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水一方2799 2017-03-07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时期尤为重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能够保证幼儿的自主自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理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培养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家长对孩子智和特长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生存所需最基本的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大脑的发展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等等,这是教育家的至理名言, 也充分说明了手与脑之间的密切联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策略是使手脑联盟”。许多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做不好, 耽误时间, 事事包办代替,如吃饭, 穿衣等, 认为替孩子做的越多就是越爱孩子,没有理解爱孩子的真正含义。

(二)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育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指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动手做事的能力。杨震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幼儿期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早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和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大下生理基础。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幼儿时期,加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正是未来的劳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班幼儿缺乏动手能力的原因分析

(一)材料的不足导致幼儿不认真

丰富的材料可以增加幼儿的选择性,可以帮助幼儿挖掘内在的创造性。而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动手能力不是很重视,材料提供也非常有限,再加上幼儿动手机会少,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在大班手工制作课《小书签》上,老师给每位幼儿发了一张白纸,老师先在前面做示范,讲解书签的对折与剪裁方法,很多小朋友在下面不听老师讲,自己玩自己的。

(二)幼儿没兴趣

兴趣是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幼儿不如成人,成人有很好的自控力,在学习时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自主的学习。幼儿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他们的学习效率深受他们情绪的影响。而枯燥机械的动作会使幼儿失去的兴趣和耐心。 在制作小书签的时候,很多人剪下的书签都是断的,白白浪费了材料,他们索性就不做了,把剪坏的书签都剪成了碎片,而没剪坏的小朋友做出来的书签是模仿老师示范的样子,基本都差不多。

(三)缺乏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经历,这种经历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于对“操作过程”的最大满足,而不是对“操作结果”。也就是说,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做的结果。幼儿的许多创造性行为就表现在他对材料摆弄的过程中。如:在做大班动手活动《我请娃娃吃东西》时,老师要求幼儿先将纸剪或撕碎再搓成一粒粒米,或剪粗细均匀的面条、汤圆等,在练习前教师让幼儿说试着做米、面条和汤圆等,一部分小朋友会按照老师要求去做,有些小朋友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成果却被否定了,这样的活动不仅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还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四)时间不足

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设想,常会沉浸在某一个制作中,有时完成一个制作所需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幼儿来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实现自己的设想,如果时间太短,会剥夺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完全丧失自我,随大流。在大班手工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按照书本上的图片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做成卡片,有的小朋友并不喜欢图片的动物,就开始自己动手剪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但是需要自己在脑子里好好思考该怎么剪,往往速度就慢了,老师给的时间不够充分,在要求将做好的卡片交上来时,有好几个小朋友还没做完,又在老师的催促下急急忙忙的交了卡片。

三.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策略

为了能让孩子自己动手, 让每一个孩子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导致孩子动手能力不强现状及原因,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和时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准备充足的材料是幼儿动手做活动的前提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动手动活动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材料可以增加幼儿的选择性,可以帮助幼儿挖掘内在的创造性。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如:泥、沙子、瓜果种子、树叶、石子、报纸、绳子等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必须是安全和卫生的,并且是在幼儿的使用能力范围之内的。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看得到的、用得到的、能理解的内容作为动手做的活动内容,因此在选择材料上也应格外注意。材料的种类有很,有软的、有硬的、有光滑的、有粗糙的、有厚的、有薄的等等。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材料时不仅要注重材料的安全卫生,种类是否齐全还要注意所选的这些材料是否符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操作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能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大班幼儿还处于基础技能的练习阶段,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动手撕、剪、折、贴等技能的训练,故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可以由小到大、由软到硬,活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另外准备的材料不宜太多,只需保证有足够的量即可。

(二)增强趣味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兴趣是幼儿学习技能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兴趣的作用下必定会收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所以把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

教师在思考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此活动的同时也应考虑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由于幼儿年龄的差距也使他们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不能让他们觉得有高难度,这样会使他们失去耐心和信心,但是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满足没有成就感,因此选择难度适宜、靠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本班动手做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兼顾季节对材料的影响,操作的难度也应尽量做到“让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每一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在小、中、大阶段均可采用,如:纸杯,大班我们只要求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均匀的剪成长条,再加上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卷曲制作太阳、小鸟、狮子、娃娃……

2.为幼儿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

幼儿不如成人,成人有很好的自控力,在学习时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自主的学习。而幼儿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他们的学习效率深受他们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创设了和主题相同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幼儿从小班到大班操作的技能技巧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幼儿的基本技能在小班处于基础的练习期,枯燥机械的动作会使幼儿失去的兴趣和耐心,根据大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主题:《我请娃娃吃东西》,(要求先将纸剪或撕碎再搓成一粒粒米,或剪粗细均匀的面条、汤圆等),在练习前我们会在闲趣饼干盒的两边贴上眼睛,挖出一个大嘴巴,然后对幼儿说:“纸盒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给纸盒娃娃做饭,好吗?”,幼儿在家一般担任的是被照顾的角色,在幼儿园发现居然有需要他们帮助的对象——纸盒娃娃,十分开心,很快便十分有兴趣地练习开了。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用和情境吻合的语言提醒幼儿, “粗细长短一样的面条,既好看,又好吃、纸盒娃娃一定很喜欢”“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就给纸盒娃娃也做点……”这样的要求提得很自然很随意,幼儿既能听懂又能接受,而且会主动的选择材料练习做油条、饼、饺子,虽然他们的成品不是很美观,但是他们在整个制作过程都很有兴趣,坚持的时间也较长,还会一边练习一边说“娃娃你吃饱了吗?再吃点,”“我的面条又细又长,一定很好吃;”“娃娃,我给你做八宝粥……”就这样幼儿技能便在设定的情境中得到了较快的进步,并逐渐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为以后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动手做出来,发展创造力

动手能力是一种操作技能,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动作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动作。它包括动作的准确性、敏捷性、力量性、连贯性和协调性等,而模仿是幼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幼儿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模仿不是唯一,仅仅让幼儿模仿是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更鼓励他们大胆地带着想法去实践,通过实验验证。只有当幼儿带着自己的,或是借鉴同伴的想法去制作,想与做合一,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想法,才能真正达到以脑带动手,以手推动脑,手脑结合,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完成与别人不同的作品,拥有一种成就感,为幼儿在再次的活动中的表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想法,达到目的需要全神贯注,需要边干边思考,有许多的想法不一定就能实现,或是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但她们会去努力,会寻求同伴合作和老师的帮助,体验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材料是动手之前便要选择好的,幼儿会去比较,斟酌或是议论,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材料,需要什么样的制作工具,操作中,她们也常有灵机一动,如:一幼儿带着用纸杯做章鱼的想法制作时,剪断好几根,这只章鱼是失败了,但他就着这个失败的材料,却动脑筋做出了一只四条腿的小乌龟,虽然这与幼儿原来的目标不相一致,但也是体现了动手又动脑,也是一种创新。幼儿的想法在实施中受到挫折是常见的事情,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支持他们继续尝试,如教师可以说“我们来试试这样做可不可以?如果……”之类的语言,或是在一些较困难的技术问题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协助她们完成,避免幼儿遭受失败的挫折,保证他们获得创造的满足,但不能让她们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有信心,一次不行做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材料不行换一种再试,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制作中,幼儿不仅操作技能提高了,思维也会逐渐变得灵活起来。

 (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

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是孩子心灵深处的真正需求。一般情况下,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不能让孩子充分游戏。所以,虽然很多幼儿园在一日流程上都会以二十分钟左右为一个时间段,但这仅仅是以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来定的,而不是孩子自主游戏需要的时间来定的所以,这是不尊重孩子的,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如果被一次一次的打断,会大大打击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而且若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结束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对幼儿的成长也是不利的。试想想,如果在活动中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如果孩子们仍在准备中还没有进行到游戏的最后时老师就要求结束,那孩子们在兴致高涨时会心甘情愿地放下手中的材料吗?我认为是不会的,严重的还会当时闹情绪。有些孩子不会闹,但是难道他们的心里一定会不别扭?谁注意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地不被满足后会留下什么?情绪和心理问题都不是具象的实物,容易被忽略。因而在动手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至关重要。

    总之,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幼儿的手工操作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是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看到孩子进步及时表扬, 鼓励为主。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需要老师善于观察,耐心等待,悉心指导,从而使得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幼儿智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