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三喜养生课堂第六讲:来自于民间的防病治病疗法

 水木年华138 2017-03-03

足底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疗法同属民间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它来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在同疾病的搏斗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

早在古代,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足疗知识的积累。远在4000年前的唐尧时代,就提倡用赤足舞蹈的方法治疗疾病。《吕氏春秋·古乐》上记载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路史》前记第九卷也有一段相似的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流,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由此说明,远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开始运用“足舞”来治疗疾病了,这便是足疗之起源。此虽无足疗之名,确有足疗之实。

在战国时期,足疗已颇流行,并有很好的疗效。东汉名医华佗十分重视足部,他研创的“五禽戏”的主要功效在于“除疾兼利蹄足”和“逐客邪于关节”。华佗秘籍《足心道》中即以之定名。可惜,年代久远,早已失传。同期成书的最早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中医经络学说。书中介绍了大量的足疗穴位(经穴),为足疗奠定了科学理论依据。后世又在此基础上陆续发现了足部有很多经外奇穴,并逐一被应用于足疗临床实践,收效甚著。

王三喜养生课堂第六讲:来自于民间的防病治病疗法——足底疗法

其后,中医古籍之中一直不乏有关足疗的记载。概之有三方面内容,即:

①足部按摩治病。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按摩足心的方法,隋唐《摩河止观》中亦有关于摩足治病的记载。《保龄要旨·祛病八法》中则强调足部按摩的重要性,并记述了足部按摩的具体方法:“平坐,以手握足趾,以一手擦足心赤肉,不计数目,以热为度……此名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气”。

②足疗养生法。如《摩河止观》中记载有“意守足”的养生法:“常止心于足埏,能治一切病”。唐宋以后的《圣济总录·神仙导列》中有“以手扳脚梢,闭气取太冲之气”的方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擦涌泉穴时提出:“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③泡脚法。如《琐碎录·杂说》指出:“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书中提倡濯足养生法,认为春季濯足可升阳固脱,夏日濯足暑湿可祛,秋天濯足可使肺润肠濡,冬季濯足令丹田温灼。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出现了许多有关足疗的专著,例如《观趾法》、《足心道》等,但因年代久远,目前这些书籍均已失传。

由此说明,在我国古代,足疗作为一种集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于一体的有效方法,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