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教育初心,坚持不动气的教育

 四地闲夫 2020-06-06

#教师体罚学生致吐血事件最新通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而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则是在“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的条目之下。可见,明确教师惩戒权是为了应对当前教师在教学和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不敢管”的现象而来。因为教师在“管”学生的过程中,一些行为会被误读,而陷入相应的纠纷。有老师会感叹:现在的学生“骂不得,更是打不得”。在批评教育时,也要注意措辞。

守护教育初心,坚持不动气的教育

在《意见》中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可以说切中现在教育的一个“痛点”,也为广大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实施细则制定发布之前,我想到的是否有更好的管教方式呢?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在管理过程中,都有让自己的“动气”的事情。教师一“动气”,可能就会运用惩戒的方式。在惩戒过程中,教育的效果却不一定达到,而教师动了气,伤了身。因此我在思考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如何以不“动气”的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这需要有教育的智慧。

第一,理解和认知。理解这个词,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比如上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你采取了严厉地措施,但是他却屡教不改。这确实让人“动气”,让人觉得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但在阅读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著作后,想法会有所改变,至少不那么“动气”了。阿德勒分析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捣乱,或者违反纪律,背后有他的动机。他可能是家里的长子,弟弟或者妹妹出生后,父母对于他过于忽视。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注,采取了违反学校校规等方式。抑或是他在家里排行第二,有个非常优秀的哥哥或者姐姐,在处于竞争环境之下,他和哥哥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表现恶劣,选择了当一个“捣蛋鬼”。如果你能去了解他的情况,理解他的处境,或许你将不会对他妄加判断。理解了他的动机之后,我们将知道惩戒对他无效果,反而正是他想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孩子的认知,他的认知改变了,相应的行为自然也会消退。

第二,和善而坚定。和善而坚定,出自《正面管教》一书。该书提出了正面管教的方式,既不惩罚孩子,又不娇纵孩子。关于惩罚,作者简·尼尔森认为在长期惩罚之下,孩子会有以下情绪或者行为: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结合自己的经历,确实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关于退缩里面提到的,孩子在被惩罚之后,不是选择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而是吸取教训,如何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做的更加隐蔽而不被人发现。这时老师和学生就陷入了“猫捉老鼠”的循环之中。而且在屡次发现之后,老师会觉得再次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先前的惩罚措施的力度不多,因而再加大惩罚的力度。那是不是有第三种选择呢,可以破解这样的循环呢?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其中有一个策略叫做班级会议(class meeting)。班级会议以议题的方式,让师生共同来商讨解决班级中的疑难问题。群策群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