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35天啦!????????????

 浩翔爸爸 2017-03-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4)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昧,以水一斗,煮取六灵,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译文+评析


太陽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译文

太陽中风,表症未解,又见下利,呕逆等水饮症,症属表里同病,治当先解表,解表症后,才能攻逐在里的水饮。若见微微出汗,定时而发,头痛,胸脘部痞结胀硬,牵引胸胁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怕冷的,这是表症已解,而水饮停聚胸胁,主治用十枣汤。

 

评析

本条讲外感表症兼胸胁悬饮的症治。


本条讨论太陽中风的外感表症兼下利呕逆的悬饮里症,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应当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所以说“表解者乃可攻之”。未提中风的症状,属于省文,切不可将下利呕逆,误作中风症候。否则,其后的“表解者乃可攻之”的治疗原则,就没有着落了。下利与呕逆,乃水邪上攻下迫所致,但是仅据下利呕逆,很难与太陽陽明合病相鉴别,因而颇有必要进一步指明辨证要点:其一,漐漐汗出颇似太陽中风之表虚症,但中风症的汗出不是发作有时,今阵发性地漐漐汗出,乃因水邪外迫肌肤,影响营卫的功能所致。其二,头痛似表,但表症头痛,必有恶寒,今不恶寒,因知这种头痛,亦为水邪攻冲所致。其三,心下痞硬满,颇似结胸和痞症,但痞症不痛,结胸症虽痛却不是引胁下痛,实际上悬饮以胸胁痛为主症,此处先举心下痞硬满,当是为了便于类比鉴别的缘故。悬饮的主症既具,那么,则不难看出干呕短气,也是因于水邪,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干呕,犯肺则肺气不利而短气。这一切都是胸胁悬饮的症候,所以最后又着重指出“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这是辨表里的主要依据。胸胁悬饮症不同于大结胸症,自非大陷胸汤所宜,而应以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陽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陰陽气并竭①,无陽则陰独②。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 者,易愈。

 

注释

①陰陽气并竭:表里之气均受损。

②无陽则陰独:表症已罢,而里症独具。

 

译文

太陽病,医生使用发汗法治疗,汗后仍然发热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疗,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虚,陰陽之气同时虚竭,表症已无,而里症独存,故见心下痞满。医者治疗再用烧针法,使脏气大伤,出现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若面色微黄、手足温 暖的,表明胃气尚存,较易治愈。

 

评析

本条讲汗下烧针导致的变症及预后判断。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译文

病人感到心下痞塞,但按之柔软,其脉象关部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热痞的脉症特点和主治方法。


热邪内陷而胃气壅滞,以致发生心下痞塞不畅。这种痞症,单纯由于气滞,所以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它与大结胸症的心下痞硬疼痛,与胸胁水邪癖积的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都不相同,不难鉴别。


再则关上脉浮,这是因为心下有邪热壅聚成痞,心下即胃脘部,就寸关尺来说,相当于关部,邪热既壅聚于心下,所以关脉相应而福痞因热邪壅滞所引起,所以用清热泄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①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 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注释

①麻沸汤:沸水。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译文

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主治用附子泻心汤。

 

评析

本条讲热痞兼陽虚的治法与主方。


本条亦是热邪壅聚之痞,但多了恶寒汗出的表陽不足症候,因而治用附子泻心汤,一方面以三黄清热泄痞,一方面以附子温 经护陽。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 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译文

本来因为误下,形成胃脘部痞满,给予泻心汤治疗,痞满却不能消除,且见口干燥、心烦、小便不通畅,这是水饮内蓄所致,主治用五苓散。

 

评析

本条讲水气停蓄致痞的辨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①,胁下有水汽,腹中雷鸣②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释

①干噫食臭:“噫”同“嗳”,嗳气带有食臭味。

②腹中雷鸣:形容肠间响声如雷。

 

译文

外感病,汗出表解之后,因胃中不和,而致胃脘部痞硬,嗳气有食臭味,胁下有水汽,肠中鸣响如雷而下利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胃中水食不化而致痞利的辨治。


本条首先提出“伤寒,汗出解之后”,接着叙述“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可见痞症并非都因误下所致,也可见于外感热病发热等表症已解之后。主要由于胃虚气滞,纳运失常,水谷停留,湿热壅聚,所以在心下痞硬的同时,还有消化不良 的干噫食臭,水汽不化而流走肠间的肠鸣下利。所谓“胁下有水汽”,实际是肠中有水汽,因为升降结肠的部位正当两肋的下方。正由于这种痞症兼有水食不化,所以用生姜泻心汤苦泄辛开兼和胃散水。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 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①,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②,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释

①谷不化:食物不消化。

②客气上逆:不是人体 正气,是胃虚而滞的病气上逆。

 

译文

太陽伤寒或中风症,医生本应发汗解表,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这种情况并非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故胃脘部痞硬,主治用甘草泻心汤。

 

评析

本条伤寒中风并举,是指或伤寒或中风,不是伤寒又中风,也不是伤寒之后再中风,意在不论伤寒还是中风,皆不可用下法,不应下而用下法,故曰医反下之。误下不仅表邪内陷,而中焦脾胃之气必然损伤,于是水谷不能消化,陰陽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腹中雷鸣而下利日数十行,胃气上逆则心下痞硬而满,中虚邪扰,更干呕心烦而不得安。医者误认心下痞硬,干呕心烦等症,为实邪未尽,而又用攻下方法,心下痞硬因而更甚,这乃是胃气愈伤而气愈上逆之故,所以进一步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也”。所谓“客气”,是指因虚而滞的病气,气愈虚则上逆愈甚,不可误认为单纯的结热,这一分析,对虚实疑似辨证,极有指导意义。吴又可总结临床 经验,“下后痞即减者为实,下后痞反甚者为虚”,可做本条理论的佐证。既然中虚气逆更甚,自非半夏泻心汤所能胜任,也不是生姜泻心汤所能主治,而最适宜长于益气缓急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 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陰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方》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