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北宋亡国之君,擅长书画,亦能诗词。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昏庸失国,在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恒被金兵俘虏至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据宋人的《朝野遗记》说,这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徽宗的绝笔。下面请阅读全词: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徽宗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调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这首词是宋徽宗生活最悲惨遭遇的实录,可以说是一篇血书。题目中的“北行”是做了俘虏的掩饰词,并非在北行途中。词中徽宗以杏花的容易调零比喻自己横遭摧残的悲惨命运。帝王生活的豪华奢侈与俘虏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而痛苦地将宋徽宗的家国之思和无限哀愁表达出来。 这首词上阕描绘杏花,运笔细腻,好似在描绘一幅工笔画,把杏花描述的好像冰清玉洁的美艳绝伦的美人,连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看见都要自愧不如,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这也融入了宋徽宗对昔日帝王豪华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神往。 从“易得调零”以下,笔锋陡转,写杏花由盛而衰。无情的风雨,残花满地飘落,自己被关的庭院显得更加凄凉冷寂,怜花怜己,语带双关,分不清是写人还是写花。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闺中秋月》 下阕从杏花的调零转到自己的哀怨离恨。词笔曲折,层层深入,愈转愈深,愈深愈痛。第一层写见双燕飞来想托付重重离恨,但它们又怎能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呢?第二层写汴京的故宫远隔千山万水,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宫。第三层以反问说明怀念故国之情,故宫,只有梦中才能回去。第四层写绝望之情,连到故宫徘徊的梦也做不成了,反映出内心的百折千回,可谓是哀痛至极、肝肠寸断之音。 华夏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华夏五千年文明之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