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肖邦练习曲基本上是每个系统学琴的人都要走的一段路,当然,一般至少得有一定程度才会开始接触肖练,再一个,能弹和弹好又是两回事儿,如果你能以毫无瑕疵的技术水平完成几乎全部的24首肖邦练习曲,那么你差不多已经是一个技巧上的大师了。所以,肖邦练习曲在学琴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示:文章稍长,来不及的先收藏,以后慢慢看,很实用的!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 这类曲子很多,仅19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 最早和系统地写钢琴练习曲的是J·S·巴赫。他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里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带有“练习曲”性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统地写过一些钢琴练习曲,例如《12首超级技巧钢琴练习曲集 》,著名的钢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 此外,象克拉莫、玛丽亚等人也写了不少练习曲,巴赫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李斯特练习曲中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克拉莫等人为特定技术写的练习曲,都给了肖邦很多启示,促使他创作了27首钢琴练习曲。 他把其中24首分成两集,每集12首,编为作品10号和作品25号。另外还出版了一卷没标明作品号的练习曲,起名为《三首新练习曲》。 肖邦的27首练习曲,几乎全都有特定的技术性,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们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但是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 、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 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 肖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朴素的和声 、“风笛式”不断重复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中段情绪起伏,带有戏剧性,使抒情的主题显得更为突出。 手指速度的练习曲,复杂的右手,同时左手有很多大的跳跃。钢琴家彪罗认为,“这是纯粹古典、典型的练习曲。” 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蛊惑着一般。” 细心听,动机的一再出现,的确像调皮的女人,不时搞点新花样,让人心里痒痒的却又无处发火。 有人说它达到了钢琴技巧的颠峰,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彪罗认为此曲充满幻想的常动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没有其他的练习曲可以比拟。 因为,它的旋律不仅出现在高音声部也有时出现在其它声部。 另外, 在这首练习曲里,从头到尾都要采用从左手低音传递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钢琴家哈聂卡对此曲评价:“纤细的蔓藤花模样,犹如吹进灵魂的吉他一样,它的和弦构成的丰饶使我们感觉到一种无穷无尽。” 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怀念和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径德国斯图加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并激起他极大的悲愤。 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他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 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全曲洋溢着热情和光辉,赋予了作品10号的12首练习曲一个戏剧化的、惊人的结尾。 肖邦作品25号练习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1836—1837年间。 这是一首很特殊的练习曲,因为肖邦把右手每组16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左手的根音,在乐谱上都让用大号铅字印出。这的确是把次要的东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由于它的旋律非常动听,象首竖琴曲,所以很多人称它为“竖琴练习曲”。 它和作品10号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差不多时间创作,而且调性还相同,都是c小调,有人称之为“海洋练习曲”,因为它的乐思汹涌有如波涛。 其实,这并不确切。 这首练习曲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音诗,这里肖邦叙述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坚毅、果断的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