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河南男子常某在半道上拦截打骂20年前初二时的班主任张老师的视频传遍了网络。据常某后来交待,当时他在路上偶遇张老师,20年前痛苦回忆瞬间被勾起,于是当即拦住张老师在路边又骂又打。 学生殴打老师,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适,广大教师都义愤填膺。但令人尴尬的是,张老师的民间支持率并不高。据官方统计,从2018年12月16日至2018年12月27日,关于此次事件的舆情信息99648条,其中负面信息占比32.29%,中性信息占67.40%,正面信息占比0.31%,众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下控诉当年老师们的不当惩罚。还有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报复老师的故事,更有网友表达了想报复老师的愿望。据说,曾经有个贴吧,叫“老师都去死”。 严峻的现实提醒了我们:教法千万条,效果第一条;惩罚不得法,师生两行泪!教育要不要有惩戒?我们的观点是当然要,但如何惩戒却是个技术活儿,既需要班主任的专业,也需要智慧,还有经验的历炼。惩戒得当,能让学生对错误认识深刻,学会承担责任,甚至能加深师生感情。但如果惩戒不当,那就是“师生双输”的后果。 一、盘点当前常见的不当惩戒及其后果 1.罚做体力运动:跑步、蛙跳、腹卧撑、单脚跳、罚站等。 2.罚搞卫生:扫教室、宿舍、卫生间、厕所、老师办公室等。 3.罚抄写:抄书、试卷、学校条例、某个词或一句话等。 4.人身伤害:打、言语侮辱学生。 5.漠视:极端讨厌,选择无视。 1.会导致孩子出现三个“R”的行为。《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当教育者的惩戒方式不当,孩子会用三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缩(Retreat)。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学生会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说东学生却偏往西,为什么有的学生越读越讨厌上学…… 2.用大的错误替代小错误!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个别老师师德存在问题,但不能否认,绝大多数老师惩罚的出发点都是想为学生好的。遗憾的是,好的动机并不代表方式正确,效果如愿。方式不当,结果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南辕北辙,有时甚至会给学生造成更大伤害。以老师们最常用的方式“罚抄”为例。抄抄抄,常被老师当成妙招!有时写错一个字罚学生抄上成百上千遍!也许学生咬牙切齿地记住了这个字,但同时却失去了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及对老师的喜欢,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大西瓜,用一个更大的错误弥补了一个小错误! 3.间接传递错误信息。罚抄课文、罚跑步、罚搞卫生等都是老师常用的招数,但老师们却忽略了这样做的隐性危害,且不说这些招数对推动学生改正错误没多大效果,即便有用,我们也不能将其作为惩罚施加于学生。因为我们用来惩罚的是肯定是不好的东西,所有才有惩戒作用。但课文、跑步、搞卫生本身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喜欢与坚持的,现在却被我们用来惩罚手段,无形中就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危害性极大的隐性信息:课文、跑步、搞卫生都是不好的,所以老师用它来惩罚我们!当学生这个认知被我们屡次惩罚强化后,后果不堪想象! 4.严重破坏师生关系。教师效能训练创始人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不当惩戒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且严重伤害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的学生,基本上是感性为主,当他们“恶其师”,必会“厌其道”,老师的教育就无从谈起了。无怪乎有老师感慨“我和我的学生就像两只刺猬,彼此在相互伤害!” 5.让学生对校园产生恐惧。全美优秀教师雷夫的56号教室全世界闻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雷夫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少了一样东西——害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学生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无从谈起。所以,当我们的惩罚让孩子感到恐惧,不敢、不愿上学,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二、如何惩戒才有效 很多老师表示,现在不敢惩罚学生了,心里头有十万个“怕”字,但管教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惩戒肯定是必须的,但如何惩戒的确是个技术活儿。在这里,给老师们推荐《正面管教》的四个参考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指态度,坚定指原则立场。如果只有和善,学生的确会容易没有底线。但如果只有坚定,则会让学生感受不到老师行为背后的爱,从而会因被惩戒而对老师心生怨恨。所以正面管教提倡我们在实施惩戒时“温和地坚定”。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正面管教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的首要心理需求。当一个孩子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不仅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时可能还会走极端。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六年级女生有许多不良行为屡教不改,班主任实在没招了,就发起了一场“全班最不受欢迎的人”的投票活动,这名女生毫无意外“中奖”,但这名女生并没有如班主任预设那样“知耻后勇”,而是在当天放学路上跳进一个小水沟自尽,让人痛心不已。在这方面,雷夫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如果有孩子在做实验时出现不当行为,他会告诉学生:“杰森,因为你使用实验器材的方式不恰当,请你站到旁边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实验,但不准参加。你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一个“请”字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不准参加”但“可以看大家做实验”向学生传达了“你虽然犯了错误,但仍是班级的一分子”,“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又给了学生希望。 3.是否长期有效?常有这样的班级,班主任在,学生乖得不得了,班主任一外出,整个班级就大闹天宫。有的班主任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学生心中特有威信沾沾自喜。但真正懂教育的人就明白,这不是好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真正的教育是让准则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在孩子们离开我们若干年后仍然自觉恪守,而不是与老师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所以,在惩戒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个方式是让孩子暂时服从,而是能长远遵守?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了的良好品格?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发现的旅途,好的惩戒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我们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而应该思考,自己采取的惩戒方式能否在真正帮助孩子认识与改正错误,同时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为孩子的将来服务。在这一点上,《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同样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在学生砸伤校工大叔后,马修老师没有任何批评,而是安排肇事学生去照顾受伤的校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当行为的严重后果,由衷地后悔并发自内心地关心校工大叔的安危。 ![]() ![]() 心理学调查发现,驱使人们做或不做某件事有二个动力,一是兴趣,二是恐惧,而后者带来的动力据说是前者的10倍。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惩罚,就是想让学生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坏事”。那有没有既让学生害怕又符合《正面管教》“四标准”的惩戒方式呢?当然有,第9周指引我们将为大家细细道来,敬请期待。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孙云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