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参与”才是最好的教育 以后孩子的这些事还是少插手吧!

 长沙7喜 2017-03-10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们解读的是《正面管教》这本书第五章的内容。


这一章提到了两个重要概念: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大人的干预,包括提醒、说教、惩罚等,而是让孩子原原本本地获得自然而然的体验。比如,孩子不吃东西就会饿,站在雨里就会淋湿,穿的少了就会感冒等等。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或学校中的介入。比如,孩子上课喜欢敲笔,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老师就会站出来让他选择是停止敲笔,还是交出铅笔等下课再用。




本书的作者在此之前,一直提倡家长们使用逻辑后果,但在看过不少父母使用逻辑后果的实例后,作者发现,大多数得“逻辑后果”,看上去更像在借题发挥。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换句话说,父母越是想通过说教和惩罚让孩子远离歧途,孩子越想尝试犯错误的滋味。相反,不参与,反而是最好的教育。


其实,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多父母也提倡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但和书中所定义的自然后果不同,大部分家长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内心真实想法是:让他尝一下苦头,下次肯定长记性,心中暗含幸灾乐祸。




而当孩子一旦品尝到了自然后果所带来的苦头,心情沮丧之时,他们就认为教育孩子的时机到了,于是,借机再给予一些警告:“看,早就给你说过你不听,这下尝到苦头了吧。以后要记住,多听听妈妈是怎么说的。”而这,就属于借题发挥。因为父母的借题发挥,让孩子在心中感到羞辱,这也就是书中经常说的大部分家长的错误观念: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逆人性的。如果孩子自觉主动地改掉了错误不是更好吗?为何非要让孩子经历一番羞辱呢?我们的目的究竟是让孩子知错就改,还要赢了孩子,让他们知道不听父母的话就会很难看?大概有时父母也是本末倒置了。





或许很多家长会说,难不成就让我们什么也不管了?无论孩子做什么,自己承担自然后果就行了?当然不是,尽管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法,但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宜采用自然后果的: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玩儿火玩儿电的自然后果。说到这点,一定会有父母以此为惩罚孩子的理由:我打他,是要告诉他不能玩儿火。那么我想问问爸爸妈妈们,对于6-8岁的孩子,打他就真能保证他绝对不会再玩儿了吗?要打多少次才可以放心的认为孩子绝不会玩儿火了呢?我们都明白,让一个成年人没事去玩玩儿火是不大可能的,这其实就说明,孩子的成熟程度或承担责任的愿望是关键,而不是打骂惩罚。



2、需要花时间训练的能力


在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父母仍然需要花时间训练孩子,但是自然后果并没有通过训练使人获得能力的效果,因此,直到孩子的大脑成熟到能理解因果关系,可以自己通过因果关系总结规律,获得人生技能前,家长是有必要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能力的。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例如,大人不能容忍孩子朝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这也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需要法定监护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


例如不刷牙,用眼过度,吃大量垃圾食品等,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但这些是需要父母想到孩子之前,并给予适当干涉的。





不参与的教育,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体验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做孩子的大地,而不是孩子的蓝天。给予他们鼓励和理解,因为再遮风挡雨,孩子也终归要离开我们,独立成长。







推荐长按扫码


 



  戳“写留言”说你想说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