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问之道,境界越高,态度越卑

 昵称33542116 2017-03-04


管理视角看国学(108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穆译: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谥号,类似于现在给名人或曾经的领导人一个什么什么家的称呼,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等,这个给什么家的名号不能随便定的,就像子贡质疑孔文子何以谥为文一样,有的领导人如果谥为军事家就可能遭到质疑。谥号有点像是是给一个人的盖棺定论,要大致反映他一生的主要行为成就。各个领域的名人也是如此,比如有的演员可称为艺术家,甚至还加上德艺双馨,有的给艺术家的名号,就会有人质疑,他怎么能称为艺术家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个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学问态度,钱穆在这里训为勤敏,一般来说,当做聪明更好理解一些。头脑聪明的人,什么事儿自己脑瓜一转,就能大致了解个七八不离十,往往就容易自满而不好学,所以做到“敏而好学”不容易。


而对于向自己崇拜、尊敬、仰视的人请教,一般人也没什么心理障碍,但向比自己地位低、名气小、身份卑微的人请教,则很多人就会不情愿,感觉可耻,做不来。所以孔文子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某种程度上看,已经超越了大部分文人。孔子赞大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以在孔子看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说是大知的表现,是圣人之一端。

 

从孔子自述的为学的次序(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来说,志于学往往需要向上看,这时候要认名师,交贤友,勿友不如己者”。而达到而立之后,大关节上已经能够立得住,基本的善恶是非能够有效区分之后,就需要广泛学习和实践,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是自己学习进步的场所,所以不但会不耻下问,而且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不耻下问也可以代表一个人学问的境界与层次至少已经过了而立的阶段,进而能够广揽博取,不拘一格。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孔文子谥为文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