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从医科大学毕业,开始在消化科工作,亲历了中国消化医学的发展,也痛心的了看到了肠胃疾病对国人健康的摧残。特别是近10年来,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非典型增生的慢性胃炎患者越来越多,这些癌前病变指征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起胃癌的爆发。 为什么生活好了,医学发达了,我们的胃肠却越来越糟了呢? 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疾病常识的缺乏以及药物的滥用都脱不了干系。特别是胃药的不合理使用,让国人深受其害。 1989年我国开始引进以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及一些抗生素为代表的西药产品,逐渐形成了“抗生素+胃动力药+抑酸药”组成的“三联疗法”,并很快在全国推广。因其效果迅速,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但也为更加复杂的慢性胃炎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以多潘立酮为例,欧美多国的卫生部门早已根据临床安全数据的分析发布通告,称其会增加严重室性心律不齐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并在国内禁止使用,个别国家也只允许在医生密切监控下少量使用,我国药监部门虽在2015年公开了这一信息。但一些药商和医疗机构却在利益的驱动下掩盖了这一真相。 再说以奥美拉唑胃为代表的抑酸剂,这种本应在胃炎急性发作期使用的应急药物却被大量患者长期服用,因其在药品实验阶段发现具有造成胃黏膜萎缩的风险,欧盟建议连续服用不得超过四周,国内产品说明书上却未明确注明。 我的一些患者来问诊前甚至已经连续服用超过3年,他们中的一些人胃黏膜已经出现了红白相间甚至大片灰白的萎缩迹象。 究竟哪些方法即可以规避药物风险,又能让我们摆脱胃病困扰呢? 我在国外参加医学交流时发现,一些国外医生在治疗反酸、胀气等症状时,会让患者服用碳片来吸附胃内多余容物及刺激性物质,并在饮食上进行酸碱度的调整,以缓解急性症状。 对于慢性炎症和胃黏膜损伤则引入营养学的概念,针对患者的机体失衡情况,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优质蛋白及特殊的生物活性成分,帮助黏膜的修复和功能的提升,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看医生贵,买药便宜,在我国却刚好相反。 为了让更多患者摆脱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我将胃黏膜的日常养护方法整理成册,发给我的患者,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更多养胃方法、咨询胃肠问题、免费领取图书资料,可以搜索我的订阅号:JKWLDY(健康胃来订阅号)随问随答。 |
|
来自: 昵称35877444 > 《脾胃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