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38天啦!???????????????

 浩翔爸爸 2017-03-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7)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二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放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人参二两(味甘渴)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仁半升(味甘平)大枣三十枚(掰,味甘温)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解析部分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八九天后,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症状的,主治用桂枝附子汤,若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主治则用去桂加白术汤。

 

评析

本条讲风湿体痛的症治。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 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 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荆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汽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①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释

①掣痛:疼痛有牵引拘急的感觉。

 

译文

风湿相互搏结,周身关节剧烈疼痛,牵引拘急不能屈伸,触按则疼痛更甚,汗出,短气,小便不通畅,畏风不愿减衣,或者身体轻度浮肿的,主治用甘草附子汤。

 

评析

本条讲风湿留注关节的症治。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脉象浮滑的,这是表有热,里也有热,主治用白虎汤。

 

评析

本条讲白虎汤症的脉象与病机。


白虎汤症应是里热为主,热势蒸达于外,可至表里俱热,有热而无结,脉象可见到浮滑。这本来是很易理解的问题,只因为原文“里有寒”字句,以致发生长期争议,有些注家就“寒”字大做文章,实际于事无补,我们认为不必拘泥妄定。至于《玉函经》作“白通汤”,从表热里寒来说,似亦有理,但里陽虚的脉象绝不会浮滑,可知也是讹误。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咸,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陽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陰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①,心动悸②,炙甘草汤主之。

 

注释

①脉结代:结脉和代脉并称,张景岳说:“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代者,更代之意,于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

②心动悸:心脏跳动得很厉害。

 

译文

外感病,脉象结代,心中悸动不宁的,主治用炙甘草汤。

 

评析

本条讲伤寒兼见心虚脉症的治法。


一般说来,结脉轻而代脉重,所以结为病脉,代为危候。脉见结代,症见心脏动悸,这是心血虚而真气不续的征兆,此时虽有伤寒表症,也不可发汗解表,而应当急救其里,用补血益气通陽复脉的炙甘草汤。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当然,结脉并不都主虚症,也有因邪气阻隔,如痰食阻滞,淤血凝结,致气血流行不畅而产生,又须驱邪为治,邪去则脉自复。此外也有禀赋异常,虽然是结脉而体健无病,不可误作病脉。这就要求医者必须综合整个情况,作具体分析。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 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而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陰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译文

脉象按之见缓,时而一止而又继续跳动的,即结脉。又有脉象跳动中一止,能够自还,脉搏停止间歇时间短,复跳的脉稍快的,名“结”,属于陰脉。脉象跳动中一止,不能自还,良久方再搏动的,名“代”,属于陰脉。有这种脉象出现的,大多不易治疗。

 

评析

本条讲说明结脉与代脉的异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