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一个金融跳槽的风口在哪里2

 rexue_2014 2017-03-10

首先要说的是感恩哈


我自己在买方工作,写公众号只是为了逼自己多思考、勤记录


所以这些东西本身是写给自己看的


没想到能有7万+的点击量


#下一个金融跳槽的风口在哪里#


这让我觉得虽然都说做公众号都是红海了


但是最后你才发现TM认真写的没几个啊


成功不必在我,但功力不会唐捐


好好写还是会有回报的


今天文章会有点长,我们会把上一篇没说透的都说开


香港金融圈的江湖其实也一直吹着大陆的风


曾几何时,国内权贵子女的标准成长路径是:


国内大学本科—海外名校硕士—香港金融机构


这些年来,香港金融圈吹过了三股大陆风


第一股大陆风是港股IPO


为什么国内的企业要去香港上市


其实当年背后的两个理由现在看起来都颇为有趣


一是因为A股的IPO政策相当不连贯,这个不连贯的意思是一会凶如洪水,一会又突然叫停


这导致很多有再融资企业愿意去香港市场先试试水


另一个理由是当时很多公司有所谓的“国际化”战略面子工程,业务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于是先在香港上个市,就算是走出国门大功一件了


可现在想想,在香港上市真是鸡肋


先说再融资需求,由于港股的估值一直比A股低,特别是很多中资头企业,基本估值已经低到尘埃了


上市之后就变僵尸股,完全失去了再融资能力


再谈面子工程,中国企业去了香港才发现,香港还真是个法制社会


我自己参加过几次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发现还真有小股东是来闹场的,行使自己神圣一票的权利


这第一股风吹的结果就是每家香港投行都会雇佣一堆VIP,通过给人家提供工作,拉人家爹妈IPO的单


这也真是中国式体制内资源“变现”的独有方式吧


第二股大陆风是美元债发行


2014年之前,我都觉得“盛况”这个词不能足以描述国内企业去发美元债的热情了


应该是真TM的盛况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利率和汇率双倒挂


海外美元利率低于国内人民币利率


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预期


我打个比方,比如你境外借100美元,利率3%


你把美元变成人民币,买个国内10%收益率的信托


1年后,人民币比美元升值了5%,你会突然发现你借钱的利率是负的!


回头想想,正是因为这段乱搞导致后来人民币的全面崩溃


如果你去翻当年的新闻,都是说外汇储备太多了怎么办,如何防止热钱涌入国内,跟现在完全相反


当时所有企业都是评级忙,发债忙


所有香港的债券投行们都是


北京、香港、新加坡、伦敦四地穿梭飞行


繁花似锦易摧折


第三股风是美元资产配置的萌芽


2015年开始,国内利率水平开始下降,而海外利率开始小幅上升


更要命的是,与此同时人民币从升值预期变成了贬值预期


一夜之间,海外债就到了冰点


第二股风吹着吹着就骤停了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虽然逻辑铮铮确凿,但仍对这样180度的大转弯表现出理解不能


融资SB了,投资就开始NB了


美元资产投资第一次进入了国内主流机构的视野


一方面当然是汇率起了决定因素


但客观上讲,本轮井喷还是因为跟日本和其他国家比,我们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资产中美元资产的比重太低,提升空间巨大


我一直觉得未来五年资产管理行业真正的蓝海是做境外优秀机构的引路人


国外有太多优秀的投资团队和产品,但如何把这些策略讲给中国人听,听的懂,还是需要中国人做销售来衔接


好产品不愁卖,美元好产品必须是疯抢


我仿佛已经看见美元资产配置的风起了


国内债券投行的风口还在不在


国内的债券投行天生就分为了两拨人:银行系和券商系


前者比后者规模大无数倍


但后者比前者挣的多很多


原因也很简单,在银行看来,你们发债这些单子都是我们银行跟企业关系好


发债团队只是比活干了,我干嘛分你那么多钱


但在券商眼中,发债团队就是个小创业公司,跟公司分利润,当然收入惊人


由于80%的人都没有机会去银行做发债,我还是主要说说券商这边


券商发债的第一波浪潮毫无疑问就是当年的#城投债#


那个年代发债就是靠路条,路条怎么来的,我就不方便说了


有了路条,那都是地方政府融资,又没有风险,费率高,金额大


你看过#华尔街之狼#吗?


那样的场景只在当年#城投债#和信托的鼎盛时期出现过


随着2013年因丙类户引发的债券风暴刮起


券商一夜之间从烈火烹油变成了万籁俱寂


这个时候,制度红利的大门却又悄悄向券商开起


2015年,公司债改革突然降临


以房地产企业代表的债券发行瞬间井喷


我知道从那之后所有债券发行团队人数都翻了3-4倍


一个团队一年净利润1个亿也都不再是新闻


回头想想债券投行的这两次风口还是很不一样的


城投债的时代是走的权钱交换,其实量不大,但利润率太高


而新公司债时代的利润率其实已经很低,但量的井喷实在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本质上是发债在抢银行信贷的蛋糕


而券商的发债团队又在抢银行的发债团队的蛋糕


所以未来,债券直接融资市场的风还得看三个:


  1. 债券利率和银行信贷之间是否还能长期存在利差

  2. 不同监管体系下的债券市场是否会统一

  3. 银行发债团队体系是否可以有朝一日转型为事业部


到底谁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套利去负责


互联网金融从短短几年前要颠覆整个金融业到现在成为过街老鼠


所谓的大数据,机制创新最后发现都是噱头,玩的还是制度套利


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波红利我称之为“非标溢出”,也是当年那个高利率环境下的畸形产物


如果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漏斗


那漏斗里的沙子第一层会落在以银行为代表的表内渠道里


但如果这层网漏下来还有沙子,就会进入第二层的非标体系里


上一篇说了,有传统的信托,后来还有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


如果说此时还能有沙子再往下漏,那传统金融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了


这个时候地下钱庄,典当行这些灰色领域就会应运而生


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披着“金融创新”外皮的灰色地带


当然,后来随着非标的衰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低潮


但很快,2014-2015的大牛市又救了互联网金融


股票配资成了最爽的高利贷


传统的股票配资应该是券商的两融业务,但是额度实在有限


于是大量的信托公司开始介入这块领域


看到这块高利贷的肥肉,互联网金融和银行消费贷款其实是第三波杀进来的资金


随着A股的崩盘,互联网金融再次出现了资产荒


这次他们看上了一块传统金融业都很难啃的骨头:消费信贷


大学生“裸贷”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金融把黑社会的潜规则翻上了大众了台面


我想这件事最神奇的就是直到最后破灭之前,都没有监管机构比照传统金融业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这是谁的锅?


在我眼中,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是用来解决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


举个栗子,如果你是某宝上卖袜子的,你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为你既没有多少资产,连完整的财务报表都没有


但是某宝却可以给你放贷款,而且风险很低,为什么呢?


  1. 某宝有你的所有交易流失,会计可能作假,流水不能作假

  2. 某宝可以给卖袜子的前十名同时放款,降低风险

  3. 某宝的放款额可以限制为单日流水的三倍,一旦违约可以直接扣支付宝里的资金


这样的优势会把传统金融打的摧枯拉朽


当然,比起好好做生意,高利贷和制度套利当然更让互联网金融沉迷



天使投资到底是在挣什么钱


投资一项企业,看着他成长,然后IPO上市赚个100倍收益率


我老觉得,怎么好事都让天使投资占了呢?


后来圈里的人多了,就慢慢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


环境变了


现在A股3000家上市公司,新三板1万家挂牌公司,中概股200家上市公司,还有一些港股和未上市的巨头们


你这样算算,你现在还有可能在这1万5000家公司之外投出特别牛逼的公司,战胜这些人吗?


现在市场就是钱太多,项目太少


项目少不是创业者不够努力,是自然规律


你现在哪个创业的方向面前没站着几个巨头?


凭什么你就能干掉人家了?


这跟15年前,上上代创业浪潮时,遍地都是商业空白的时代


格局早就不同了


那既然如此,如此多的PEVC都在挣谁的钱?


挣估值差的钱


2010年左右,是A股上市公司并购玩的最爽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行业潜规则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上市公司100亿市值,3亿的净利润,就是33倍静态PE


这个时候咱们先弄个定增,把利益相关方都弄进来,按照9折市价,那对应的市值就是90亿的价格


等定增弄完了融资了好多钱吧


我们来做并购,咱们并购一个净利润1亿,但市值只有20亿的公司,这个公司就是20倍静态PE


合并后,这两个公司的净利润变成了4亿,如果还是按照33倍PE的话,那市值就变成了132亿


但现实中,这种有并购预期又有庄的,PE拉到40倍很轻松,这样市值就变成了160亿


那初期进入的人就赚了80%,爽啊


这套玩法的核心就是利用#上市公司高估值定增—并购低估值非上市公司#这个玩法提高市值,传说中的市值管理


但现在,环境又变了


我举个3年前的CASE,你们总不好再XX我了吧


某著名公司当时的一份策划书里的市场分析


现在看看,当时的估值高简直荒唐的可笑


这个市场不会有垄断的,垄断的结果就是新玩家的进入


价格战是永远打不完的



我再贴一个某著名IP公司电影版权融资时的材料


看我以前写的多的小伙伴都知道,现在电影业的天已经变了


10亿不再是个起步价,是个天价


所以祝前两年投过影视基金的小伙伴们好运吧


一方面是一级市场的种种不靠谱和估值水涨船高


但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创业板的估值可是持续下降


现在创业板指数(不是整个版)的2016年PE是41倍,2017年PE是35倍左右


这个价格明显已经与一级市场的很多项目倒挂了


那谁来接盘?


既然PEVC已经选不出好企业,跟上市公司勾兑也玩不转了,于是行业开始琢磨挣股东的钱


你说这怎么可能,我是投资人啊


我投钱给你是让你给我挣钱的,怎么反过来变成你挣我的钱了?


过去5年,我对一级市场最大的感触就是资金方迅速的散户化和国家队化


一方面有大量的机构靠着名人或是牌子发了大量的一级市场的产品给完全不了解这个市场的散户


这种钱一般都是投进去锁定个5-7年,等业绩出来了,人早就跑了


在另一端,相反的,有大量国家队背景的资金进入了市场


我要注意下我的措辞,以免XX,不是说国家队不能进,而是他们现在这种做法很奇怪


圈里的人肯定都懂我的意思,点到为止


在这两种“傻钱”的作用下,把整个一级市场给玩坏了


创业公司不再想着挣钱,而是想挣股东PEVC的钱,而PEVC再去挣其背后投资人的钱


这样做会不会遭报应,我傻傻看不清楚


百变大咖秀的租赁


租赁行业我要实话实说,真是个神秘的小行业


我还真没亲身接触过,因此为了写这段是我请教了好几位我业内的小伙伴,感谢感谢


如果你翻开租赁行业的江山,基本是有两种挣钱方式


一种是做船舶、飞机、医疗、工业设备租赁业务


这类型的业务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因为牌照资源等原因有一些行业壁垒,大家都过的好好的


闷声挣大钱


但还有一类租赁做的是基础设施租赁业务,挣的是政府的钱


说白了是自带杠杆的资金二道贩子


其本质仍是我们之前谈到的“非标”渠道,只不过他没有非标那么简单粗暴,是绕了一圈的融资


所以我觉得租赁行业再次站在风口上可能需要下面两个条件之一成立


1.中国经济再次变“重”,实业重新开始大规模资本开支

2.高利率,融资难的“非标溢出”再现


四大AMC公司的生意经


这几年,AMC公司可算是走进了所有主流投资机构的视野


先是信达第一个完成港股IPO,之后华融引进战投,最终港股上市


圈内只要是大的机构应该都看过这些AMC的项目


很多人问,为什么坏账处理公司能挣那么多钱


这还叫坏账吗?


我是觉得,这完全是时代使然


十几年前,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坏账,对应成立了四大AMC公司


当时的处理是这样,比如一个水泥厂倒闭了,资不抵债了,员工还需要安置


这个时候银行的烂摊子就都让AMC收拾


基本上当时的价格是1-2折走的,换言之,100块的贷款,AMC接走的成本是10-20块


那到手后怎么弄呢?


事后看,有两个方式是一本万利的


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股权


先说土地,比如你水泥厂破产了,但是我可以把你的厂子拆了地留下啊


十年后,你想想那块地值多少钱


另一种就是债转股,为什么AMC公司都持有那么多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因为当年转股再合并后留存下来了


你想想那个时候股市才几百点,所以这么看,AMC才是被动的价值投资者


这么想,资产处置背后说什么技术性都是忽悠人


土地价格上涨,股市繁荣才是AMC公司真正的风口


所以说房价要崩了,说难听点


第一个崩溃的一定是金融体系


预告


真不是我懒不想一次性写完,本来随意写写的东西写到这一看已经这么长了


于是只能把我最想写的放在下周了


第一篇:下一个金融跳槽的风口在哪里 我们提到了“制度套利”这个概念,说了机构销售是下一个风口


第二篇:我们把各个子行业的“制度套利”路径给细化了


第三篇:我打算聊聊真正想讲:

“为什么机构销售会是销售里的风口”和“什么样的人才是我眼中的金牌销售”


下周五见

我曾听人说过最好的工作应该是

钱多事少离家近

位高权重责任轻

但现实总是那么的苟且在金融圈混的前半生基本上权力和金钱你只能选一头

两头都占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更难言平安落地

我记得#罗辑思维#有一期里提过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比如当官的就一直挣不了大钱做法官的就一直伸张正义经商的就一直好好赚钱

可就像我们国家古书里老说的什么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都是骗人的一样

钱和权最后就是一回事这才是制度套利的本质从古至今应无一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