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守义应用大剂乌头、附子治疗痹证的经验--------产后身痛

 山东子安图书馆 2017-03-10
 
3 产后身痛案 
景某,女,28岁,农民。2006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去年7月份生产,因久居空调环境而引发全身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遇阴雨时节疼痛加剧,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先后接受中西药治疗1年余,效果一般,近因暑湿酷热而病情加剧。刻诊:全身关节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肢体关节肿胀,下肢更甚,麻木重着,畏寒怕冷,动则汗出,反复感冒,稍遇风寒即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加重;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中后部苔偏厚腻,脉沉缓无力。 
证属气血亏虚,寒湿内侵;治宜益气温阳、补肾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60g,藁本15g,川芎15g,当归15g,桂枝20g,白芍药30g,附子(先煎)15g,干姜10g,狗脊15g,红参10g,益母草15g,细辛9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7月27日):患者服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脉如前。原方将附子加至30 g(先煎),干姜加至20g;另加生薏苡仁30g。5剂。 
三诊(8月4日):疼痛好转,肿胀见消,但汗出仍多。上方附子加至60g(先煎),干姜加至30g,生薏苡仁加至60g;另加白术30g,苍术15g,山萸肉30g。5剂。 
四诊(8月10日):诸症明显好转,诸关节基本不痛,肿胀消尽,汗出减少。后在此方基础上随证略有加减,共8诊,服药40余剂后诸症痊愈。 
随访:半年后随访,患者完全康复。 
【按】妇人新产之后多气血亏虚,易于外感寒邪。患者由于调摄不当,致寒邪入侵,痹阻血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初诊用药虽意在益气温阳、补肾活血,但由于寒邪盘踞,祛除不易,虽方药对证,然病重药轻,故难以获效。二诊之后,逐渐加大附子的剂量,至60g时始见功效。本案患者前后共8诊,附子总量达1800g之多,病终得愈。本案陈师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采取逐渐增加附子剂量的用药方法,临床上可资借鉴。虚体之人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悬殊,所以在应用大剂附子时尤须格外谨慎。 
【附录】刘永忠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刘永忠先生是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一批中医药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之一,行医3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 
刘永忠先生认为,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刘永忠先生认为,风寒湿痹,应辛而温之,使阳气振奋,驱邪外出,乌附麻辛桂姜汤均为辛温之品,具有很强的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作用。其中配用大剂量甘草、干姜既利于止痛,又可解乌头细辛之毒,在临床使用时,根据体质风寒湿邪偏胜所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刘永忠先生指出,在临床使用时,不能忽视药物的毒性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川草乌、附片的主要毒性为乌头碱,毒性反应主要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细辛过量会抑制呼吸中枢,麻黄含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作用,而这些毒性反应与剂量、煎服方法有直接关系。刘先生在使用时,主张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后,逐渐增量,显效为度,乌附最大可用到60g。川草乌、附片需先煎2小时,以尝后不麻口为度。乌头碱水溶性大,遇热易分解,经较长时间煎煮,毒性被破坏,一般问题不大,刘先生在使用过程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乌附麻辛桂姜汤:川草乌15~60g,附片15~60g,麻黄12g,细辛6~12g,桂枝15~30g,干姜30g,炙甘草30g。 
对证加减:久病体虚、腰部酸软无力加黄芪、杜仲、川断、牛膝各15g;气虚血瘀加地龙15g,党参30g,白术15g;风邪甚者加秦艽15g,乌梢蛇10g;湿热郁阻加黄柏12g,苍术15g,知母12g,桑枝9g。
来自:zhengyao > 《关节炎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