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野菜 丨 当今的时尚曾是先辈的无奈

 nhql 2017-03-10

开 篇

在农耕文明之初,蔬菜也曾是野菜。若干年后,如今风靡一时的这些野菜也许就会再度成为家常菜。


野菜是一个相对于农田种植蔬菜而言的概念,在物种进化中,有些曾经的山野荒草,被驯化种植成了如今的蔬菜。



每种蔬菜都有一段“训化”史


不仅动物是从野生状态驯化的,植物也同样在人类发展中被驯化。那些野菜中味道鲜美、易于栽种的佼佼者,经过人们的改良栽培,最终从良,成了“家菜”,野菜中味道较差、不易大面积栽种的种类,依然还在山野间自生自灭。


相传自神农尝草之日起,有药用与食用价值的植物就成为了重点栽培的对象,但由于耕作能力的限制,直至先秦,农业栽培还是以粮食为主,人们食用的菜依然来自野外,采摘之风依旧盛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中描绘的民风,正是当时人们采摘野菜的写照。曾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提到的可食用野菜多达43篇25种,采摘野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诗经》中出现的一些野菜,如今已经早已被驯化成为了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大意是:采摘葑菲,不要因为根有时候不能食用,就将茎和叶子一同丢掉。这里说的“葑”和“菲”分指芜菁(俗称大头菜)和萝卜。如今,这两种菜早已是农民种植的主要品种,再不会和野菜一般,等着踏青的人们去采摘了。


农耕时代,粮食才会大面积种植,人们种植的蔬菜根本不能满足寻常百姓的需要,因此,采集野菜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餐桌副食的重要来源之一。以至于到了唐代时曾有一个专门为采摘野菜而设的民俗节日。


河东人曾有“挑菜节”


“二月小蒜香死老汉”是河东地区(运城一带)的一句俗谚,至今二月时节,一些山区的村民们还会去挖野菜,特别是这种长着黄豆大小蒜头的野菜,包饺子、炒鸡蛋,甚至还腌制好储存起来慢慢吃。


据史料以及唐诗记载,唐时,京都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每到二月二便三五成群地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荠菜佐食,把这一天定为“挑菜节”。


挑菜节的风气起于长安,随后各地也跟着流行开来。刘禹锡《淮阴行》之五说:“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说的就是江淮一带挑菜节时的流水。河东地区距离长安很近,更是很早就开始有了这一习俗。而且在河东一带素有春季遛百病的说法:“春季田间游,百病不露头”“阳气吸在身,百病不缠身”,这种挖野菜的民俗,正好是踏青、遛百病的活动。


明清时挖野菜是为度饥荒


自元入明清,挑菜节突然就如被风吹走了一样,消失得没有了踪影,以至于现在的人们都不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节日存在过。野菜在这时几乎与饥荒画上了等号。挖野菜是一种苦难生活的表示,不再是一种生活的情趣。这大约应该与明代起频发的自然灾害有关,气象学家们曾把明代到清初的一段时间称为小冰河期。


明前期的一百年间,黄河流域的水灾凶猛,浑河、漳河、沱沱河时有泛滥。旱灾的高发地段是山西和陕西两地,宣德三年时,蒲州(今永济)、解州(今运城)、临汾等州县遭受旱伤,子粒无收。旱灾过后又是蝗灾,而且明代时就已经有了沙尘暴。“黄尘四塞”“雨黄霾”,这是史书上对沙尘暴的描述,仅仅明成化年间就出现了7次之多。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山西旧民谣中能看到,挖野菜已经是饥荒所迫。


山西男人被迫走西口,女人留在家里照顾老小,野菜粗粮难下咽,女人们便想方设法,将这些粗野之物做出花样,做得更容易入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面菜合一的饮食文化,它几乎成为山西面食的主流形式。晋北的“谷垒”,晋中的“拨烂子”“托叶子”,晋东南的“和子饭”等等,树上的榆钱,地里的苦菜,都被巧手的山西女人做成美味,烹炒煎炸烤,山西人野菜的吃法不比蔬菜的吃法少。


有记载,食难果腹的灾荒年,曾有人用民间八大碗的方式,发明了一个野菜八大碗。这不仅仅是厨艺的高下,更是在苦难中一种对生活无限热爱的表达。


现代社会的新时尚


近几十年,生活好了,餐桌上的大鱼大肉多了。有人说:“过去在碗里拣肉吃,现在在碗里拣菜吃。”野菜又开始成了餐桌上的一道菜,吃野菜不再是度饥荒,野菜不再是苦日子的代言;吃野菜变成了时尚,变成了养生之道;挖野菜、吃野菜再一次成为一种情趣生活。


农家菜、野菜便在饮食时尚中悄然崛起,一些野菜也渐渐被“驯化”:荠菜,长久以来作为野菜的象征,现在也有大规模的种植与销售;香椿原来也只是春季吃个鲜,如今已被大量种植,不仅春天,就是冬天都能吃到;马齿笕、苦苦菜、灰条菜、面条菜、蒲公英……正有越来越多的野菜被种入农田,摆上菜摊,这难道不是新的野菜品种正在被“驯化”......

阅读更多同类文章,扫码下图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