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丨正面思考的力量

 竹使人俗 2017-03-09


人在感觉良好的时候,表现也更好; 感觉糟糕的时候,表现也更糟。


积极是比消极好太多的老师。积极含有提升、鼓励和成长的正能量。


正面思考的力量

          文 / 马文·马歇尔

音频 / 凤凰FM


强调积极的一面:只吃香蕉,不吃皮


当你开始用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方法来思考时,“自我”就得到了滋养和充实。“自我价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你思维选择的结果,它让我们的心智得到发展和加强。连猴子都知道应该吃富有营养的香蕉肉,丢掉苦涩的香蕉皮,而聪明的人类却常常做出“啃香蕉皮”这种傻事,把批评、嘲笑、尴尬和失败等负面东西通通吃进肚子里。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教会青少年“扔掉香蕉皮”那样负面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正面的事情上来。


在一家糖果店里,当其他售货员的柜台前冷冷清清的时候,有一个女售货员的柜台前却总是围着许多顾客。于是老板就问她有什么诀窍。“这很简单”,她说:“其他售货员总是抓多于一磅的糖果,然后再慢慢从秤里往外拿;而我却总是拿少于一磅的糖果,然后再慢慢往里添。”


人就像磁铁,总是被正面的东西所吸引,被负面的东西排斥,与他人共事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凡是对他人有影响力的,都是善于使用

正面的语言。



“后果效应” vs“可能效应”:责任的扁担挑在了谁身上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后果,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果我们用强迫命令的口气说出来,它大多带有负面的含义,而且往往不会被接受。除非对方也觉得这件事必须这么做,或是他不想破坏与你之间的关系,否则他是不会听命于你的。


当我们使用“后果效应”强迫别人做事的时候,通常伴随着威胁。比如大人总是对孩子们说:“你再这样下去,就会……”或者“你这么做后果是什么,你自己心里清楚。”这一类的“伪选择”都是一种心理游戏,是让孩子们觉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全是他们自找的。还有“如果不做完作业,你就哪儿也别想去”,口气里带着强烈的负面含义。这样做其实是增加了大人的负担,因为现在你就不得不先去检查孩子的作业,看他到底做没做完,然后才能决定能否允许他出去玩儿。这

种做法使得孩子免于负责任,而把责任推给了大人。


与“后果效应”这种消极做法相反的,是“可能效应”,它是一种积极的、能调动起对方主动性的做法。比如说“如果你做了……你就可以……”,“只要……你就可以……”,这种说法不仅传达出了正面的信息,也让青少年承担起本应由他们自己承担的责任。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句话:“如果你完成作业了,你就可以出去玩了。”“当然,只要你做完作业就可以去。”尽管使用“后果效应”和使用“可能效应”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两者所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就如前面提到的,当使用“后果效应”时,监督的责任落到了大人身上。而使用“可能效应”时,责任是落在孩子身上。前者传达的是一种不信任,而后者则是对孩子的信任。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比如:你的上司对你说“要是你没按时回来,你就有麻烦了”,或者“你当然可以请假,只要你按时回来就好”,这两种你更愿意听到哪个呢?



再举个例子:在电视剧《考斯比一家》(也译作《天才老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比尔·考斯比所扮演的克里夫·哈克斯泰布勒医生和他的小女儿鲁迪坐在厨房里吃饭。爸爸对鲁迪说:“你不吃完饭就不许离开桌子。”鲁迪就是不肯吃,于是爸爸让她选择:要么把饭吃完,要么就在这儿坐着。 她还是不肯吃。鲁迪打定主意不理会爸爸那一套,如果爸爸不让步,她就一直坐下去,从现在5岁开始,哪怕坐到上中学,即使上大学,她也不想屈服,她宁肯就这样坐着。


鲁迪的姐姐丹尼斯回家了。鲁迪听到姐姐和她的朋友们在客厅里搬沙发,卷地毯,放音乐,然后开始跳舞。这时姐姐走进厨房,鲁迪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跳舞吗?”姐姐说:“当然可以,只要

你把饭吃完就行。”于是,鲁迪很快就把饭吃完了,还把盘子泡到水池里,然后到客厅跳舞去了。


爸爸使用了“后果效应”,要么把饭吃完,要么就在这坐着。姐姐使用了“可能效应”:只要你吃完饭,你就可以去跳舞。可惜我们总是对孩子们说:“把你的饭吃完,否则……”我们就是不明白,小孩子们怎么就不怕呢?


如果执意使用“后果效应”……


我曾经多年担任小学和中学校长,在谈到纪律问题时,大家普遍认为,青少年应该知道他们做事的后果。然而讽刺的是,当他们知道后果以后,反而更容易犯错误。有些学生清楚他们冒的风险有多大时,会去挑战这个底线。预先知道后果,反而给了他们安全感。比如:有个小学生犯错误被请进校长室。校长问他为什么犯错,他说想不起来了。于是被罚面壁5 分钟,直到想起来为止。结果这孩子就真的面壁5 分钟。而同样的情况,校长没告诉他要站多久,只告诉他站到他想起来为止。“那我要站多久呢?”学生问。校长说:“我不知道。”学生又问:“那我要在这里待多久呢?”校长说:“我也不知道。直到你想起来为什么犯错为止。”于是那孩子不到5 分钟就想起来了,因为他不确定这样下去他还得站多久。


这种现象在年纪大点的高中生身上同样会出现。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有个高一学生还在路上慢吞吞地走着。校长问他为什么不着急,他回说:“我这才是第二次迟到。要迟到三次才会被罚呢。”



在和青少年打交道时,让他们知道后果反而会起反作用。让他们不确定将会造成什么结果,效果会更好。当他们知道后果以后,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后果上,而不是好好地想怎样做才正确。


如果非要让孩子们知道后果的话,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这个后果,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比如:有一天我请假了,我事先交给代课老师一张表格,请他把在课堂上捣蛋的孩子的名字记下来。我回来后,我找这些孩子谈话:“代课老师是我们请来的客人,你们作为主人,这样做是不能被接受的!”捣蛋的孩子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我问他们该怎么办?


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年级段,也不管是好学校坏学校,多数时候学生们会想出比我更好的处理方法。如果我觉得那个方法不够好,我就会再给他一次机会,我常会这样问:“还有别的办法吗?再想想。”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我觉得这让孩子们更有责任心。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处理的办法呢?


再举个例子:有一年在学年快结束时,就要举行初中毕业庆祝派对,这是一件大事,人人都期盼着。有个学生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并且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有多严重,我问他:现在该怎么办呢。他说:“我想我不应该去参加毕业庆祝派对了。”于是我说我可以接受这个决定。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那个孩子终于主动承担起了责任。这样一来老师不用再扮演大坏蛋的角色,而学生也不必再像个受害者了。


维护纪律要想起到真正的效果,就必须让孩子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就是因为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纪律条款才经常不被遵守。在逼迫下同意遵守的纪律条款,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


“你怎么又忘了”改为“该怎样做才能帮你记住呢”

态度就像是人脑子里的一支画笔,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不同的场景。如果一个老师说:“这次考试非常重要,大家要小心了!”这种口气会给学生脑海中留下负面印象,影响他们的信心。相反地,如果老师说:“这次考试很重要,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考好。”那就会在学生脑海里勾勒出积极的场景。


你走进一家餐厅,服务员对你说“30 分钟内恐怕不会有座位”,或者说“30 分钟之后我想办法帮您安排一个好座位”,你更愿意听到哪个?其实结果是相同的,但是感觉却大不一样。


一个经常尿床的孩子听到父母说“今晚不许尿床!”或者“让我们看看今晚你能不能保持床铺干爽。”他脑海中所形成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对孩子们的行为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影响。学会正面思考的第一步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负面表达方式。我们要“倾听”自己说话。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负面方式表达

时,要及时停下来,改用正面的方式再说一遍。


例如如果我们原本想说:“你很容易忘记把钥匙放哪儿了。”改成:“你要记住我把钥匙放在最

上面那个抽屉里。”其实大人们并不是刻意要批评青少年,或给他们泼冷水,只是要多注意使用正面的表达方式。不要说“你怎么又忘了”,而说“该怎样做才能帮你记住呢?”不说“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改成“等你再大点儿,你就能从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积极的态度能影响教学的效果。


很多年以前,有个新上任的老师,看到班上学生名单眼睛一亮,发现学生名字的后面都带有118、116、121 之类的数字。“呀,看这些孩子的智商多高啊!这么好的班!”他心里非常高兴,

对学生的期望也大大提高,并让学生们知道他对他们很有信心。那个老师采取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得他们都变得很爱学习。最后,这个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预期。


再后来这个老师才发现,原来在学生名字后的数字并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储物柜的号码。

其实这也是开始一个新学年的好办法,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特别有效。


在前一个学年末让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写出评语,然后将这些评语交给孩子们下任老师。这些评语可以是关于孩子的兴趣、天赋、技巧、态度等一切值得分享的优点。这样一来,新老师在还没开始教他们之前,已经对班里的同学有了好印象。有些学生右脑比较发达,但他们不太擅长逻辑、语言等需要靠左脑完成的科目,然而这些科目却是中学时期最主要的学科。所以这类学生

往往具有不为人知的才能,如艺术、对肢体精细控制的能力、领导天赋或是社交方面的才能等。

帮他们找到他们的兴趣、才能、和天赋技能,然后加以鼓励。


比如:“你画画得真好,很有灵性。”特别注意,对于那些自我评价较低的孩子,多说些鼓励的话。孩子们只有在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信心后才能建立起自信。建立在正面评价之上的大脑能产生积极的想法。而孩子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的印象来决定的。做到对事不对人。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说:“你总是迟到,你就是那种拖拖拉拉的人。”这个人就会形成自己是拖拖拉拉的印象,并且会变成那样的人。相反,

如果你对他说:“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要是能在守时上改进一些就更好了。”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有了努力的目标,一个正面积极

的印象就在脑海里构筑出来了。



做有成就的事会带给你正面积极的感受:如果感觉糟糕,就擦擦炉子吧。


孩子的心情也会随着行动的改变而改变。我外婆就很清楚这一点,她曾经告诉妈妈:“如果你感觉很糟糕的话,就去擦擦炉子吧。”其实换一件事做做,就会换一种心情。研究显示,无论天生还是后天培养,乐观性格都能使本人及身边的人感觉更好。


正面思考能给人带来希望,希望是乐观的兄弟。堪萨斯大学曾就“希望”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的结果和SAT(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作对比,看看谁能更好地预测这个学生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最终结果显示,希望测试的结果比SAT成绩更准确。希望和乐观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

的。你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对孩子,我怎样才能用正面的方法来表达?”


● 人在感觉良好时做得也更好;在感觉糟糕时做得也更糟。

● 后果效应带有强迫意味,含有负面的信息,往往无法使被命令者

按照命令者的意志行事。

● 提前告诉孩子们一件事情的后果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它使孩

子只关注后果,而非正确的行为。

● 如果必须要让孩子知道后果,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得出处理办

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这样能使孩子产生主人翁责任感。

● 可能效应表达的是正面信息,可以让青少年承担起他们本应承担

的责任,而不是由大人们大包大揽。

● 负面的评价带来消极的态度;正面的评价能激发积极的态度。

● 凡是对别人有很高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在沟通中使用正面语

言的人。

● 正面思考带来希望。

● 人们对自己的印象能决定他们后面的行为。

● 正面思考能使人充满成就感、激情、动力、自豪感。并能让人觉

得自己是被支持、被尊重的,有能力去迎接挑战的。



选自 马文·马歇尔《小肩膀有大担当

华夏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