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轮扁斫轮,父亲的智慧能否传给儿子

 伟天英 2017-03-03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匾在堂下斫轮,放下工具,来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什么呀?”

齐桓公说:“书里说的是圣人之言。”轮匾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匾说:“那么,你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说:“我读书,你一个工匠怎么敢议论。说得有道理还可以,说得没道理就要治你的死罪。”

轮扁斫轮,父亲的智慧能否传给儿子

轮匾说:“以我所做的事来看待这件事,斫轮,太慢了或太快了都不坚固,只有不快不慢,得之于心,而应于手,这当中有一种不能说出的感觉。我不能把它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受教于我,所以我70岁了还在斫轮。古时候的人已经死了,它们传不下来的东西也死了。那么,你所读的东西,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古人说的话,或写成的书,能不能表达或传递道?

在上面的寓言里,齐桓公试图通过阅读古圣人之言来把握大道。庄子借轮匾的话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假如有人把握了某件事情的道,并且留下了语言、文字。我们能否通过语言来领悟他人所体会的“道”?这个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概念能否把握“道”,我们能否通过概念来传递对道的认识?这是哲学上的大问题。

轮扁斫轮,父亲的智慧能否传给儿子

庄子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用概念来把握道。在庄子看来,象轮匾斫轮之类技巧和心得都不能传给儿子,更不用说“道”了。所以,齐桓公不能通过读圣人之书来学到治国或养生之道。如果以言为名言、为概念的话,意为对事物的整体或根本规律的认识的话,庄子观点是“言不尽意”。

正因为如此,李白的儿子不是大诗人,鲁班的儿子也不是能工巧匠,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打了败仗。在庄子看来,人类没有办法用概念来把握世界,更没有办法用语言把智慧传达给他人。

那么,我们要问庄子:如果真的如你所说,名言、概念无法把握世界,那么,岂非哲学不可能有了吗?为什么你还要写那么多哲学著作呢?对此,庄子也有回答:“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一书所用的语言,无论是是变动不居的“卮言”,借重古人、老人的“重言”,或寄托于故事的“寓言”,都不是普通的语言,而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不论怎么说,即使是“荒唐之言”,也是言,庄子实际上也在传达某种思想。

轮扁斫轮,父亲的智慧能否传给儿子

庄子的观点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深化,王弼、嵇康等人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大体上还是顺着庄子的思路。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东晋时的欧阳建提出“言尽意说”,他指出了名、言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一,事物作为对象而存在,如果不用名称、概念加以辨别,人们对它的认识就不清晰;其二,人们心中有了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如果不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不能和别人交流思想。这就是说,“意”要靠言来阐发和交流。如果没有语言作为物质的外壳,人们对事物的概念就不会清晰,也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告诉给别人。

思维对存在的把握,语言是中间环节。哲学家认识世界同样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现代哲学越来越重视对语言的功能、语言的日常用法的分析,以此来澄清一些哲学问题的含义。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言意关系问题,并作出了很有深度的思考。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提供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