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介绍——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南开360 2017-03-09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chū)(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郑樗为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师弟。黄公望在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题跋上面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其中的“无用师”就是指郑樗,此后《富春山居图》断裂为两段,后段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

据说前段还曾与一幅伪作同时入过清宫,自诩长于画作鉴定的乾隆皇帝将伪作定为真品,还题了不少款,后被查实为赝品。黄公望流传于世的作品极少,已知全部传世作品不过十几幅,因而弥足珍贵。历代画家都将能够一睹黄公望的真迹当作平生幸事,而大部分画家都只能以摹本作教材。《富春山居图》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富春山居图》作于1347-1350年间,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幅中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於变化。皴画山石皆用披麻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如此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黄公望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无论是艺术修养、笔墨功力还是对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真切感知,几乎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说,这幅作品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作者用全部生命完成的。画面上的用笔,既简洁凝重又纯粹干净,没有丝毫的轻浮造作,一派自然天真之象。无论是纤如毫发的栅肖枝权,还是从山峰到山脚的长线,笔笔扎实,仿佛入纸三分。变化多端的笔势给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变幻,表现林木树叶用横卧墨点点虱,显得茂密厚重;表现山岭的披麻皴纵横交替,疏密有序,产生出强烈的质感。整幅作品给人的印象虽然是淡雅平静,但墨色的变化却是相当的丰富,从点缀在崖石之间茂密的树琳,到画面尽处若有若无的远山,层层叠叠,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淡墨的使用上,那种空灵的韵味似乎蕴含着浓郁的禅意。这幅旷世佳作自从被焚坏以后,被焚烧的部分到底画的是什么已经无从考据,也许正是如此,才更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虽学董源,但也确实学过荆浩、关仝、李成,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黄公望流传于世的作品极少,已知全部传世作品不过十几幅,因而弥足珍贵。历代画家都将能够一睹黄公望的真迹当作平生幸事,而大部分画家都只能以摹本作教材。《富春山居图》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


《天池石壁图》,元代/1341年,黄公望,绢本设色,立轴,纵139.4厘米,横57.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天池石壁图》绘苏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胜景。画层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烟云流润,气势雄浑,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画中描绘重峰叠岭的自然景色,遒迈俊逸、雄伟华滋,充分体现了黄公望匠心独运的大家风范。张庚《图画精意识》中记叙此图“混沦雄厚,岚气溢幅,真属壮观”。数百年峰峦,一峰一状;几十处茂林,一树一态,极具山石树木的形质神貌。黄公望的画一般不用浓烈的色彩,也不用大片的泼墨,更少有刚硬的线条。画中圆松用线居多,着墨干枯居多,充分显示出一种明润秀拔、温雅和平以及松散柔和的气氛,体现着丰富的笔墨韵味,不仅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情趣,更寄托着作者对寄情林泉的向往。在这里画家并不以描摹实景为能事,山川、树石只不过是画家遣兴抒怀的对象,折射出黄公望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淡泊、隐逸的态度,这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画家的倾向。

画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楷书题款三行,曰:“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黄公望印”朱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黄氏子久”白文印。“至正元年”为1341年,黄公望时年73岁。此图描绘的是苏州以西吴县境内30里的天池山胜景,层峦叠嶂、杂木长松、烟云流润、气势雄浑。画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耸、杂树林立,茅屋隐约其间。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层层盘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边石壁陡立,桥阁筑于池中,飞瀑泻水,为点题之笔也。此画构图繁复,但用以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十分简略。大山通体以赭石铺底,然后以墨青、墨绿层层烘染出高低、远近之层次。后人对黄公望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明代董其昌极其欣赏黄公望,将他奉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他还将黄公望山水画中的清逸秀拔、繁简得宜融入自己的画中,影响到他的学生王时敏,并合王鉴、王翚、王原祁之力,将黄公望的绘画风格推向极致。我们纵观“四王”的全景山水图,无论是构图的繁复,勾皴的简约、洒脱,还是用墨、设色的浅绛风格,都可以清楚地发现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的影响。《天池石壁图》为黄公望代表作。署:“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画幅上端有元柳贯题记。《寓意编》,《大观录》等著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