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二:中医之医学心悟·上

 国家栋梁88 2017-03-06

各位全国的经方爱好者,经方的高手们,同仁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在这个时间段共同探讨我们心爱的中医。今天我与大家聊一聊中医之医学心悟。
我们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我们学医的时候都是从书上开始的,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可能看的最多的是书。我们不仅在看这样那样的书,或看了几本或者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上千本书,当我们书看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许多东西似乎搞清楚了,又是糊里糊涂的。当我们实地去考察它的时候,又觉得书中写的有些是这样的,有些是那样的,需要亲自去体验去体悟,这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当我们实践的时候,又有很多困惑,当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最恰当的?是从病下手,从证下手,还是从脉下手?望闻问切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是用中医思维呢,还是用西医思维呢?我们在临床上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这时候病人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毕业以后,没有专门的老师来指点我学习。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们的经典,我买了许多和中医有关的书。可以说每到一处,第一个动作便是去新华书店看一看。有些书去了七八回,一看这书的价格如此之高,舍不得买,后面一咬牙一跺脚还是买上回来了。我当时刚看的第一本医案是《蒲辅周研究》,这本书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看了以后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像蒲老这样的医生。他把诊停掉以后又去闭门读书,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我的许多知识,也来源于病人,病人会教我许多许多的吃药以后的反应,真实的感受,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有他把以前家里面的人,遇见的一些事情告诉我。我都是在细心地听,使我长了很多见识,使我知道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闻所未闻的治法,闻所未闻的疗效,闻所未闻的事情。
因此,我们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传承下这些经典的古圣贤们,第二个要感谢我们的这些病人,是他们用自己尊贵的身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又给我们许多的经验教训,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临床当中最难堪的事是什么呢,你很用心地看一个病人,但怎么也看不好,而病人对你又非常信任,会说“大夫别着急,你慢慢给我试试吧”,这个时候是最难过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体会。
我刚行医的时候,是在一个偏僻的县城,那里中医非常不兴盛。每天只有4、5个人来找中医看病,我去的时候,那个医院是门可罗雀啊!连一个小感冒,许多老先生都不敢去碰,为什么呢?现在医疗官司太多了,甚至干脆说中医不治疗急性病。

一个小儿的扁桃体发炎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的老大夫不是不会治,而是怕惹麻烦,说“中医不治这个病”,就把他推走了。而这家人找到我以后,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了5、6味药,很快烧退、身解、肿消。他们就拿着方子去找老大夫:“你不是说中医不治化脓性扁桃体炎吗?为什么这个小大夫开的药就管用呢?”当时老大夫把我的方子拿过去以后,看了一下,就说“开得很好,但现在医疗官司太多了,像你这样的开药,万一这小孩儿留下其他的问题,你怎么担待啊!”。曾几何时,我们医生和患者成了对立的角色,这个不是我们医生想看到的,也不是患者想要看到的,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我们今天在这儿不做探讨。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来说,我们学医行医的目的何在呢?不就是救死扶伤吗,不就是普济含灵吗,如果说没有如是之想,那么作为一个医生,你是什么样的医生!换言之,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医学?中医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会用许多许多的话来解释。我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思索,我觉得其实中医就是爱心中爆发出来的智慧。中医就是爱心中爆发出来的智慧,何以如此之说呢?如果一个医生没有爱心,没有想帮助别人之心,你不要当医生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呢!因为只有从爱心中,才能爆发出智慧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

中医是道术合一的法门,它源于道,而道是一元四质,是通过象、数、理、炁四个层面,四个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的。因此学医,如果不从这四个角度下手,很可能我们学得医学是不完整的,至少学中医是不完整的,不确切的,和古人的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群中的各位好友都有如此的感觉,当来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用所谓的古方把他治好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的神奇,就这么寥寥几味药,他的方子为什么这么创立的,古人没有跟我们讲,只是告诉我们碰到什么情况用什么方子治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这样的,里面没有讲过多的病理生理,而是讲出现了什么证,什么脉,什么方主之,宜什么方等等方面,你碰到这个情况就用这个方就行了。至于这个方为什么这么构成,对不起,这不是你所能掌握的。我们都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但是作为一个大夫来说,你能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吗?实际上是搞不清楚的。所谓我们说的把有些问题搞清楚了,只是在一个阶段对一个事物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深度。而不是彻底的,圆满的,没有任何疑问的,不需要商榷的一个定论。我们现在发现,以前认为的许多观念,到现在来说,很多观念已经被淘汰了。为什么呢?此一时彼一时也,它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在事物不断的发生发展中,我们在一个阶段是这样认识,在另一个阶段是那样认识,确实如此。就拿本人个人来说,我的思想观念就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其实水平的高低上下,也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当中提升自己。

古人说“为子条记,传于后贤”,他们怎么认为的呢?认为古人根据天地、阴阳四时、天文等等方面,来制定的法则、规矩,是根据自然之道而来的。他们把这些东西搞清楚以后,传授给我们后面有缘分的人,也就是被称为贤人来传播的。群中好友今天跟我聊的时候也说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站在制方者的角度,那么才能够真正地创立方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是我的观念。就拿《伤寒杂病论》来举例吧,《伤寒杂病论》有些人叫《伤寒卒病论》,就它现在在世间流传的,在我手上的就有十个版本。我们说有些书是伪书,有些书是不同的别传等等方面,我们不要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把这十个版本都拿出来,认真地去研究。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蓝本的《伤寒杂病论会通》(黄竹斋先生著的),他把好多版本会聚于这一本书中,凝聚了许多的心血,可以这么理解,看这一本书相当于是看了这十本书。每个版本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有不足,因此我们去粗取精,临床上来验证它。许多问题我们不理解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梨子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这个人说是甜的,那个人说是酸的,他们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我们只有亲自尝了梨子以后,才能知道梨子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前人的注解,有些注解得非常精辟,有些也只是一些文人之作,如何能够鉴别呢?其实就是我第一讲所讲的“中观正见”。这个中观正见非常重要,就是正确的见地。能够像柯韵伯先生说的“眼无无半点尘者,心无无半点尘者,方可著书立说”要达到这个境界。

 

欢迎更多的中医人士加入我们;联系人:

郝女士:13466663635,微信号:haoxingxing001;

史先生:18636679387,微信号:ShuRenGS

韩先生:13910168860,微信号:Hanjg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