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87期:推手要领

 tjboyue 2017-03-07


作者雷世泰⊙ 编辑/张宏婉


导读:推手要领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信息,把握时机,方法适宜。



推手要领


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信息,把握时机,方法适宜。

 

调整自己。正人必先正己,打人也必须先正己。自己都站不中正,立轴不稳,怎么去和别人交手?正己,守中也,使自己气定神宁,气足神完,不卑不亢,既不可轻敌,也不可畏敌,周身一体,虚实分明,稳如泰山,轻似飞鸟。兵法云:先求不败,再求可胜。切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心虚气馁。古语云:君子如射,不中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

 

推手也一样,从外形到心意,外形上要松柔、圆满,周身一体,不可有凹凸、棱角、亏损,浑身处处有掤劲。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求不败,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意念上要确实做到“舍己从人”,自己完全不要有主观意识,怎么动,怎么打,都不可想。一旦有了,对方的动作与自己不合时,反应就慢半拍,就失去了先机。所以心要静,意要宁,神要圆,外柔内刚,上柔下刚,从身心两方面做好调整。

 

捕捉信息。就是听劲,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对方刚一动,就能感觉出他的意阁、大小、方向、力点、方式、真假、虚实、变化等等,主要靠身体的接触,也靠神气的观察,接触着的身体实际就是在不断地做着信息交流,自己发信息—获得对方的反馈—分析判断—再发出信息—再反馈—再-修正原来的判断做出决策,手不是白白碰在一起的,推手比散打好的地方,就是有身体的接触,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采集的程度。

 

把握时机。要得机得势,机是时间,势是形势,缺一不可。要在对方已经发动而尚未充盈时,自己及时启动,不可犹豫。出与不出,何时出,何时忍,取决于对信息的判断。

 

最后,就是方法要适宜。即要准确找出打击的方法,基本原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

 

一,手上不较劲,手要越松柔越好。发力不在手而在下盘,在整体。手只是一个传感器,本身不发力,而大多数人却偏偏在手上较劲,弄得上下颠倒,脚下虚浮。即使练了铁臂功、铁砂掌,脚下站不住也使不出来。孙式三拳都是上柔下刚,外柔内刚,不在手上较劲,打人是用丹田的球去撞对方的下盘,就像打斯诺克台球一样,用母球去把对方的球撞开,挫其根,但腿和身体并不挨着他,完全是意气所为。

 

有过实战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打起来,谁的手快谁占便宜,而不是力最大。你用的力气越大,手出的越慢,因为你的劲是僵的,而手越松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时是不能发力的,一定要挨到对方,把对方吃住(吃准了发力点)才能发力,这就是“软着陆”和“零距离发力”。真打和自己练拳是不一样的,自己练时是根节催着梢节走,而实战是根节追着梢节走,先把梢节打到对方身上再发力。不明白这一点,上来就使劲,打不到人自己还消耗体能快。推手也如此,手上不要用力,更不能僵硬,一僵硬就是替人家打自己。因为高手只要摸着你的一只手就可以发你,不用非得挨到你的躯干。我的手是柔的,对方就找不到发力的杠杆,手一僵就等于送给人家打。


二,手要有弹性,要敏感,也就是要滑,不能太老实,太傻。滑者,既松柔又聪明也。松柔不用说了,聪明就是随机应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没有经验的人手都太傻,常常在那里无目的地乱动,不知道要干什么,或者被别人带动着动,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要始终使自己的手处于最舒服的位置,最能够控制的位置,最能发力的位置。能不动就不动,能小动就不大动,能进一寸就不进二寸。老子说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于推手须仔细揣摩之。须知长就是短,伸出去的越长,被别人抓住利用的可能也就越大。

 

手的重要作用就是传感,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是靠手来感觉的,所以手一定要敏感,这种敏感是长期反复锻炼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手不但要时刻听着对方的 劲,而且还要时刻处于最佳的出击位置。我心一动,就能把力发到位,即使对方脱手打击我也能先于他到达。当然,最好是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准确、合理地发力。这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习惯最熟练的出手位置,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位置会越来越多,胜利的把握性也就越来越大。

 

三,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发力的空间,不是在对方身上。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方越是顶劲大,就越是难在他身上找。引进落空不是空对方,他不听你的,而是空自己。自己松、通、空了,劲就发出去了,对方也就站不住了。拳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还说“松开我劲勿使屈”,都讲的是要在近处,在自己身上找,而不是在远处,在人家身上找。佛说“舍得”,不舍便不得。佛又说“不可妄想执著”。妄想就是主观意识太强,执著就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别人在哪里给你点劲,你偏偏就在哪里跟他较劲,还谈什么“不丢不顶”?

 

四,化打合一。太极拳打人不是硬打硬撞,也不是反关节的擒拿、使绊子的摔跤,更不能插裆、搂脖子、锁喉。那些都是打法,但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太极拳要借力使力,以柔克刚,前提就是要能够化掉对方的来力。化有各种方法,但原则只有一条,把对方的力分散到全身去,无论有多大,用全身去承接消化。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功的重要就凸显出来了,没有周身一体的弹拱结构和各处关节的柔性节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化就相当于各处关节的弹簧被拉开了,打就是又弹回去了。化的同时就在蓄力,化的越开,蓄的力就越大,弹回去的劲也越大,这也就是化打不能分离的道理。没有不化的打,也没有不打的化。不化的打是顶,不打的化是丢。太极如水,有浮力,把对方漂起来,然后再打。

 

五,不靠招式打人,靠基本功和反应打人。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对阵的双方形势在不断变化,而初学者往往迷信于招数,以为学的套路越多,招式越新奇,便越能够贏人。不知道套路招式只是训练基本功用的,不是打人的。就好像物理数学公式,都是有条件的应用,是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实际应用起来要复杂得多。用拳如用兵,岳飞有一句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拳也一样,与人交手,千变万化,哪有一定之规。哪一招怎么用,全看具体情况,要“活学活用”,不可刻舟求剑。

 

归根到底,是基本功在起作用。特別是桩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当今的人所最缺乏的。只要看看武林大会就知道,桩功是普遍的缺乏,几乎是一碰就倒。许多人为了弥补下盘的不足,就拼命把式子弄低,一个大弓步跨出去,恨不得后腿都贴到地上,其实对于会打的人这毫无用处。我曾经让人把腿倚到墙根上,用大弓步站稳,照样打得两脚离地。而且,步子越大、灵活性也就越差;即使脚不动,身体前后移动也很费力,还犯了双重之弊。

 

高手推手从来都是小步,步小则劲力集中,易收、易放、易转换重心。现在的推手比赛,以顶牛的为主,这一方面与规则的不当有关,另外也与桩功的普遍差有关。下盘功夫强就不怕对方顶牛,顶也把你顶出去。所谓“练拳不站桩,到死也瞎忙”。桩功好,底气就足,这也是佛说的“不二法门”。有了基本功,就要锻炼自己的意念,用意念打人。手脚的姿势不变,只要意念变了,作用到对方身上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练拳到高级阶段,要“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对方完全无从察觉,挨了打都不知道怎么打的。到最后阶段,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打人变成了本能的反应。


[本文来自《孙氏内家拳通论》,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丁酉鸡年二月初九88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