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培训班背包 2017-03-06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一种常见的中医保健疗法,拔出水疱或者瘀血,这并不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而是皮肤在负压时间过长条件下的皮肤受损!在夏秋季节,洗澡时又极易造成感染。若是再伴有糖尿病,那很形成的溃疡就很难愈合了!现在很多人也会选择拔罐来保健养生,但是在拔罐后皮肤会出现很多不良状况,这是为什么呢?拔罐后起水泡、瘀血该怎么办?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大多数人拨火罐后,罐口盖区会出现深红、或者紫黑色的、青斑、碰之微痛者多为淤血热毒,出现水肿、小水泡、血泡、血块者都为是湿气又称“邪湿”。有些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通常都是这4种原因: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1、拔罐时间的把握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毛孔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会出现有的人刚拔没多久就会出现水泡,但有的人拔罐半个小时也没事的情况。拔敏感部位:水泡是通过皮层毛孔出来的,因此,较厚的皮肤少出现水泡的情况,而两肋、背部以及臀部。

2、拔罐温度的把握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3、体内湿气重在灌内

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4、拔罐位置的把握

因为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一般情况,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拔罐后的印记告诉你的身体是否健康 如果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点常伴有压痛。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罐印呈鲜红散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并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预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

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湿邪;罐印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罐体内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映;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气证。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当然,如取穴不准时也会拔无罐迹。也不能以一次为准,应该多拔几次确认是否有症症。

(注意这几项可以有效防止起水泡)

防止起水泡方法一: 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防止起水泡方法二: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防止起水泡方法三: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防止起水泡方法四: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防止起水泡方法五: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防止起水泡方法六: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防止起水泡方法七: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防止起水泡方法八: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切记,拔罐所要掌握的时间,一般以不超过十五分钟为宜,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另外,拔完火罐后不宜立即洗澡。

要是看了受不了朋友们,可以其他方法祛湿,薏米祛湿法就没有怎么“刺激”,那么也来解一下。

如果世上有一种药,又能当饭吃,还能当茶喝,不仅美容养人,还能解决大问题。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薏米有云南的曲靖薏米、福建的金沙薏米、贵州的兴仁薏米。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薏米的颗粒而小,药用价格也就越高。其中以福建金沙薏米颗粒最小,最广为使用。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薏米,也正是产自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的金沙薏米。

“吸筒”能逼出水泡、瘀血,是大病前兆?

在金沙村当地有句民谣这样唱道:'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关于最近很多人说红豆薏米粥应该用赤小豆的事情,小编也做了深入了解赤小豆的确也有祛湿的功效,但是赤小豆本身是不适合多吃的,最新的《本草新编》中指出:“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证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红豆薏米做法

食材:薏米仁、赤小豆、红枣、龙眼肉。

步骤:1、将薏米与红豆洗净提前泡发(约十二个小时)。

2、泡好的薏米和红豆放入锅中,大火煮开。

3、红枣和龙眼肉洗净备用。

4、等汤煮沸后,加入红枣和龙眼肉。

5、转中小火慢炖,至红豆微开花熟软即可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