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族大本曲传承″影记》一一鹏海洋/采编

 aqilua 2017-03-1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白族大本曲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主本曲流传于白族民间的说唱艺术,有长篇故事含义,熟悉白族大本曲的人都知道,只要走进白族村寨和静静的坐在洱海边,听一曲大本说唱真是一大享受。在洱海地区跟踪探访白族大本曲传承人多年,确实感受到了白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深奥与广泛,民间艺人众多,乡乡大本曲,村村白族调,你说戏我弹唱,幸福满门。探访得知,白族大本曲说唱艺术于2006年5月正式列入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在过去十年多里相继认识和跟踪采访了第二代大本曲传承人赵丕鼎、张绍奎、杨兴迋及张亚辉、李瑞风、赵振华和第三代传承人赵冬梅、赵福坤、等。他们视大本曲为生命,天天练、曲曲新、村村唱,时时用行动悍卫前辈留下的艺术。

…………………………………………………………………………………

白族大本曲第一代传承人:上图杨汉(1980年)、北腔,右图左图黑明璋(1986年)、南腔,李明璋(1985年)、海东腔。

杨汉(1894年5月至1984年7月),第一代大理白族大本曲南腔代表。

黑明星(1921年至1997年),第一代大理白族大本曲北腔代表。(本图:张绍奎提供

上世纪70年到80年代初,杨汉老人经常走村访户,为村民演唱大本曲。

(本图:杨兴廷提供)

李明璋(1936年3月至1985年3月),第一代大理白族大本曲海东腔代表。(本图:李润凤提供)

李明璋带女儿李润凤学唱大本曲。(本图:李润凤提供)

(本图:李润凤提供)

20世纪80年代初,杨汉与黑明新、李明章经常在一起研究大本曲。(本图:杨兴廷提供)

1968年5月,大本曲海东腔汇报表演人员留影。(本图:李润风提供)

1975年,大本曲工作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留影。

………………………………………………………………………………  

张绍奎(1943年至今),大理著名白族作曲家,一生从事白族大本曲的研究,曲本代表作有:《杜文秀起义》《秦香莲-柳荫记》《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段赤诚》《望夫云》《牛头山招亲》等。(鹏海洋/摄)

张绍奎长期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大本曲剧目200多首,记谱100多首。(本图:张绍奎提供)

在采访张绍奎老人时,他特意介绍说,白族大本曲最能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白族大本曲在白族人民精神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凡走到任何一个白族乡镇和村寨,都能听到动听的大本曲。(鹏海洋/摄)

……………………………………………………………………………………

出生于1942年的白族大本曲艺人赵丕鼎,是大理地区远近闻名的大本曲″白腔'代表人物,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遗″白族绕三灵代表性传承人,现为大理州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赵丕鼎自从艺50多年来登台献4000多场,收集整理80多部失传白族大本曲,出版发行了《梁祝配》《辽东记》《湖蝶泉》《三公主修行》等多本大本曲。(上图:鹏海洋/摄 下图:赵福坤提供)

赵丕鼎老人,腿脚行走不方便,经常骑上'电毛驴'为村民演唱大本曲。(鹏海洋/摄)

赵丕鼎老人接受外国朋友的采访。(本图:宋柱乔/摄)

祖孙三代演唱大本曲。(本图:赵福坤提供)

赵丕鼎的女儿赵冬梅(曾参加云南对外文化交流时在法国获卢浮宫金奖)、儿子赵福坤继承父业,坚持每天在大理古城为中外游客演唱大本曲。(鹏海洋/摄)

赵丕鼎老人传授大本曲给孙儿孙女。(鹏海洋/摄)

赵丕鼎老人注重培养下一代青年人,坚持每年在村里举办一期大本曲(北腔)培训班。(鹏海洋/摄)

……………………………………………………………………………………

杨兴迋,白族,1937年生。杨汉之子,出生于大本曲世家,白族大本曲省级传承人。从小受父亲杨汉影响,跟随父亲走村串寨学习演唱大本曲,16岁正式随父亲登台演唱大本曲,至今已成为家户喻晓的民间大师。

杨兴迋作为大本曲南腔传承代表,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他不仅演唱功底深厚,在大理地区有较大名气,而且还注重传统曲本的收集整理,有的是至今保存的孤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图:杨兴廷提供)

在父亲杨汉影响下,杨兴廷经常与父亲一起为喜欢大本曲的群众演唱。(本图:杨兴廷提供)

2014年,杨兴廷老人开始创办大本曲(南腔)传习所,举办大本曲(南腔)培训班。(本图:杨兴廷提供)

…………………………………………………………………………………

张亚辉,白族,1955年生,大理市湾桥镇云峰村人,省级民族民间音乐师。张亚辉12岁起跟随父亲学吹笛子,15岁学弹三弦。以后拜黑明新大师学习研究唱法技巧大本曲,形成了自己一人弹、唱、演技巧。(本图:宋柱乔/摄)

张亚辉演唱大本曲有独特风格,表演时能自弹自唱,字正腔圆,表情丰富,音调抑扬顿挫。30多年来,演唱足迹遍布大理、洱源、宾川、昆明等地。1989年创办大本曲传习基地至今,已培养5000多名学生。(上图:鹏海洋/摄 下图:宋柱乔/摄)

……………………………………………………………………………………

李润凤,白族,1964年生,大理市海东镇名庄村人,白族大本曲省级传承人。上世纪六十年跟随父亲李明璋学习演唱大本曲,至后40多年不断实践创作新的大本曲,树立了独特的演唱技能。《大理海东梨歌谣》《农田责任大包干》等成为其代表作。

李润风继承了父亲李明璋创作白族大本曲海东腔的风格,使得大本曲南、北腔和海东腔三腔风格得以相互映衬,完整保留。她还一直注重对女儿的培养,心想看将白族大本曲海东腔传承下去。

(鹏海洋/摄)

………………………………………………………………………………………

杨振华,白族,1956年生,大理海东镇向阳江上村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1972年开始自学大本曲,1974年正式演唱。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创作编写了大本曲小调一百多本。《望夫云》《柏洁夫人》《孟姜女》成为代表作,《武松打虎》深受群众喜欢,现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鹏海洋/摄)

2015年8月21日,赵丕鼎、杨兴迋、张亚辉、李瑞风、赵振华、赵彩廷聚集昆明参加'省非遗培训中心'交流大本曲。(鹏海洋/摄)

…………………………………………………………………………………

赵彩庭,1948年生,大理市上关镇马厂村人。自幼酷爱民族文化艺术,坚持数十年学习花柳曲,有较高的曲目造诣,能够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其表演技艺和唱腔在当地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白族群众的喜爱。(鹏海洋/摄)

赵彩庭夫妻俩数十年来,夫唱妇随,配合默契,共同参加绕三灵活动成为大理民间文艺圈内知名的“幸福两口子″。(鹏海洋/摄)

……………………………………………………………………………………

无论在田间地头,船头水边,白族男女有唱不完的大本曲、赛不完的白族调。(鹏海洋/摄)

每年白族绕三灵节日到来,大本曲、花柳曲、白族调让你静听不够,享受不尽。(鹏海洋/摄)

每年三月街到来,白族赛歌会如期举行,动听的大本曲自然列为大赛的主要曲目。(鹏海洋/摄)

(鹏海洋/摄)

☆一一一一一一结束话语一一一一一一☆

采访告一段落,但跟踪大本曲的影迹还在延伸,有许多传承故事还有待挖掘,镜头的聚焦点始终不会改变。在这里,衷心感谢大理市档案局、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的大力支持!

注明:本篇使用图片均于2015年列入大理市档案馆文献收葳。.(鹏海洋/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