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北极熊788 2017-03-09

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如果不自我革新,就可能被推向边缘,因此,传统媒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寻找生存和出路,这是传统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看传媒整理的“六”种思维、“六”个原则,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考。

媒体转型升级的六种思维方式

融媒思想一:

关注趋势发展,保持延续创新,防止被破坏性技术颠覆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我们要有一个敏感的思维,洞察与防范威胁你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能随时会摧毁你,比如原先的胶片被数码摄影代替,当年的柯达胶卷在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被数码摄影彻底干掉;电台过去也全是胶带,现在我们的胶带已经进入了博物馆;平版印刷变成数字印刷等等。一个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可以摧毁一个行业。不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应该十分警惕。我们要保持颠覆性的创新,同时也要保持延续性的创新,才能防止这种技术性的破坏。

目前,我们媒体周边存在着什么破坏性技术呢?人工智能是大趋势,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是要充分可利用的价值,5G网络、仿生计算机和AR/VR等技术,对媒体来说均属于破坏性的技术革命,如果利用好了,是可以帮助我们飞速向前发展的,但如果不利用,或利用不好,对媒体将具有颠覆性的、致命性的打击。

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推着传统媒体进行改变,形势逼人,不变也得变。假如拒绝改变,按照媒体环境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将越来越小。

融媒思想二:

抛弃因循守旧,鼓励另辟蹊径,开拓新空间寻找新机遇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寻找机遇,实际上是说路径,或者说,融媒就是寻找机遇。融媒不是在旧有的机体上修修补补,不能沿用旧的观念、旧的体系、旧的机制。转型升级是开疆扩土,是跨界的创新,在新的领域寻找突破口,抓住一个机遇会引发更多新机遇,利用机遇开始创造和发展,比起优化现有的机制收获更多。

融媒思想三:

制定战略先行,优化策略紧随,确保方向性提高执行力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这里指的是效能和效率的问题。“做正确的事”是说效能的问题,是战略,“正确的去做事”是说效率问题,是策略。效能、效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两者要协调发展均应做好才正确。

传统媒体要看清自身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再提高效率只能保持当前的水平,很难有大的长进,并且越来越受局限。所以传统媒体的突破口在于解决效能的问题,要寻找传统媒体的超级供应链、渠道以及突破口。

融媒思想四:

既要坚定变革,又要审时度势,理清不变之要固化优势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大家都在变,如果乱变,就可能变错,一定要好好思考,认真对待。“智能时代,传统媒体不变”有四个原则:

1.内容战略地位不变。我们是内容生产者,不能把内容生产者丢掉去干别的,这是首要任务。

2.广告价值的评估逻辑不变。我们是营销单位,要卖我们的产品,要卖我们的所能,我们是销售商,这只能做好不能变的。

3.媒体的品牌溢价规律不变。我们越做品牌价值越好的,品牌价值是不敢丢的,我们是几十年的牌子,一定要巩固的。

4.兑现受众价值的赢利模式不变。未来一切的竞争都是对于消费者的竞争,未来一切的盈利模式都必须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展开,我认为这就是不变的,也是我们永久追求的。

冷静的思考我们的优势在那里,是要固化的,那些是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做到战略上有布局、策略上有规划,稳扎稳打地发展,克服出现冒进的行为。

融媒思想五:

坚持从0到1,避免从1到N,实现与众不同创造差异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从0到1是创造,从1到N是模仿。简单的模仿复制是没有前途的。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必须从无到有,即从0到1开拓市场,创造过程。

新媒体的建设,也是如此。现在模仿的人很多,人云亦云。比如APP建设,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全是外包式的,技术升级、迭代速度都跟不上,每一次更迭都得花钱,主动权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就没有“差异化”, 外包的公司以不变应万变,以相同的模式做不同的APP,做不到与众不同,就无法做好新媒体。在自有技术团队的基础上,要紧紧抓住三点:

1.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痛点。抓痛点一定要准确,痛点不是面而是点,要找一个切入点。

2.发扬光大新媒体的爽点。用户和客户用了之后,觉得这个产品不错,有口碑相传,你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扩大。

3.克服消除新媒体的怒点。APP设计的不科学,界面不好,经常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应用的不当,这就是怒点要要及时消除。

融媒思想六:

借鉴先进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适合自己发展模式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模式没有最好的”,大家都希望做成模式同质化的、有强链接的大型互联网端口是不可能的。

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发展本地经济。不要一味都搞大型APP,可能要跟当地的政务服务平台要对接,和电商销售平台要对接,和当地黏性更高、活跃度更强的粉丝经济要对接,同时要紧抓共享经济,要利用众筹、众包、联盟等经济手段。

充分利用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特色。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进行媒体转型升级。经营模式上,比如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的联盟,小的傍大的,大的拉小的,联盟思路。以开放、共享、联合、众筹、联盟等概念,不要仅凭一己之力,闷头发展,应该是多考虑跨区域、跨界的联盟联合发展。

资本力量作用要充分利用。融媒确实需要人力成本、资源成本、资本成本,不是每一个台都有条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且要想方设法寻找资本的推动,没有资本的推动难度很大,资本推动是很重要的手段。

建设融媒中心的六项原则

以采编流程重构为前提

当前,我国传统媒体建设的“中央厨房”或者“融媒中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常态化运作。当然,“中央厨房”不是不能常态化运作,而是传统媒体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没有进行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和优化,结果只有依靠传统媒体的主要领导协调才能统一调配各部门协同运作。因此,融媒中心的建设要首先对采编流程进行制度化重构和优化,使得其能够不依附主要领导的协调而能够自动运作,否则,只能沦为花架子的形象工程。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而要彻底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一方面需要全员转变观念,破除传统媒体人长期的纸媒路径依赖症,另一方面需要打破现有的采编利益格局,而这都需要主导者具有极大的决心和魄力,这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但是,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集团的一把手要么对“中央厨房”的认识不到位,以为只要花钱搭建起这套设施就万事大吉了,要么当老好人,为了一团和气而不愿意得罪人。

以底层架构统一为标准

传统媒体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媒体,其互联网媒体及技术平台的建设长期以来采取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方式,传统媒体旗下的所有媒体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类互联网媒体及平台成为标配,不仅高度同质化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而且技术标准都不同,更难以在需要整合的时候进行有效整合。

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探索应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即底层架构必须统一而应用层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分别探索。如果底层架构不统一,不仅难以搭建起真正的用户沉淀平台,更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梅特卡夫定律,即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最后只能落得个互相指责的结局。

更好地进行互联网探索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传统媒体的快速衰落不可避免,互联网尤其是智能媒体才是未来,才是方向。因此,在搭建“中央厨房”时应把提升和优化传统媒体作为目的,应该以互联网探索为目的,按照互联网的规律进行构建。但是,在实践中,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尚处于转型中,导致融媒中心的建设仍然是以传统媒体为主体,而不是为了更好地互联网探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以用户沉淀为目的

用户和受众的区别是什么?用户是在线的,受众是不在线的,用户是可以精准画像的,而受众是不可精准画像的。所以,用户是可以紧密互动且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的,而受众是不能高度互动、商业价值也偏低的。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为王”,互联网媒体发展的根本就是巨量的用户,只要能够获得巨量的用户并服务好这些用户,就能找寻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对于没有用户的传统媒体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树立起“用户体验为王”的意识,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技术来一个一个地沉淀用户。

以互联网新产品为结果

用户沉淀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结果必须能够拿出用户满意且具有盈利模式的互联网新产品。

如何打造互联网新产品,一要深刻理解自身沉淀的用户需求,从用户痛点出发;二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真正具有市场前景,而不是拍脑袋的“闭门造车”;三要实现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混”与“通”,唯有混与通,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借助新技术来创新业务,打造互联网新产品。

「解读」他山之石,琢融媒之玉——六种思维,六个原则

以三大平台建设为抓手

融媒中心到底应该如何建?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搭建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以及用户沉淀平台三大平台。

首先,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能够把之前和当前生产的内容数字化之后再数据化,即对内容进行科学的标签化,使得数据化后的内容能够有效、方便地智能匹配给采编人员和用户。

其次,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实现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智能化,完全包含“中央厨房”的功能,并且使得“中央厨房”实现常态化运作。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对采编流程进行了彻底重构,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估及反馈机制。

再次,用户沉淀平台,在建立起用户标签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化内容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化匹配,实现用户的沉淀,并在用户沉淀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设计新的数据产品,进而探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