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海讲堂】讲义节选(一):实例分析,教你写成联

 三友墨斋 2017-03-04

平山堂   朱公纯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简注]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城北的蜀冈上,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址坐北朝南,登堂眺望,可见金山、焦山和北固诸山。在直观中,似乎堂与山平,故名“平山堂”。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又称六朝。二分明月:化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天下明月三分,扬州占了二分,比喻当日扬州的繁华。上联旨在写堂之高踞,凭栏远眺,眼界空旷,胸襟开阔;下联旨在写扬州的繁华气象。联语写景抒情,意境壮丽,贴切自然。见《古今名人联话》

尘封记忆简析:

同学们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的感觉。下面就用这副对联,演示一下,写名胜联的具体步骤。

如果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题目,那么第一步,自然是要首先了解一下平山堂,是一处什么所在: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这是百度提供的资料。大约可以知道平山堂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

另外,关于平山堂,还有许多名人的诗词。比较有名的有: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还有很多的诗词,但是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是这两首。

关于平山堂所在的扬州,则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还有诸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类。

那么现在,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当然可以有很多下笔的角度了。

从立意上讲,可以以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也可以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还可以兼写风景人文,忆古怀今,用来与自身感悟,思想情绪结合起来,抒发一下个人襟怀,写一副比较性情一些的作品。

我们来分析一下三种写法:

一:写人文为主,风景为辅:这就需要很多纵向的思维,要多在前人的诗文作品,逸闻雅事上面下功夫。

二:写风景为主,人文为辅:这是最常见的作法,很轻松,对人文典故这些,要求不多,也最容易切题。

三:性情联:这是最难的一种写法。对文采才思,胸襟境界要求都很高。而且需要适度的铺排才可以转结到自身感悟,文字会比较多,而且往往写不好,就会偏离主题,失去了悬挂的功用。是最难掌握的。

我们看到,作者选取了以景为主的写法。

作者先是从平山堂的名字入手,平山堂,当然要有山,要看山。于是作者把上联定位在看山。而且,作者在选取用看山来作为上联角度的同时,他也为这“青山”选取了与之对应的风景“明月”。

平山堂所在的扬州,毕竟是以明月闻名的。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了上下联的主体了。

那么如何来演绎这青山与明月呢?

总不能用青山对明月,就是一副对联了吧。

我们看他的上联: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这明显是受到了“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一句欧阳修词句的影响,于是化用了这一句,来作为上联的内容。这就是化用的功夫。用凭栏,把青山收入眼中,纳入联中。

从欧阳修诗句中可以得到的内容是“凭栏看青山”,那么下联,很轻松就可以得到:“把酒对明月”。现在我们看对联从 青山;明月。已经变成了

凭栏看青山;

把酒对明月。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观赏青山明月的时间是不同的,于是就需要一个时间来界定一下。早上看青山、晚上看明月,于是就得到了下面的字句;

早起凭栏看青山

晚来把酒对明月

但是,这种内容很枯涩,只是大致确立了方向而已,还需要进一步的润饰。

明月,什么样的明月呢?“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分明月,才是扬州的明月。青山,什么样的青山,“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用六朝山,更能烘托出历史气息以及文化氛围,而且稳切不移。当然,为了平仄,六朝六代是可以随意切换的。

于是又得到了下面的文字

早起凭栏,看六代青山

晚来把酒,对二分明月

这个时候,对联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它还不是一个成品。内容是可以了,但它还不是对联的语言,语言还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韵味。而且平仄也不对。

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才是最能体现文人水平和境界的部分。

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明月在哪里?明月当头。青山在哪里?青山到眼前。“正”字,则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间,记得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其时清风入座,明月当楼。纷纭唱和,交错觥筹。因思金谷诗成,不负良辰之燕饮;兰亭笔就,足骋大块之鸿游。”

文人墨客,把酒月下,总是会演绎出不尽的风流。

来回顾一下:

面对题目,收集整理资料。

根据风景名胜的特点,确立大体创作方向。

化用前人文字意境,确立写作的角度。

一步步扩充内容,使得血肉丰满。

最后润饰打磨,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鲜活灵动,文采飞扬。

当然,这副对联的作者,未必就是这样一个创作过程,笔力思力因人而异。但是这样一个过程,也的确是一个可以写出中规中矩的成联的过程。尤其是入门级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这种创作方式。相信会有所启迪和收获的。

声明:该资料节选自四海楹联讲堂讲义,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