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面地资助他人

 扫地僧一一 2017-03-10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父生之,师教之,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师之于学生,不光教本领,且管生活。

 

1920年,林语堂获官费至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资格,并答应胡适学成回国后到北大任教的要求。不料到美国后,官费未按时汇至,生活陷入困境,遂打电报向北大告急。不久收到两千美元汇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其先后两次得到以北大名义汇款的保证金,各一千银圆。回国后,“我去找校长蒋梦麟,感谢他借支两千大洋。蒋博士诧异地说:‘什么两千大洋?是胡适自掏腰包。’”此事直至70年代林语堂回台湾定居后,在胡适墓前才向世人泪流满面地讲述,而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胡适一生收入丰沃,然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只有余款153美元。人生价值,以深度评说,而非时间;金钱价值,以使用衡量,而非多少。

 

其实,胡适的行为早已感染了林语堂。林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重印多次,仅抗战期间的销量就达25万册。虽如此畅销,他却不肯自己译成汉语,而是交由郁达夫完成之。林语堂赏识郁达夫的文才,以这种方式使之体面地赚得了一笔资金。

 

20年代,罗尔纲自家乡广西贵县来沪求学,先就读浦东中学、上海大学,后转入中国公学。其品学兼优,深得校长胡适赏识。1930年,罗尔纲于公学毕业后,因没有合适工作,胡适便请他到自己家里待机。半年后,胡家迁北京,罗随行,未几,罗因母病回乡,又于1934年春重返师门。为在生活上资助之,且使之坦然接受,胡适请他辅导自己的两个儿子学业,再则帮助整理父亲胡铁花遗稿。罗尔纲在胡家前后住过五年,“我还不曾见过如此的一个厚德君子之风,抱热诚以鼓舞人,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觉到一种奋发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风骨之士,真我性情,胡适具此标格。

 

优雅是一种习惯,体面地资助穷学生,是哪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做法。据曾与胡适在驻美大使馆共事四年的傅安明回忆:“有一天晚上,胡先生在使馆宴客,客散后,他叫我到书房去,交了几封私函给我,托我次日到银行去替他买几张英镑的汇票分别附在这几封信内,然后用挂号寄到英国伦敦去。原来他在伦敦的几个门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失业断粮,他寄去小款,或为他们在英生活费,或为来美路费。并叮嘱我:‘此事不可对人言。’他说:‘中国读书人最重气节,不愿受人馈赠。故我每次寄款总说暂借,以免伤到他们的自尊心。’”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他人身上。徐悲鸿资助学生,并非送一包钱过去了事,而是在学生举办画展时,真金白银购买其作品,且在画作旁高调标出“徐悲鸿预定”的字条,以此提醒买家。为傅抱石留学事,他曾找过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熊也同意出资,却不够留学法国,只好改行日本。傅在东京生活困难,行将辍学,无奈写信求助徐悲鸿,徐则拿出自己的作品筹得一笔款项,终使之完成学业。

 

有人帮,是幸运,得之幸也;无人帮,是命运,失之命也。人生遭遇的每次磨难,得到的每个资助,都会在某个时间派上用场。资助者不求回报,因行善而心安自得,并非沽名钓誉;受助者心存感激,因受恩而结草衔环,进而再助他人。此乃宗教教义,也人之常情,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良性社会,大致如此。

 

世间有感恩戴德的枨触,也有铭感五内的动心,便有渐行渐远的朋友,还有不相为谋的知己,甚至有反目为仇的受助者。在乎越多,反越累,有道是行善乃一种人文素质,只为积德,不问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