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窦泽南 太长不看版 1. 双重人格不同于心理冲突,后者是我们面临决策时的正常反应,是由于我们不同层面的动机引起的。 2. 双重人格在精神病学诊断中属于癔症分离性障碍,全称叫解离型人格障碍(DID)。 3. 关于双重人格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对号入座。 ※ 对不上号的读者请小心:你患的不是双重人格症,你患的是疑心病。 - 继续阅读 - 经常有人跟我说,小飞啊,你是学心理的,你看看我是不是有人格分裂啊。我说那你给我描述一下症状吧。 他就告诉我,你看我吧,总觉得我脑子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外向的,一个是内向的,一个喜欢热闹,一个向往平静,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思前想后,觉得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两个小人好像一直在掐架,谁也打不过谁,我觉得很痛苦。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有同样的疑问的话,那大可放心了,这可不是什么双重人格,这只是最普通不过的心理冲突罢了。 心理动力学家勒温将我们的心理冲突分为了几种主要的类型,这些冲突是由于我们不同层面的动机引起的:
这些心理冲突是我们面临决策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不是双重人格。 人格是我们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是具有整合性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童年期遭受虐待、强奸等)我们的人格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这时出现了多套独立的不受主人格干扰的人格,轮流控制我们的身体进行思维和决策,就好像是我们的身体里住进了好几个人。 这就是双(多)重人格。它在精神病学诊断中属于癔症分离性障碍,全称叫解离型人格障碍(DID)。 通常每一个人格都是意识不到彼此的存在的。 在人格转换的时候,会出现意识的不清晰,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明显与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自身的内心冲突是不一样的。 双重人格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其实真实的案例却是少之又少,到目前为止,从首次发现这样的病例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多重人格案例还不超过1000例。 所以说,如果真的发现一例双重人格的话,全世界的心理医生都恨不得冲上来一睹真容了。 因为这样的原因,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没有见过真实的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的案例,因此对于这种病例的了解也往往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例如《24个比利》,《三面夏娃》等作品目前被认为是准确度较高的还原了多重人格的案例。电影《搏击俱乐部》,两个人格之间如此不同。泰勒充满野性,杰克则胆怯懦弱。 在这些作品中,也总结出了和人格分裂相关的一些规律:
最后还是请大家放一百个心,如果你只是经常性的优柔寡断或者觉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行为表现反差较大,肯定不会是人格分裂。只是自身人格具有某些相关的特质而已。 如果没有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那就请放宽身心,愉悦地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吧。 - 打卡完毕 - 补卡学习 如果有人跟你抱怨“我是不是有双重人格啊”,请甩这篇文章给他——醒醒吧你,双重人格哪里是你想的就得的。 by 翻身做咸鱼的小编 这次我们想做个试验, 如果你对“了解自己”感兴趣, 那就扫扫下面的二维码,进群和我们聊聊吧。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来呢…… ▼ ↑ 洗白白 等你来 ↑ |
|
来自: 昵称4047132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