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脑病证>>胸痹

 願隨身 2017-03-07

心脑病证>>胸痹

  

[定义]
       胸痹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心脉痹阻不畅为主要病机,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部沉闷、隐痛或胸前不适,重者疼痛剧烈、胸痛彻背

  胸痹之名,源于《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但没作准确的定义和详细的论述。历代文献中尚有“厥心痛”,“胸痹心痛”,“心痛”,“真心痛”,“卒心痛”,“心痹”等病名。其证候与胸痹基本相同,现大多统一称为“胸痹”。
1.《黄帝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举痛论》“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病饮积心痛”。
《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
《灵枢·厥热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杂病篇》“心痛,……引背不得息,……,但短气不足以息。……”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有关本病的理论,认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属本虚标实之证。提出宣痹化痰法治疗胸痹,创制“瓜蒌薤白剂”,临床行之有效,为广大医家所宗。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之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3.《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病因为风冷邪气犯心,病机为邪犯阳气,瘀血内生,同时对本病的病机转归进行了探讨。
“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
4.宋代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多宗前人。
《圣济总录·胸痹门》认为胸痹“从于外风,中脏即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言心痛“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
5.明清时期对本病认识进一步提高,创制了一些新的治法和方药,并突破了以往认为本病多为实痛和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的不足,从而使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日趋完善,丰富和发展了胸痹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
《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证治准绳》“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
《继志堂医案》“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
《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现临床仍广泛使用。


[范 围]
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种常见类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与胸痹类似,为其主要范畴,另外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与本病特点相符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①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由情志过激,饮食过饱,劳倦过度,气候异常而诱发,有时亦无明显诱因,常伴心悸、气短,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出。
② 胸痹之疼痛部位以膻中或左前胸部为主,常可窜及肩背、前臂,甚至左中指或小指,亦可窜及咽喉、胃脘部等。
③ 疼痛性质以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胀痛、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有时仅为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持续时间不等,多为数秒钟至数十分钟。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伴面色苍白、冷汗出,属胸痹重证,多称为“真心痛”。
④ 本病舌象脉象表现不一而足。其舌象常见有舌暗或暗红、淡暗、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斑;苔白腻,白滑,亦常见黄腻,苔少花剥等;其脉象可呈现沉紧,沉细迟,弦,涩,结,代,滑,促等

[病因病机]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位以心为主,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肾虚、肝郁、脾失健运等。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互相兼夹出现,而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且又可相互为病,兼杂出现,如常见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如气虚血瘀,阴虚痰热,阳虚痰饮等。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以正虚表现为主,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兹就其具体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①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而发本病。故冬季寒冷时常为本病发病高峰。
②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粘腻,或嗜酒成癖,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痰阻脉络,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成胸痹。
③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心脉痹阻,发为本病。
④年迈体虚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或多育失精。失于调养,损伤肾气,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如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脉道失润;或素体虚弱,或久病致虚,正气不复,气血亏虚,心脉不充,心失濡养;凡此均可在本虚基础上导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痹阻,发生胸痹。



心脑病证>>胸痹

以上病因病机可单一为病,亦可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

胸痹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变生多种疾患。如瘀血闭阻心脉,心胸卒然剧痛,发为真心痛,为胸痹之重证。如心脉瘀阻,阳衰阴盛,阴阳离绝,可发为脱证;如心脾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症;如心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可伴见心动悸,脉结代等症

心脑病证>>胸痹

[诊断]
① 膻中或左前胸处突发憋闷疼痛,疼痛性质尚可有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可伴心悸、气短、乏力、喘息等症。
② 疼痛多为发作性,持续时间多为几秒至数十分钟。
③ 多发于中老年人,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而发病者。
④ 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应列为必备的检查,必要时可作心电图负荷试验,心功能测定

[鉴别诊断]
    
  胃痛 古代文献中常把胃痛与心痛相混淆,且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故应注意鉴别。  

               胸痹与胃痛鉴别表 

分类      胸  痹  胃  痛
部位膻中或左前胸处,可窜及肩背、前臂、
咽喉、胃脘部等
胃脘部
疼痛性质闷痛多见胀痛多见
疼痛持续时间
合并症心悸、气短、喘促等纳呆、恶心、呕吐等
压痛
发病年龄中老年多见任何年龄

  悬饮  悬饮亦可出现胸痛,应加以鉴别。

               胸痹与悬饮鉴别表

分类     胸痹      悬饮
疼痛部位 膻中或左前胸处 胸胁处 
疼痛性质多为闷痛 胀痛、刺痛多见 
疼痛持续时间
疼痛加重因素劳累、饱餐、受寒、情志过激咳唾、转侧、深呼吸时
痛处局部变化可见胸廓饱满
伴发症心悸、气短、喘息等咳嗽、咯痰等
主要病机 心脉痹阻 饮停胸胁 

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1.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2.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3.悬饮:胸肋胀痛,持续不解,伴咳唾引痛。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① 辨虚实
       ~~~~~~
    本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多,虚则多见心脾气虚、肺气虚、心血虚、心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
虚;实可见气滞、血瘀、痰凝、寒盛、热结;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突出。

    ② 辨疼痛性质
      ~~~~~~~~~~~
    闷痛:是胸痹的最常见表现,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与情绪变化有关
    ~~~~~
者,多属气滞;若胸闷天阴加重,身胖痰多,苔腻者,多为痰浊。

    刺痛:胸中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涩,
    ~~~~~
多属血瘀。血瘀证为胸痹最常见证型,多兼夹他证出现,故当结合具体病情,治疗有所侧重。

    灼痛:多由火热之邪所致,宜分清虚实。若胸中灼痛,心烦躁扰,口干而苦,舌红苔
    ~~~~~
黄,脉数有力,多属实火;若胸中灼痛而闷,痰粘色黄,苔黄腻,脉滑数,多属痰火;若胸中灼痛不剧,伴五心
烦热,眩晕,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者,多属阴虚有火。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涩,为寒凝心脉
    ~~~~~
所致;若见阳虚征象,畏寒踡卧,舌淡而胖者,多属阳虚内寒;若绞痛兼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冷汗如
油,则为阳虚暴脱危重之象。

    隐痛:多见于缓解期,胸中疼痛隐隐而作,劳后易发,气短神疲者,多属气虚;若见
    ~~~~~
畏寒肢冷,属阳虚;若胸中隐痛而闷,亡血或经后而发,心悸少寐,舌淡者,多属心血亏虚;若胸中隐痛而烦,
头晕耳鸣者,多属阴虚。

    ③ 辨病势轻重
      ~~~~~~~~~~~
    心痛发作次数:发作频繁者重。
         ~~~~~
    每次心痛发作持续时间:瞬间即逝者轻,疼痛持续时间长者重。
           ~~~~~~~~~
    疼痛部位固定与否,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者,病情较重;疼痛部位窜走不定者,病情较
      ~~~~~~~~
    轻。
     
    缓解因素:休息或服药后即能缓解者轻,服药后难以缓解者重。
       ~~~~~~~~~
    胸痹之轻重,还应结合全身状况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治疗原则]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宜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常用理气、活血、温通、化痰等法,尤重活血通络治法。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在发作期虽以标实为主,但常潜藏着本虚;在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但亦可兼见邪实,故治疗上当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猛攻、滥补,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心脑病证>>胸痹

[分型论治]

① 心血瘀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兼症:心悸不宁,眠差。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义及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化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开一降,调理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三七粉、降香、郁金、元胡以活血理气止痛。若心悸不宁重时,可酌加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等镇心安神。

  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② 痰浊壅塞
主症:胸闷如窒而痛。
兼症:肢重体胖,痰多脘闷,气短。
舌脉: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方义及加减: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枳壳、白蔻仁、苏梗等通阳理气化痰,则效果更佳。

  若症见心烦躁扰,夜寐不宁,胃脘痞闷,口臭,痰黄粘,苔黄腻,为痰热壅阻,可选用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

③ 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往往遇寒而发,起病急骤。
兼症: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舌脉:舌苔白,脉沉细或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方义及加减: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咳唾痰涎,可加生姜、陈皮、茯苓、杏仁以行气化痰。

  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和苏合香丸同用以温开止痛,临床因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④ 心肾阴虚
主症:胸中隐隐灼痛且闷,时作时休。
兼症: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痠软,头晕耳鸣。
舌脉:舌质红,体瘦,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方义及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等滋阴潜阳。

⑤ 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兼症: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脉:舌偏红或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方义及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胸闷痛,可加丹参、三七、坤草、郁金等以活血通络。若心动悸,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⑥ 阳气虚衰
主症: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冷则心痛加剧。
兼症:心悸,汗出,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舌脉:舌质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方义及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肉桂温肾壮阳;熟地、山萸肉、枸杞、杜仲补肾益精。若见面唇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益母草、泽兰以温阳活血利水。

以上各证型多兼夹出现,故辨证施治时须灵活应用,不可拘泥。
心脑病证>>胸痹

方剂主治:胸痹

  • 半夏麻黄丸
  • 拨粥
  • 陈枳姜茶
  • 赤石脂丸
  • 二陈汤
  • 茯苓汤
  • 茯杏茶
  • 葛香菖茶
  • 栝蒌茶
  • 栝蒌汤
  • 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
  • 栝蒌薤白白酒汤
  • 栝蒌薤白茶
  • 桂枝人参汤
  • 桂枝生姜枳实汤
  • 桔梗饮
  • 桔牛茶
  • 桔枳生姜汤
  • 橘皮枳实生姜汤
  • 括蒌薤白白酒汤
  • 理中汤
  • 蜀椒散
  • 太傅白膏
  • 五膈宽中散
  • 乌头赤石脂丸
  • 香橼浆
  • 小柴胡汤
  • 小理中汤
  • 薤白括蒌半夏汤
  • 细辛散
  • 旋覆花汤
  • 薏苡附子散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治中汤

















[转归预后]
胸痹属内科急症、重症,诊断及时,辨治准确,适当调养,一般可控制或缓解病情。胸痹之重症(真心病)预后不佳,现多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正确治疗,亦可转危为安。


方药实验研究

  1. 一般药理特点 近年来研究防治冠心病的方药达百余种,常用防治冠心病方药具有以下

  药理特点:

  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及心肌营养,对抗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心肌缺血。

  ②降低心肌耗氧量,虽不能扩冠,但能减慢心率,如人参、党参及其他补肾养心药物具有

  这类作用。

  ③既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又能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如葛根、参三七、羊红心脑病证>>胸痹

  盐肤木、四季青等药具有这类作用。

  ④改善血液流变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等作用,如川芎、赤芍、红花、丹参等活血

  化瘀类中草药。

    治疗冠心病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三类。一类为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参三七、菊

  花、毛冬青、红花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作用。一类为香豆精类化合

  物,如羊红心脑病证>>胸痹、茵陈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凝、镇静等作用。一类为挥发油成分,

  如麝香、细辛等,具有速效止痛、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实用中医内科学1985;344]。

  2. 方药的实验研究 

  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热证心痛气雾剂、丹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冠心

  Ⅱ号、川芎、赤芍、红花、当归、三七、山楂、桑寄生、淫羊藿、补骨脂、枳实、木香、

  栝蒌、菖蒲、茵陈、黄芪、黄精等能增加狗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对垂体后叶

  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宽胸气雾剂能解除冠脉

  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安徽中医学

  院用人参针观察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并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流量[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1992;(7):427]。

  ②对心脏的间接保护作用:改善血小板功能:冠心Ⅱ号、毛冬青、红花、川芎、丹参、三

  棱、血竭、鸡血藤、三七、郁金、莪术、气血注射液、麝香、菖蒲、吴茱萸、肉桂等有抑

  制血小板聚集,其中冠心Ⅱ号、丹参、川芎、当归及毛冬青能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川芎

  嗪能抑TXB2的生成,赤芍、红花、毛冬青能对抗TXB2的作用。改善血 变性:冠心Ⅱ号、

  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气血注射液、麝香能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电泳,改善血

  液流动性消除其瘀滞。溶解血栓作用:冠心Ⅱ号、川芎、益母草均能显著增加红血栓的溶

  解率,减弱白血栓的增长趋势,当归有抗体外血栓形成作用,麝香、牛黄有尿激酶样作用,

  蟾酥有抗凝血酶样作用,故可对抗血栓的形成[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1991:56]。

  ③对心脏的其他作用:川芎、赤芍、丹参、红花、生脉散、益气活血注射液、人参、麦冬

  等能增加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心宝、乌头、附子、蟾酥、人参、黄芪、生脉散、五味子、

  气血注射液等能增加心脏收缩功能,尤其能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此外,

  许多治疗冠心病的方药有一定纠正心律紊乱、改善微循环、降低或调整血压等多种作用[

  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1991:63]。

心脑病证>>胸痹「痹」是阻塞不通的意思。胸痹就是胸中气血阻塞不通,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症。症状包括胸闷不畅、左胸疼痛如绞,严重时会引起胃、背、或手臂等部位的疼痛。类似于西医的「心肌梗塞」。

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疼痛时作,多发于老年的一个病证,包括厥心痛、真心痛,病理主要为血瘀气滞、痰浊闭阻、阴寒内结,或痰瘀互结为患,而使胸阳失运,心脉痹阻

胸痹辨证论治简表

分类症状病机治法主方
主症兼症
血瘀气滞胸痛如刺或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痛引肩背,左臂,胸闷如窒,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有歇止血瘀阻心
心脉不畅
活血化瘀
行气通络
血府逐瘀汤
阴寒内结胸痛彻背,受寒加重,形寒肢冷心悸,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阴寒凝滞胸阳不展辛温通阳开痹散结栝蒌薤白白酒汤
痰浊闭阻胸闷如窒而痛,气短痰多咳喘气促,舌苔浊腻,脉濡缓痰浊闭阻
胸阳失旷
通阳泄浊
豁痰降逆
栝蒌薤白半夏汤
痰瘀交阻胸闷隐痛或绞痛阵作喉中黏痰,不易咯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濡滑痰瘀互阻
胸阳失展
通阳豁痰
活血通络
栝蒌薤白半夏汤
桃红四物饮
心肾阴虚头晕耳鸣,烦热胸闷时痛口干烦躁,心悸腰酸,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阴虚阳亢
心脉不畅
滋阴益肾
活血通络
左归饮
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胸闷或心痛,头昏乏力失眠,面色少华,舌嫩红,脉细或结代气阴不足
心脉痹阻
益气温阳
活血通络
生脉散
归脾汤
阳气虚弱气短与气促,心悸胸闷时疼,腰酸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舌青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或结代心肾阳虚
心脉不畅
益气活血通络参附汤
桂枝去芍药汤
心阳欲脱心悸喘甚,肢厥冷汗神志淡漠,面色唇甲青紫,脉沉微欲绝阳虚欲脱
神不守舍
回阳救逆
益气复脉
四逆汤
参附汤
生散
气虚血瘀胸闷心悸,疲乏气短舌暗有瘀斑,脉细、结代气虚推动无力
血瘀心脉
益气活血人参黄耆汤
桃红四物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