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所造成的人口、生产力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人口相对集中,并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所谓“英国病”,是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自乡村向城市的过度汇集,产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城市犯罪的增加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直至给“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国家”都带来深远影响。 英国是最早步入城市化的国家。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80%,50年代居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为38.4%。50年后,超过90%的英国人生活在占国土面积10%的大城市中。急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生活环境急剧恶化,人口向狭小城市圈集中,导致了良莠混杂的城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的浸透。 在未来都市圈域经济的互动中,中心城市应有所取舍,逐步退出与中小城市争资源、争资金、争市场的竞争性产业领域,采取进退结合、先后有序的策略。近20年,美国成功实行了城市功能转变,城市产业退二进三,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换和升级,生产职能减弱,流通信息功能增强,城市由工业中心转变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中心。 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互动,是创新城市化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地位很重要,大城市郊区的农林业既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地,又是维系都市生态环境有序循环的“绿肺”。在日本,绿色农业是首都圈经济的一大热点。第一产业虽比重不大,却注重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首都圈第一产业产值大大超过近畿圈和中部圈之和。在中国城市化互动中,人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和投融资,以及知识、技术的东西部互动,是实现未来5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可靠保证。 在我国城市化互动中,人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和投融资,以及知识、技术的东西部互动,是实现未来5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可靠保证。 从全国看,地域间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互动将为城市化带来两大社会效益:其一,缩小工资差别,实现生产力各部门间的均等化,从而拉动城市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其二,由于部门间边际生产力的平均化,可以实现城市与区域经济总体产出水平的极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