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衣卿相】读词浅释之二

 WENxinHANmo 2017-03-07


【天下精舍】第六十八期

前言:

【天下精舍】是面向特定对象的诗词美文交流群。本期推出精舍老师【白衣卿相】的读词浅释2,供大家欣赏和分享。


白衣卿相:酷爱填词。文森老师大弟子,求学于天下精舍



大家好,上一次我们从纳兰的视角,一起来品读了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浣溪沙,从词的余韵中,我们体会着词人“只要檀郎认得声”和“只许佳人独自知”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


今天我们继续从纳兰的视角,来读读纳兰所推崇的词人,秦少游的另一首代表作品。

在赏读这首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秦观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秦观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悲剧性的词人。政治仕途坎坷,一生未得大志。


秦观的诗,文有很多,在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

今天首先给大家带来秦观的一首诗,这是秦少游春风得意时的一首作品。


金雀觚棱转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 

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来。

 

为什么选这首诗作为开场呢?因为这短暂的得意,会让大家对他失意的作品,有更深刻的对比感受。

 

这一首诗,乍一读好像是描写现今社会的雾霾,并且是乐观主义的雾霾作品。

其实,这首诗是秦观描写自己从宫里下班出来的时候,秋叶落在身上,刮起 的尘土犹如黄雾,这么恶劣的环境,但是他还是感觉自己像仙人一样,从宫里走出来。


如果想深入的解读一首词,那么了解一个词人的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是很重要的。

而上面这首诗正是秦观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时的作品,他的工作主要是皇帝所读的图书校对,其实是个小官,但是秦观还是很勤奋和乐观的接受了这个工作。从上面那首诗里也能读到这种心情。


秦观算是苏轼的门人,与苏轼亦师亦友,是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当时的四学士有哪几个人呢?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都是赫赫有名的才子。



秦少游为苏轼赏识并推荐,但很不幸,正是由于苏轼的赏识,他也在那个大环境下被刻上旧党的烙印。诗人的政治幼稚和幻想,很快就遭到了打击。随着苏轼的被贬,秦观也被贬到了处州又逐至郴州,最后又到横州。为什么会被贬到处州,又被免官逐至郴州呢?这里面还跟秦观的一首诗有关。


寒食山州百鸟喧,春风花语暗川原。

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


秦观被贬到处州是做了一个处州酒税的官,非常底层的小官,就是向市场上小商小贩收收税,所以他这个才子就很苦闷,没做多久就称病不上班了,于是就住在庙里养病抄佛经。顺手就写了这首诗,结果被政治对手又盯上了,本来就想找旧党的麻烦,秦观这还自己送上门。病了,就好好养病也没什么,结果自己还写诗,说抄了七万言的佛经,能抄这么多字,那就不是养病,而是怠工了,于是寻个由头再被贬到郴州。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首,秦少游的《踏沙行》,正是在被贬郴州所作。如今在郴州的苏仙岭这个地方,还有一块石碑,叫三绝碑,还题着这首词,为什么叫三绝碑呢,词由秦观作,跋是苏轼题的,由米芾题写。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赏读一下秦少游的代表作品

 

《踏沙行 ·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是历代流传比较广的通行版,那么真正在三绝碑上所刻的是有所不同的。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知何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本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两首有几处略有区别,大致意境相同,我个人感觉碑上的版本更贴切于秦观的心境。

 

这首词非常值得细细品读体会。今天我们就从三个角度来解析品读这首词:一方面是从这首词赠与相爱歌妓感情角度来解析;二方面是从当时的秦观所处的政治背景来解析;三是从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来解析。

 



纳兰对这首词的评注是:“山长水远情人别,一种相思两不期”只有相思,却无期待,非常的凄凉和绝望。纳兰在这里与秦观所产生的共鸣,是对爱情的无奈和感悟。


秦观,才子词人,风流倜傥,上次我们也讲过他的几首嵌着名字的词,都是赠与佳人的词作。他的词作,也如柳永一样,在歌妓口中传唱着。那么这一首踏沙行也是他赠与一位歌妓的作品。


据传秦观在被贬途中,遇到一位仰慕自己已久的歌妓,就如今天的粉丝见到明星一样,见到了偶像,预以身相许,秦观也是大受感动,但是自己是被贬罪人,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沉溺于花街柳巷,他如今也怕政治对手再找自己的麻烦,就只好婉拒,并赠以这首踏沙行。


我们知道了这首词的一个背景,那么我们再来品读一下这首词。

上片起拍“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就让读者心情瞬间沉郁了下去,也感受到了少游的迷茫和无奈。

后面三拍中几个词语都用的非常有深意。

桃源:是作者及所有人的梦想,是大家向往的美好地方。

孤馆:这首词写于郴州的旅舍,那么在旅舍中未必是少游一个人的孤寂,而是反衬了他心灵的孤寂。

杜鹃:这意象则更加清晰的表达了作者的别离情绪,因为杜鹃啼声很像“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上片的词句,把少游的绝望和悲观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国维评说秦观词风凄婉,在评到“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两句时,言说是词情凄厉。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上片传达出少游深刻的绝望和悲痛。

下片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则是表达与相爱的人,梅花相寄,尺素能传,但相思无期的无奈。信息虽可传递,但是当相见无期的时候,信息的传递反而会让离恨更加的沉重。这里的意境,跟秦观,鹊桥仙里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截然不同。虽然也是两情相悦,但却无所期待的痛苦。


下片结尾两句,是这首词最为精华所在,少游巧妙的借用了郴州的地理环境,将自己的情绪寄托其中,这个句子是词人常用的写作手法,以景结情,言尽而意不尽。从字面意思来读,只是描写了江水绕山而行,但是古往今来所有品读这首词的读者,都不会认为这只是少游仅仅是描写了郴州的地理环境。

在古诗词中,潇湘不但是地理位置上代指湖南,也常用来代指泪水。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这个结句里,就如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流了下脸庞的感受。

这首词和这个故事的结局一样凄凉,绝望,在此后没多久,秦观就去世了,当他的灵柩还在路上的时候,这个歌妓忽于梦中有感,醒来就前往祭拜,然后回来便自缢而死。确实是有情有义的刚烈女子。

 


那么读到这里,寄犹难寄,相期相忘的情感跃然笔端,在这样悲戚真挚的情感里,那位歌妓以死相从,也不为怪了。


刚才我讲过,少游与歌妓相恋的事情,只是其中的一个背景,那么在同时,还有另外的背景故事,于是这首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意境。

那么我现在从第二个角度,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来解析这首词。


苏轼很喜欢这首词,在三绝碑上,苏轼的跋语是“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苏轼的共鸣是跟纳兰不同的。

如果这首词仅仅是写与歌妓的,那么以苏轼的学养眼界,也不会如此喜爱,并为之题跋。是因为苏轼与秦观在相同的政治背景下,苏轼被贬到更遥远、更荒凉的地方,所以能够深刻体会秦观这种悲凉痛楚的心情。


秦少游被贬,是一个政治上的悲剧,由于他与苏轼相熟,并且是苏门四学士,就被深深烙上了旧党的印记,直到他去世以后,作品被焚毁,后人不得为官。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观的这首词里的另一层意境也跃然而出。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 也可看作是他对政治仕途的迷茫和无奈。

整个上片,都沉浸在一种悲痛的情绪里。桃源望断,孤馆春寒,杜鹃残阳,无一句不在诉说他对前程仕途的愤懑和绝望。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下片的这几句也有深深的隐意其中。

苏轼,秦观被贬的一个导火索就是由于秦观的政治幼稚引发。

因为政见不同,苏轼的政治对手对苏轼及苏派的人物发起了政治攻势。其中也对秦观进行了弹劾,那么秦观流连于歌楼酒肆的事情,也被作为弹劾的一方面。


苏轼的弟弟苏辙探听到了消息,便把这个弹劾内容告诉他的哥哥,苏轼出于对秦观的关心,又把消息传递给了秦观,其实用意是让秦观心里有数,收敛一些。而秦观却自作聪明的找到了他认为可信的人,让这个所谓的密友去弹劾苏派的政治对手,因为对方也有流连于歌楼酒肆的事情。结果呢?被密友告密,反而成了攻击苏派的口实。也直接导致了苏轼等人被贬。


那么这里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这种恨就大有意味了,在那次事件之后,苏轼与秦观的交往就渐渐少了。消息的传递,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悔恨。


郴江本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而这两拍最为精彩的结句,更是与当时背景相互应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被皇帝贬的越远,也就意味着离开政治中心,很难再回到政治舞台上了。就像在一个政治漩涡里,身不由主。



这首词是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苏轼有了遭遇上的共鸣,也让苏轼更加的痛惜秦观的早逝,也体现出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但是在同样的政治背景下,苏轼跟秦观不同的境界,心态。也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高度和成就。在秦观从郴州又被贬至横州时,曾写过一首醉乡春,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醉乡广大人间小”,是表达人间本是天大地大,而自己却无立足之地。而苏轼被贬到更远的海南时,却写下了更有名的句子“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秦观写下“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句子。苏轼却潇洒的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些都是解读这首词的题外话了。


这首词的精彩不仅仅如此,我们再从写作的手法上来赏析其中的精彩。

这首词后人有很多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如上次我们讲过的“只要檀郎认得声”,“只许佳人独自知”的共鸣一样。不同的感悟见解,正是印证了这首词的高妙之处。


那用什么样的手法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其实这就是诗词语言里,所营造出来的歧义空间。

在这首词里,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桃源,一般说到桃源,都会让大家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描写的桃源据说是在武陵,与秦观所在的郴州,同属湖南。而在郴州附近有一座山,叫苏仙岭,恰恰也有个桃花洞和桃花溪,并且相传是道家十八处福地之一。也就是说秦少游所在之处亦是桃源。那么笔下的桃源,是虚是幻,是实景还是虚景,是秦观的政治幻想还是与佳人相守的美好家园,其中意味,只有每个人的不同感悟去体会了。


二是杜鹃声里残阳树,杜鹃上面讲到,它的啼鸣很像“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作者用一个生动的意象,把心中的言外之意寄托其中。丰富了作品的悲切和无奈。



在古诗词中,类似的手法有很多,鹧鸪也是其中常用的。比较有名的就是辛弃疾的菩萨蛮里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里的鹧鸪也是有多重意象的歧义空间。


鹧鸪鸟相传只生长在南方,不能向北。并且鹧鸪鸟啼叫声像“行不的也哥哥,行不的也哥哥”。那么联系到辛弃疾主张北伐,而被朝中主和派阻碍的背景,那么这个鹧鸪的意象就很丰富了。


第三个就是末句里的潇湘了。

潇湘是湘江与潇水的并称。湘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水系。

潇湘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代指湖南。

潇湘在古诗词里,又多用来代指泪水。

有实地的景致意象,有代指的地理位置意象,还有代指的泪水意象,在这样的多重歧义空间里,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交叉点就有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用词手法,一定要与整首词浑然一体,既可入实,又可见虚,虚实结合,才能让内在的意境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读到了秦观的情感波澜以及他的政治失意。也通过整首词的背景解析,体会到了产生共鸣的交叉点。由于不同的身份背景,那么读到这首词的,苏轼和纳兰,也有了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个人认为,填词的手法和结构,只是我们通过分析和解读前人精彩的词作,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捷径,是有利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提高和磨练的方法。当我们可以熟练的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手法时,由情而发,精彩的作品就会孕育而生。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在这些精彩的诗词里,并不是作者故弄玄虚的卖弄文笔和手法,而是在他们深厚的学识功底下,有感而发,顺势而为的学养体现。那种于景见情,言尽而意不尽的内涵,正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不能言说的美!


今天,我们的解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無爲            

编委: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兰兮 

责编: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美术:若非   凤非飞

语音合成: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城城


公众号ID:tianxiajingsh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