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学习《论语》: 04里仁篇(2/4)~08-13章

 一片落叶84eoq7 2017-03-07

04. 里 仁 篇 -2/4

里仁篇 共26章(2/4)

温故而知新

2017学习《论语》: 01学而篇(上)-01~08章

2017学习《论语》: 01学而篇(下)-09~16章

2017学习《论语》: 02为政篇(上)-01~12章

2017学习《论语》: 02为政篇(下)-13~24章

2017学习《论语》: 03八佾篇(1/4)~01-07章

2017学习《论语》: 03八佾篇(2/4)~08-13章

2017学习《论语》: 03八佾篇(3/4)~14-20章

2017学习《论语》: 03八佾篇(4/4)~21-26章


04.08

子曰:

“朝(zhāo)闻道,夕死可矣。”

“哪怕早上悟真得道,晚上死都可以也值得。” 

【佩荣哲学频道】

“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就要死也不妨。”

【刘强论语新译】

“如果有朝一日能使大道行于天下,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新注】①朝闻道:闻,达,行也。一说:闻,听。今不取。

【今按】本章理解有浅深之别。浅一点理解:夫子说“(君子当志于道),早上明悟了大道,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须知,夫子宅心仁厚,有好生之德,主张为己之学,反求诸己,绝不会要求别人“朝闻夕死”,定是对自己期许。将主语锁定为夫子本人,结合夫子一生之志业来深一点理解。夫子心忧天下,常欲居九夷,欲乘桴浮海,又叹“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皆忧道之不行于天下也心中所想,盖在有朝一日大道得行于天下,届时就是自己死了,也心甘情愿。此已非忧道弘道之心,简直是殉道之心了!

04.09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立志于求道,却视过艰苦清贫的生活为可耻,

  这种人,是根本不值得和他一起谈天论道的。” 

【佩荣哲学频道】

“读书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却认为穿简陋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可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道理了。”

【刘强论语新译】

“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人,却以粗劣寒酸的衣食为羞耻,那便不值得与他讨论了。”

【新注】①士志于道:士,古代贵族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此指有志于行道的士君子。②恶(è)衣恶(è)食:粗劣寒酸的衣食。恶,粗劣。

【新识】孔子的“士志于道”,可以说,是为“士”,下了一个定义。古有“四民”,即士、农、工、商,“士”作为四民之首,盖孟子所谓“劳心者”,自非“谋于食”,而当“志于道”。《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士君子立志于求道、行道、弘道,自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将对物质的欲望降至合理状态,而致力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圆满。

04.10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君子行于天下,立身处世无可无不可(没一定主张非怎样不可,也没一定反对怎样),一切所作所为标准只求合于道义。”

【佩荣哲学频道】

“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

【刘强论语新译】

“君子对于天下一切人和事,既无一定专主之是,也无一定不肯之非,一切唯有遵从道义加以判断和选择。”

【新注】①  无适也,无莫也:适,专主;适从义。莫,不肯义。无适无莫,犹云无可无不可。一说:适通“嫡”,亲厚义;莫通“漠”,疏薄义。又一说:适通敌,反对义。莫通“慕”,爱慕义。前两个解释结合起来,于义为佳。② 义之与比(bì):惟以道义是从。比,亲近,遵从。

【新识】此下三章言义。儒家之“义”,与“礼”一样,皆一切价值及德性的调节器和安全阀,因而最具智慧。相比之下,“义”比“礼”更具灵活性,甚至“礼”亦必须合乎“义”。正如“忠恕”之间,孔子以“恕”为主,“礼义”之间,孔子则主张“义之与比”。天下一切事物,皆当以义作为选择和判断的首要标准。

04.11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怀揣仁德,小人立足田地;君子心怀规矩,小人惦记恩惠。” 

【佩荣哲学频道】

“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在乎的是利润。

【刘强论语新译】

“君子关心的是仁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关心国家的礼乐刑政是否健全,小人关心自己能否得到财利实惠。”

【新注】  怀德:怀,思念;关心。德,仁德。:土地;田产。一说乡土,今不取。② 刑:刑政、法度。:实惠;恩惠。

【新识】本章既属君子小人之辩,亦属义利之辨。须明白,君子小人有两种理解:本就位而言,后亦指向德:即使出身非君子阶层的小人(平民),拥有"人不知而不愠"之美德,也可算是一个君子了!如你出身有爵位的君子阶层,却无宽以待人、反求诸己之美德,则与小人何异也!

04.12

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所有行事原则都以利益来考量,会招致众多怨恨。” 

【佩荣哲学频道】

“做人处事全依照利益来考量,就会招致许多怨恨。”

【刘强论语新译】

“一切都依仿着利己的原则行事,必然会多生怨恨。”

【新识】此章两解:一说,行事皆依照利害算计,必然招致他人更多怨恨。孔安国注称:“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如在上位者唯利是图,必然导致民怨沸腾。

一说,此怨非自他人,而实自心所生。钱穆先生说:“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若行事皆依仁道,己心皆可无怨。此怨字,当指己心对外言。放于利而行多怨,正与求仁得仁则无怨,其义对待而发。” 盖本篇专主仁德,而为仁由己,怨自心生,不求仁而求利,自然多生怨尤。孔子晚年自谓“不怨天,不尤人”,是“依于仁”而行,“求仁而得仁”的体现。皆有理,以后者为上。

04.13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习惯用礼让治国,那还会有什么困难吗?

  若不能用礼来治国,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佩荣哲学频道】

“能以礼貌谦让的态度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有什么难呢?

不能以礼貌谦让的态度治理国家,又能用礼做什么呢?”

【刘强论语新译】

“若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还有何困难呢?

 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拿礼怎么办呢?”

【新注】①为国:即治国。何有:有何困难呢?

【新识】此章谈治国必以礼让。而礼之本在仁,“礼治”内核仍是“仁德”,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也。夫求利必争,尊礼必让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通行本共二十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