子陶夏为都亭侯,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宁三年(325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为避免重蹈覆辙,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鉴等制约王导的权力;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同年五月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荆楚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额手相庆。荆州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至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之乱爆发,建康被叛军占领,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此时,平南将军温峤邀请陶侃出兵一同勤王。陶侃因一直受权臣庾亮(其妹妹庾文君为成帝之母)猜忌,不得不有所顾忌,回绝了温峤。温峤一再请求,并推举他为盟主。陶侃这才主盟,戎服登舟,昼夜兼程,连陶瞻的丧礼都未参加。五月,与温峤、庾亮等人会师石头城下,智诱苏峻,擒而杀之,平定了苏峻之乱。保住了东晋近百年稳定局面。 咸和四年(329年),陶侃回师江陵,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保)鼓吹,封爵长沙郡公。后又移镇巴陵。陶侃想与当时割据辽东的慕容廆(guī归)结盟,建议朝廷封慕容廆为燕王,伺机北伐,因丞相王导阻挠,北伐成为泡影。咸和四年十二月(330年),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江州刺史刘胤(yìn),丞相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便任命他为江州刺史。陶侃闻讯大怒:“郭默杀刺史就用为刺史,如果杀宰相是不是就要用为宰相呢?” 派使者上表陈述郭默的罪状,随即要率兵征讨郭默,将郭默斩首传至建康。朝廷下诏陶侃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部下增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十二人。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派毌(wān)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儿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阻止了后赵南下,又为东晋经略北方保留了一块重要阵地。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陶侃上表坚决辞让了。陶侃到晚年,深感物极必反的道理,多次想告老还乡,但被佐吏苦苦挽留。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派左长史殷羡快马将逊位表和朝廷赐予的符节、太尉印信以及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的兵符送往建康,又让王愆期清点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登记在册,封印在仓库。陶侃拖着病躯亲自给仓库加锁,将后事托付给王愆期,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返回长沙封国。次日,陶侃殁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葬于长沙壶山。成帝诏令追赠陶侃为大司马,授蜜蜡之印,以太牢之礼祭祀,策命谥(shì是)号为“桓”。 三、陶侃主要评价和历史影响 陶侃去世后,东晋朝野震动,将吏士女如丧考妣。陶侃灵柩回长沙,从樊溪到壶山,庶民白衣白帽,沿江跪拜,白皑皑一片,哭声震天动地,见者无不落泪。陶侃在军中四十一年,雄武善断,戡乱抚民,保得荆江一方平安。庶子心里,陶侃不是父母,是神,只有神才能这样护佑他们。神死了还是神,或者说神根本没有死,是脱下了躯壳。神没有躯壳,幻化在荆湘大地上,更能无所不在。庶子流泪不是为陶侃伤心,而是为自己有躯壳伤心。庶子的眼泪从心里流出来,想止都止不住,霎时把湘江水染得又苦又涩。迄今陶桓公祠仍遍布江南,鄱阳湖之左尤甚,就是这个道理。 陶侃被后人誉为东晋第一纯臣。时任尚书梅陶闻听陶公死讯,悲叹终日。一日,与亲戚曹识写信,谈起陶侃,不假思索写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杨晫说:《易》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 成帝司马衍评价陶侃: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籓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 宋朱熹说,董卓之乱,未必大于苏峻,魏武之功,未必过于桓公。 苏东坡说,桓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 史籍中唯一有争议的是陶侃有折翼之梦。写两晋演义的蔡东藩最后也不得不说,陶侃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yú俞)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而止,是说未足尽信。侃生平并无逆迹,第当苏峻之乱,不遽入援,必待温峤之敦促而始发,时人乃疑其有贰耳。然袁氏了凡,犹谓其诬,是则侃固东晋之名臣欤。 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至于时属云屯,富逾天府,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无求备’,斯言之信,于是有征。”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根源在于一是陶侃出身低微,当时士族称陶侃为奚人,奚狗。二是权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庾亮就是一个小人,庾亮养虎遗患,坐让苏峻做大谋反,却让温峤防着陶侃: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陶侃若反,东晋必亡。天下可能就姓与陶,而不是王马共天下。 陶侃有先见之明,忍辱负重,为了示范后人,让儿子交出兵权,可惜死得太快。庾亮急不可待。朝廷授庾亮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江、豫、益、梁、雍六州军事,兼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守武昌。世人都说庾亮是名士,唯独僧人竺法深说庾亮胸中柴棘有三斗。庾亮是小人报仇在眼前。一上任,便用离间计,让陶侃的世子陶夏与六子陶斌兵戎相见。庾亮故意让陶斌先到长沙。又挑唆陶夏,陶斌要夺世子之位。陶夏性格暴躁,到长沙便与陶斌争斗起来。陶夏误杀陶斌,陶夏也身负重伤,后悔莫及,含恨而亡。五子陶旗辞去兵权,改任散骑常侍,得以保全。七子陶称自恃手握重兵,也想为兄报仇。咸康四年,庾亮想起兵废黜王导。陶称以为时机到了,将庾亮的密谋告诉王导,想借王导之手灭庾亮。可惜王导到了晚年,外表糊涂,心里不糊涂,只求自保。加上儿女亲家郗鉴从中调停,废导风波就过去了。王导没事,陶称更成了庾亮的眼中钉、肉中刺。庾亮召陶称到夏口,以陶称父亡不居丧收捕陶称,枭首弃市。可惜陶侃虽有先见之明,却因闻李雄死讯,乐极生悲,没能力为子孙避祸。陶侃一生算无余策,无奈走得匆忙,留下终生遗憾。(徐观潮) 袁奇说事∣天天原创新闻 约稿微信:151806370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